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建

2016-09-10 07:22:44孔東菊
行政與法 2016年2期
關鍵詞:環境生態

摘 要:懲罰性賠償具有填補社會性損害的功能,在環境侵權中通過懲罰性賠償填補生態損害具有正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國在構建該制度時應規定僅適用于環境公益訴訟;構成要件上應具備污染人主觀有故意、污染行為具有違法性、造成嚴重生態損害及污染行為與嚴重生態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所得賠償金應存入用于生態環境恢復和保護的專門賬戶。

關 鍵 詞:環境侵權;生態損害;社會性損害;懲罰性賠償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2-0116-07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簡介:孔東菊(1972—),女,安徽廬江人,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商法、環境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法律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YJA820012。

環境侵權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衍生品,不僅嚴重侵害了廣大公眾的人身和財產權益,還對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在我國現有立法條件下,對于公眾的人身和財產損害,受害人可依法獲得賠償,但對于生態損害的法律救濟,我國尚沒有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理論上,學者關于生態損害法律救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會化填補方面,對能否通過在環境侵權領域構建與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問題涉及較少。本文著眼于懲罰性賠償的社會性損害填補功能,對構建我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了探討,以期為生態損害的法律救濟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一、懲罰性賠償的社會性損害填補功能

懲罰性賠償源于英美法系的侵權行為法。一般認為,1763年的Huckle v.Money案是英國法中懲罰性賠償的緣起,1784年的Genay v.Norris案和1791年的Coryell v.Colballgh案則是美國法中較早的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判例。[1]盡管懲罰性賠償制度自產生之始就存在功能爭論,但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國家學者,對于懲罰性賠償的損害填補功能已達成共識。[2]在英國,懲罰性賠償之所以會在普通法中形成并得到發展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英國普通法對于諸如精神痛苦等非具體損害,認為無法以金錢計算,因而不能請求損害賠償,而懲罰性賠償可以彌補其不足。[3]在美國,損害填補也始終是懲罰性賠償的基本功能,甚至有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并不存在懲罰功能,而是為了填補侵權法一般損害賠償責任無法救濟的有形損害以外的無形損害,[4]懲罰性賠償的功能就在于填補全部損害和法律提供的賠償二者之間的縫隙。[5]19世紀,美國法院認為精神損害等無形損害不屬于一般損害賠償范疇,受害人也不能就此提出賠償請求,因而懲罰性賠償就成為補償受害人精神損害的主要方式。20世紀,隨著美國侵權法的發展,精神損害等無形損害被納入一般損害賠償的范疇,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發生了轉變。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美國法院審理的BMW of North America案、State Farm案及Philip Morris案等一系列案件呈現了一個共同點,即“法院均允許陪審團在確定懲罰性賠償金額時參照被告對于原告以外其他人造成類似傷害的案情”。[6]至此,懲罰性賠償在功能上出現了重大轉變,即由填補受害人精神損害轉向填補受害人以外的社會性損害,代表了一種新的趨勢。

可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并沒有否認傳統損害賠償制度的合理性,而是通過補償傳統損害賠償制度難以救濟的那部分損害,使行為人承擔其侵權行為的全部成本,從而實現對行為人的“懲罰”和威懾目的。由于“社會性損害”實際上是社會上大多數人遭受的相同損害,對于原告獲得的懲罰性賠償是否違反程序正當原則及受益不當等問題,有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原告只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代表享受對于社會性損害的填補,可以通過后續輔助性的技術手段分割這些損害填補,從而使所有這些社會成員得以共享。[7]另有學者認為: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損害的不僅僅是受害人的私人利益,還有國家的利益。懲罰性賠償不僅對私人受害者有利,也有利于社會和國家。[8]上述理論使得社會性損害填補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雖然懲罰性賠償在賠償額度上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許多州仍然堅持社會性損害填補的立場。

