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湘
語文核心素養發展導向下的課堂教學,越來越關注每個學生學習的真實發生、每個學生深度學習的實際獲得,這也是主題教學一直以來的追求。
當我們把目光轉到“每一個學生”時,發現有些學生學習始終如滑冰,停留在淺嘗輒止,沒有深刻體驗,如何讓這部分學生積極思考,加深情感體驗,獲得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呢?有些學生在學習中仍被裹挾著前行,那么如何讓學習與每一個個體發生關系,激發與撬動他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進而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實際獲得呢?
“工具撬動,從黑板世界走向實踐世界”,成為清華附小體現個性化、深入推進學習方式變革的路徑。在這里,工具指的是用思維導圖、實物演練、學具操作、字詞卡片等看得見的工具。我們突破工具只適用于數學、科學等理科學習的偏見,突破以往語文課堂中已成為情境教學輔助的局限,創新工具,嘗試撬動語文的深度學習。
一、工具,撬動學生主體的深度參與
“兒童站在課堂正中央”,這是主題教學倡導的價值。當我們以兒童為主體重新衡量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時,發現教師因長期的主導習慣,總會不自覺“忘卻了兒童”,成為滿堂灌、滿堂問的施教者。工具的介入,迫使教師“靜”下來,精心觀察兒童怎么做,撬動教師行為的改變,進而真正“讓位”,促進學生“入場”,引發每一個兒童的體驗與探究,從而撬動語文課堂學生主體的深度參與。
1.學習三單:預學單、共學單、延學單
主題教學“預學共學延學”的課堂結構動態三流程,引發兒童帶著準備進課堂,課上合作探究,層層推進主題,帶著更高的問題走出課堂。學習三單,正是撬動動態三流程的有效工具。
預學單,包含“我的收獲”和“我的問題”。從預學單的反饋中,教師能迅速了解學生新知的起點在哪里,可以做到“會了的不用講”?!拔业膯栴}”恰是針對“不會的在哪里”設計的工具。共學單,主要是圍繞主問題展開關鍵學習活動的工具。如主問題解決的路徑參照,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步驟和記錄,或讀寫結合的記錄。延學單,是從文本學習中生發的閱讀或電影等的推薦、延伸問題的研究、跨學科融合的探究等??傊瑢W生會帶著更高的思考與問題走出課堂。
以學習單為學習工具,撬動的“預學共學延學”課堂結構動態三流程,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力,提升了學習的實際獲得。
2.兩個手勢:問號、求關注
問號手勢背后蘊含的是“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理念,會提問是學會學習、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
問號手勢帶出了學生的提問習慣和優質問題。如學習《牛郎織女》,學生提出“為什么是牛郎而不是馬郎羊郎”,經過小組研究,學生得出民間故事口口相傳,是大眾的文化認識。在農耕社會,牛是勞動人民的重要工具,甚至是生活伙伴,所以牛成為貧苦農民心中勤勞、踏實、忠誠的形象?!剁辍芬晃模瑢W生提出“小蟲子在琥珀里面是幸運的,還是不幸的”這一問題,熱烈的討論點燃了學生哲學的思考,為心與智的生長釋放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求關注手勢,背后體現的是“每一個學生都重要,每一個兒童都參與”的理念。教師課堂提問往往有習慣定式,如有些教師只提問在第一排和教室中間區域的學生,有些總習慣提問窗口一邊的學生等,而教師本人并沒有意識到。求關注,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當教師三次沒有叫到或忽略這個學生時,他(她)可以用五指翕張、不斷閃動的求關注動作引起教師注意,從面向部分到面向每一個個體。
二、工具,撬動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
主題教學指向語言、思維、精神的共生。語言與思維在語文教學中,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正面是語言,背面是思維。在長期以感悟為主的語文課堂中,我們嘗試用思維導圖這一工具,撬動學生動手動腦,讓學生的隱性思維顯性化、顯性思維工具化、高效思維自動化。
1.提升結構性思維
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一篇課文就是一片語言的叢林,學生穿越的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樹木。從2015年海淀區學業質量調研的結果看,整體感知、脈絡梳理,進而形成顯性的邏輯鏈條,是學生的弱點。于是,依據不同文本,選取不同的思維導圖為工具,有利于幫助學生把文本內容顯性地呈現與表達出來,進而幫他們建立結構性的整體思維。
如閱讀整本書《風之王》,因頁數多、內容細,學生翻閱時一路走一路停留,往往在翻閱完之后,只對多處細節有深刻印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導語,在目錄上提煉主要人物“阿格巴”和“閃”的關鍵事件。學生發現“阿格巴”和“閃”兩個人物一直是交錯描寫的,于是可選擇“魚骨圖”梳理脈絡,這樣,學生對整本書的主要情節與內容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在單篇課文《遠行靠什么》的學習中,筆者使用了流程圖,將一篇課文梳理成一張圖表,幫助學生建立起思維結構。這樣,課后學生頭腦中留下的就不是一些碎片化的詞語,而是一幅結構化的交通發展圖。在它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準確找到每種交通工具的坐標,并建立起前后時間階段的聯系,從而建構交通工具發展歷史的完整概念。以此為基點,他們才能整體感知科學的進步,最終體會人類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精神。
