吳穎惠 馬毅飛
隨著教育綜合改革進入深水區,教育科研在破解教育結構性難題、促進區域教育科學發展中的作用愈加凸顯,區域教育供給側改革離不開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引領。近年來,北京市海淀區著眼于區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科研的引領作用,以教育科研項目促動海淀教育供給側結構性變革,走出了一條“項目驅動,先行先試,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路徑。
一、聚焦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素養是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靈活運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素養”一詞再次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提高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實現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落實教育供給側結構變革的重要路徑。
1.“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測評與提升”項目
“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測評與提升”項目采用全新的跨學科混齡教學方式,借助開放性、活動性的科學教育內容設計,實現與學科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采取課題研究的方式,以研究性學習為手段,立足問題導向及情景化教學模式,通過對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測評開發、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研究、設計及技術應用能力的研究、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綜合探索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立體路徑。同時,結合動手探究活動、場景式教學、項目任務制學習、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等干預措施,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測評與提升”項目作為“十三五”時期海淀區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點科研項目之一,是全面踐行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整體謀劃青少年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也是實踐購買社會化服務的一次嘗試。
2.“中小學生閱讀素養測評與提升”項目
閱讀素養作為學生成功適應未來社會工作、生活的一項核心技能,被PISA(2000)作為主要內容重點關注。海淀區“中小學生閱讀素養測評與提升”項目立足中小學生閱讀現狀與問題,結合語文課標及國家文件要求,通過閱讀素養測評開發、閱讀指導方法研究、校園閱讀活動設計、師生閱讀素養提升途徑四大主題研究內容,綜合探索中小學生閱讀素養提升的有效策略。同時,借助閱讀種子教師培養、閱讀環境氛圍打造、校本閱讀書單等干預措施,擴大海淀區閱讀指導師資隊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項目以行動研究為范式,立足問題導向,以服務教師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為出發點,通過理念培訓、科研方法指導、專題示范、項目研討、專家咨詢、下校指導、搭建平臺等方式,保障項目實驗有序推進,切實提升中小學生閱讀素養。
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并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當前,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對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高中課程改革也將加強選修課設置、增加選修課比例,增強學生的選擇性。
學校有義務立足學生的成長需求,給予學生特別的關注和支持,為學生提供系統、專業的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基于此,海淀區啟動“學生發展指導項目”,探索在普通高中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煩惱,體現學校的育人價值。研究把排解學生煩惱、激發學生發展潛能作為工作的第一要務,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工作的第一目標,堅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發展潛能,每個學生都是可以變化發展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才能。“學生發展指導項目”是海淀區探索普通高中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
實踐。
三、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2016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指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隊伍,需要一批好老師”,進一步強調了教師的崇高使命和重要地位。近年來,海淀區在增強教師培訓實效性以及促進教師有效學習方面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嘗試,特別是通過“教育科研種子教師研修”活動,引導更多中小學教師自覺自愿走上專業素養提升之路。2016年,海淀區引入“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項目,并成為該行動計劃首批全國試驗區之一,開啟了綜合、立體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的區域探索。
海淀區“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結合區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全面納入海淀區“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為目標引領,通過“從我做起、互通互助、素養提升、記錄傳承、尊師愛師”五大行動,聚焦教師發展核心素養,開展素養提升專項研究。項目采取多種方式探索建立區域教師學習共同體,全面關注成人學習理論,遵循成人學習規律,著力提升教師綜合育人能力,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需要。通過“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海淀區將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重點突出、特色鮮明、效益明顯的教師專業發展梯隊。
四、提升學校辦學品質
為整體提升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促進海淀教育持續高位均衡發展,海淀區啟動了“新優質學校”和“新品牌學校”建設工程,推動海淀教育集群發展,在協同研究中增強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能力,整體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1.全面打造“新優質學校”,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與傳統意義的優質學校不同,海淀“新優質學校”有著特殊的內涵,在人才培養模式、特色資源管理和學校變革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一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回歸教育本源,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發展;二是要多方位培植優勢的教育領域,建立優質的特色資源管理與供給模式,根據學校發展的需求,建設豐富的、可選擇的課程資源,滿足每個學生的教育需求;三是要立足學習生活質量的優化,建立系統變革的保障體系,促進學校的轉型。
海淀區“新優質學校”建設工程價值指向優質、均衡、特色,立足于未來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探索未來教育的新形態。項目按照“診斷—分析—改進”的思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三年為一個建設周期,以未來的人才需求為標桿,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創新性的探索實踐,針對學校內涵發展的瓶頸問題,深入開展項目研究和實驗,幫助學校制訂針對性的改進方案。通過項目研究,促進學校在教育教學、學校管理、師資隊伍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使學校整體辦學質量明顯提高,成為百姓滿意、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新型優質學校。
2.著力建設“新品牌學校”,提升高中教育質量
海淀區在“十三五”時期啟動“新品牌學校”建設工程,對區域教育質量提升和學校發展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新品牌學校”建設工程面向高中學校,通過政策支持、研究引領、持續改進等措施,指導學校進一步明確定位,集中優勢力量加強建設,切實提升學校辦學品質,著力打造品牌彰顯、特色鮮明、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新品牌學校。
海淀區在建設“新品牌學校”的過程中將發揮科研優勢,通過塑造學校特色文化、指導學校課程重構、探索教與學方式改革、“互聯網+”教育模式、現代學校制度等內容建設,整合區域資源,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實現學校在師資隊伍、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項目將通過學校集群發展,提高區域高中教育質量,打造海淀區優勢教育品牌,為全區高中學校優質發展提供先進經驗,進一步優化區域教育供給體系。
五、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海淀區與北京師范大學以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合作,啟動“未來學校實驗室”項目研究,組建了20所學校參與的課題研究團隊,從構建高效學習空間、營造非正式學習區、培養“互聯網+”教師隊伍以及提高核心素養四個方面探索未來學校建設。此外,海淀區還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合作開展“互聯網+”促進學校品質提升研究。兩個項目互生互動,從現代教育技術在未來學校應用的方法、路徑、學習空間構成等方面進行縱深式研發,探索“互聯網+”時代下學校學習空間、教學環境、課程、教學、學習、評價、管理、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組織等方面的變革。借助項目研究,指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線上學習與面授課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引導學生自主開發多媒體教育資源,開展基于網絡的同伴學習;探索建立STEAM學習空間實驗室,探索“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課程整合的主題綜合學習方式。通過項目建設,構建適合學校未來發展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探尋學校未來發展的有效途徑與實施策略,建立促進學校未來發展的管理形態與評估機制;增強學校辦學特色,提升試驗學校辦學品質,邁出海淀現代教育新生態實驗研究的新步伐。
總之,海淀教育綜合改革以教育科研項目為抓手,整合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著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學校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了系統改革的教育發展新格局。未來的海淀教育,將更加凸顯教育科研在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持續打造具有中國基礎教育特色的海淀優質教育品牌。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