緣于對“高于實際損害數額”性質及內容的不同認識,我國學者對懲罰性賠償的基本功能也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高于實際損害數額”并非對受害人損害的填補,而是對加害人的一種懲罰,這是學界多數人的看法;另一種觀點認為:“高于實際損害數額”是填補受害人可見損害背后的無形損害,“可以是受害人私人難以用金錢衡量的精神損害,也可以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社會整體利益的損害。”[9]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首先,從目的和功能的角度看,一般認為懲罰性賠償有補償、制裁和遏制三大功能。[10]在這三項功能中,補償性應是其基本功能,懲罰性應以補償性作為其存在的正當性基礎,對侵權行為的遏制是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最終目的。懲罰性賠償的適用需具備一定的前提,即行為人惡意實施的惡劣行為造成了難以通過一般民事賠償予以彌補的無形損害,因此,在體現懲罰加害人與遏制此類侵權行為這些功能的同時,對無形損害的填補也是其應有的功能。其次,懲罰性賠償的初衷是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進行彌補,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缺位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形成的重要緣由。目前,我國已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受害人的精神損害可以通過精神損害賠償予以救濟。因此,我國法律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目的應與時俱進,應以填補社會性損害為主要目的之一。第三,立法實踐中,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及《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均對懲罰性賠償制度做出了明確規定。在上述規定適用情形中,被告人的行為除造成原告自身的損害外,對社會整體利益也造成了損害,原告所獲賠償中超過實際損害的部分,完全可根據社會性損害填補理論,理解為對社會性損害的填補。

二、構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

制度的合理性解析

(一)生態損害的社會性:構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正當性基礎

目前,我國相關立法對“生態損害”沒有直接的表達,相關表達主要有“環境污染危害”“環境污染損害”“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等。學者的提法也不一致,主要有“環境本身的損害”[11]“環境損害”[12]“生態利益損害”[13]等等。筆者認為,生態損害的內容應包括兩部分:一是對自然資源本身的損害;二是指環境污染行為造成的生態利益的損害。

生態損害的社會性主要體現為侵害了社會整體利益。盡管對于何謂“社會整體利益”迄今尚未形成一致公認的概念,但將“人類社會整體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及其滿足”視為其基本內涵,這在學界幾無爭議。[14]社會整體利益具有不可分性、受益的不可排他性、受益的開放性及受益主體的不確定性和廣泛性等特性。[15]生態損害侵害的客體是人類社會共同享有的生態利益,關涉人類社會整體的生存和發展。同時,生態系統的公共性與外部性決定了生態損害的受害對象是一定區域范圍內或生態系統內不特定的多數人,甚至包括后代人。因此,生態損害侵害的是社會整體利益,造成了社會整體性傷害,與受環境影響的私人利益具有本質區別。

侵權責任制度的設計應體現“有損害即有救濟”的原則。傳統環境侵權責任僅以對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為發生依據,主要是針對受害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害進行賠償,對于具有社會性的生態損害則難以得到彌補,造成了實際所能填補的損害與法律應當救濟的損害之間存在空白區域,而懲罰性賠償所具有的填補社會性損害的功能使其成為填補這一空白區域的合理選擇。有學者認為環境侵權民事賠償制度中不能引入懲罰性賠償原則,理由有三:一是行為人主觀惡意難判斷;二是因環境污染行為侵害人身利益造成精神損害的,受害人或其家屬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三是“懲罰性賠償原則無法全面詮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的正當性”。[16]對此,筆者認為,雖然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初衷是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進行彌補,但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確立以后,懲罰性賠償制度應以填補社會性損害為其主要使命之一,生態損害的社會性特征可以構成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正當性基礎。至于行為人主觀惡意的判斷困難,不僅存在于環境侵權,“善意”與“惡意”的概念界定在民法學中也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據此否定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正當性缺乏說服力。