這些操作化工具不僅能讓學生形成結構化思維,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在實操中親歷提取一篇課文信息的方法,不斷拼接使之成為一個結構。這樣精煉實用、清晰實效的工具思維也將悄無聲息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2.提升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涉及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考、創造性思考。美國某些學校的“mystery bag”(神秘口袋)就是從幼兒園到中學的經典教學工具,用于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樣的教學工具給我們以啟示:實物可以成為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載體。
《撈鐵牛》精彩地再現了宋朝懷丙和尚從準備到打撈鐵牛的整個過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懷丙和尚形象。整個撈鐵牛的準備過程及打撈過程相對復雜、難以理解,且文本本身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體會到的懷丙和尚的智慧是膚淺的,得出他很聰明、有學問的結論也是空洞的、淺層次的。為此,教師制作了打撈鐵牛圖片模型的工具,引導學生借助模型動手擺一擺,進一步了解撈鐵牛所需的準備工作,并且通過動手操作,深入理解懷丙和尚的準備過程,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
經過動手模擬“撈鐵?!?,學生的思考也不斷深入。如對于為什么并船搭架而不直接用一艘船,學生一邊挪動粗繩索,一邊回答,“如果只用一只船,粗繩拴在哪呢?大家看,拴在左邊,船翻了,拴在右邊也翻了。只有兩只船牢牢地并起來,搭好架子,從架子上拴粗繩,才能增強穩定性。這就能看出懷丙和尚不僅有豐厚的工程學知識,而且準備工作做得縝密、周全,是個智慧的人!”因此,撬動課堂學習方式的變革,可以促進學生深度思維,讓其內在的思維顯性化,從而真正理解懷丙和尚每一步準備工作的深刻含義,充分體會他的智慧。
三、工具,撬動學生語言審美的深度體驗
主題教學的課堂思維水平高、情感體驗豐富、富有文學審美情趣。只有創新教學工具,才能撬動觸動學生心靈的語言審美深度體驗。
《月光曲》是一個傳說故事,寫的是200多年前,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第九、第十自然段,既是對月光展現的圖畫、意境之美的描繪,也是對貝多芬彈奏《月光曲》展現內容的描寫。邊讀邊想畫面,學生能把月光的段落描寫讀成幾幅圖畫,感受優美語言,但建立樂曲變化與描繪的畫面之間的關系,是學習的一個卡點。把樂曲節奏的體驗用手勢“畫”出來,呈現具象的曲線圖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此曲線圖的工具開發,成為學生溝通《月光曲》曲調本身的節奏和文本文字呈現的圖畫之間的橋梁。
(1)聽《月光曲》,提起手,一起用手畫出節奏的變化。節奏慢,畫得疏一些,節奏快,畫得密,再快了,畫圈圈。(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畫)
(2)談談你的感受。(開始舒緩,中間激昂,漸漸又平靜下來了)
(3)皮鞋匠聽著月光曲,他的頭腦中出現了這樣的畫面。(出示第九、第十自然段)這一連串的畫面對應的都是哪段音樂旋律呢?我來彈奏《月光曲》,你們來找相應的句子。
剛開始,樂曲是舒緩的,你看到—(月亮正從……)
彈著彈著,旋律激昂起來,你看到—(忽然,海面上……)
漸漸地,漸漸地,樂曲平靜下來,你又看到—(風停了……)
(4)表示樂曲旋律的變化,我用了三個詞,第一個是“舒緩”,相應的畫面如果也用一個詞,應該是—(微波
粼粼)
旋律的第二部分,是“激昂”的,畫面是—(洶涌澎湃)
旋律的第三部分,又回歸“平靜”,畫面呢—(風平浪靜)
依據樂曲畫出的節奏曲線圖,打通了語言、樂曲、圖畫之間的通道,引發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語言的學習與審美,實現了深度體驗。
四、工具,開掘語文課堂與生活的深度聯系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主題教學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工具,進一步開掘了語文課堂與生活的深度聯系,整合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密切聯系兒童社會生活、情感體驗,實現課堂與生活的整體構建。
1.工具,開掘生活理解文本
《詹天佑》通過典型事例展現了詹天佑用科學立志報國的愛國精神。怎樣 “設計‘人’字形線路”是個學習的卡點。課前,學生乘坐離清華園不遠的“人”字形線路,拜謁詹天佑塑像。在課堂學習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乘坐火車的體驗帶進課堂,小組嘗試用兩根磁條搭建“人字形線路”,并聯系文本、結合本組圖里進行解釋(如下圖),學生對詹天佑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有了深度理解與體驗。
2.工具,開掘文本展開運用
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看”和“讀”,而是為了引發更深的思考并與生活相聯系,將所看所讀應用于生活。在閱讀整本書后,教師常常用橋接圖激發學生將文本與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嘗試運用。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越來越需要打破課堂的邊界,打破單一的感悟學習路徑,創新教學工具,激發潛藏在學生內心的智慧,深度驅動情感,調動學科經驗與生活融通。正如“教師不會被技術取代,不適用技術的教師將會被使用技術的教師所取代?!币虼耍瑖L試創新教學工具,讓創新教學工具之與語文深度教學,像農具對于農事一樣重要。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