(二)同質賠償的局限性:構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現實必要

所謂同質賠償,是指一般情況下,損害賠償的數額以受害人的實際損失為準,不允許超過實際損失的“懲罰性賠償”的運用。同質賠償原則是與市民社會理論相適應的,其所假設的市民社會中的“人”乃是抽象的,甚至可謂同質的人,他們都是有著較為近似的財力和智力水平的理性人,參與市場交易和利益分配的機會也大致相當。法律的作用僅僅在于給這些地位相當的人提供交易的游戲規則。[17]因此,在環境侵權案件中遵循同質賠償原則對生態損害的救濟存在明顯缺陷:首先,生態損害具有的潛伏性、長期性和不可量化性特征使同質賠償缺乏客觀的衡量依據。生態損害的客體是生態利益,由于生態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協調自凈能力,環境侵害行為的后果通常需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逐漸顯現,因而具有潛伏性和長期性特征。但生態損害一旦造成,無論是自然的資源價值損害、生態價值損害、精神價值損害還是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喪失,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18]因此,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通過財產折算的方式來對生態損害進行同質賠償缺乏現實性。其次,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地位的不平等也使同質賠償失去了理性基礎。如前所述,同質賠償與市民社會理論相對應,其理性基礎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但在環境侵權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地位大多是不平等的,受害人通常是相對較弱的單個的自然人,而加害人通常是在財力、人力、技術等各個方面都處于優勢的企業。這種不平等性導致受害人在環境侵權關系中常常處于弱勢地位,當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請求賠償時,會增加訴訟成本,加大勝訴的風險,甚至造成無法對人身或財產損害的彌補,更遑論對生態損害的補救。第三,現有法律制度的欠缺使得同質賠償難以實現對生態損害的全面賠償。就環境侵權責任承擔方式而言,恢復原狀和損害賠償是其中主要的承擔方式。生態損害的潛伏性和長期性特征決定了受害人很難通過要求加害人恢復原狀的方式承擔責任。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即使受害者得到了損害賠償,也僅僅能夠獲得因人身或財產受到損害而給予的補償,對于生態利益損害,《侵權責任法》沒有提供有效的救濟方式。可見,在同質賠償的環境法律責任框架下,預防和填補生態損害是一種奢談,但在環境侵權領域構建懲罰性賠償制度則具有現實必要性。

(三)歐美國家的實踐嘗試:構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有益借鑒

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峻,部分國家在環境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并呈現出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在美國,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較為廣泛,大多數州規定適用于被告的損害行為故意、懷有惡意,或有意識地、公然地不顧及其他人的權益的侵權案件中,并沒有限制適用案件的具體類型。[19]2008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對埃克森案的審理中認為,國會在《清潔水法案》立法時并沒有在水污染的法律賠償領域進行排他性適用的意圖,對懲罰性賠償金在私人損害賠償領域內的適用不會影響《清潔水法案》救濟機制效用的發揮。[20]這是對海洋環境污染懲罰性賠償的重大發展。2010年4月,美國墨西哥灣發生的漏油事件引發了上百起訴訟,巴比爾法官認為,普通法中長期適用懲罰性賠償,而這種傳統自然延伸到海事請求權中,在本案中同樣適用的海事法可以作為懲罰性賠償的法律根據,海事請求權人可以向責任方主張懲罰性賠償。[21]2004年歐盟通過的《預防和補救環境損害的環境責任指令》序言中規定:“不禁止成員國采取更嚴格的措施,包括判處兩倍實際損失的賠償。”由于該《指令》中的“環境損害”僅指不包含傳統的人身健康損害或財產損害的環境本身的損害,因此,上述規定標志著歐盟通過立法形式確立了生態損害懲罰性賠償制度。

目前,盡管在環境侵權領域適用懲罰性賠償尚沒有成為國際上普遍適用的制度,但歐美國家的上述實踐表明,通過懲罰性賠償對生態損害予以填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國際環境侵權領域的發展方向,對構建我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價值。

三、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本架構

(一)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請求權的主體

懲罰性賠償不能作為一種獨立的訴因,只有在原告已經提起補償性賠償訴訟的前提下才能提起,因而懲罰性賠償請求權人與補償性賠償請求權人一致。在環境侵權領域構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填補受害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害,而是為了填補生態損害。為了實現這一特定目的,也為了避免原告獲取不正當利益,懲罰性賠償的提起應僅限于環境公益訴訟,即只有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才能作為懲罰性賠償的請求權人,權利人因人身或財產受到環境污染侵害而提起訴訟的,不能要求懲罰性賠償。目前,我國還沒有關于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明確規定,2012年8月31日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據此,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請求權人可以由民間環保組織、政府環保部門及檢察機關擔任。理由如下:首先,民間環保組織是保護環境的重要力量,賦予其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是世界眾多國家的通行做法。當前,我國民間環保組織良莠不齊,為保障起訴質量和訴訟效果,民間環保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時,需對其進行必要的資格審查。同時,鼓勵公民個人通過參加民間環保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其次,我國政府環保部門是環境公共利益的法定代表主體,依法肩負著國家環境管理和保護職責,從人員組成、技術條件等方面看,具有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條件和能力,在生態利益遭受損害時,理應代表社會公眾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第三,關于檢察機關能否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我國學界一直存在爭議。2015年2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明確了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問題,對于推動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

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相比具有不同的目的與功能,前者側重對受害者人身和財產權益的保護,后者側重對生態損害的填補及對加害者的懲罰與威懾。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應具備嚴格的適用條件:一是行為人主觀上有故意。將行為人的主觀過錯作為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主觀要件是國際通行做法。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各州對于懲罰性賠償的過錯條件規定不一。其中,14個州規定被告需具有主觀惡意,8個州規定被告主觀上需具有重大過失,23個州規定被告行為不必基于惡意,但須被告有意漠不關心、魯莽而輕率地不尊重他人權利。[22]我國臺灣地區將懲罰性賠償適用的主觀要件歸結為故意與過失,并且在不同的主觀心理狀態支配之下的行為,對應不同數額的懲罰性賠償。[23]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侵權責任法》中關于懲罰性賠償的主觀要件均為故意。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為實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應該對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進行區分,對行為人主觀故意造成的生態損害應適用懲罰性賠償,而對于主觀無過錯或過失的則不應適用。二是行為應具有違法性。懲罰性賠償作為嚴格于補償性賠償的責任形式,行為應該以違法為要件。此外,還需綜合考察損害結果的嚴重程度、影響時間和范圍及加害者因其加害行為的獲利情況等多方面因素,決定是否需要適用懲罰性賠償。三是造成嚴重的生態損害事實。為防止懲罰性賠償的濫用,這里的損害應限于造成生態環境功能出現難以自我修復的嚴重退化甚至不可逆轉的惡性變化。具體適用時,需要借助專業的評估予以認定。四是污染行為與嚴重生態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在環境侵權責任構成中,污染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舉證上十分困難,大陸法系國家為了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負擔,提出了因果關系推定的學說和規則,我國相關立法也對推定因果關系作出了規定。但在懲罰性賠償中,為平衡雙方地位,避免訴權濫用,應明確規定原告的證明標準。到目前為止,美國已有28個州通過立法或判例要求原告達到“明確且有說服力”的證明標準來適用懲罰性賠償。我國可以借鑒這種做法,規定原告應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

(三)懲罰性賠償額的確定及歸屬

在英美法中,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規定分為兩種不同類型:一是對懲罰性賠償數額不作規定,由陪審團或法官根據案件情況,確定懲罰性賠償的數額。[24]二是為懲罰性賠償規定一個上限,或為倍數規定,或直接限額規定,或兩者結合使用。筆者認為,直接規定最高限額更適合于我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首先,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沒有類似于陪審團的民眾參與司法機制,賦予法官太大的自由裁量權可能導致賠償結果失控。[25]其次,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是以全面填補生態環境社會性損害為主要目的和功能的,懲罰與遏制功能應通過填補功能來實現。由于生態損害的計量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還十分困難,因此,通過現實損害的方式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可能造成與實際情況的巨大偏差。具體適用時,可在綜合衡量生態損害的影響范圍、生態環境功能的修復難度、修復時長、修復費用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賠償額。

構建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生態損害這一社會性損害,原告行使的訴權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代表權,對因主張懲罰性賠償而獲得的賠償款不能歸原告所有,其歸屬和使用需作出新的制度安排。我國在構建生態損害懲罰性賠償制度時可以考慮在彌補生態環境社會性損害這一主旨之下,建立專門的環境保護基金帳戶,將所獲懲罰性賠償金存入其中。該基金賬戶可由有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保管,并制定嚴格的使用制度,確保該款專用于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李自柱.論懲罰性賠償在民法中的正當性[EB/OL].http://www.cupl.edu.cn/html/csdri/col902,2012-03-10.

[2][10]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04):113-116.

[3]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J].臺大法學論叢,2002,(05):168.

[4]Thomas B.Cloby,Beyond the Multiple Punishment Problem:Punitive Damages as Punishment for Individual,Private Wrongs,Minn.L.Rev.,Vol.87,p.593,2003.

[5]Robert D.Cooter, Punitive Damages,Social Norms,and Economic Analysis,L.&Contemp.Prob.,Vol.60,p.73,1997.

[6][9]馬新彥,鄧冰寧.論懲罰性賠償的損害填補功能——以美國侵權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為啟示的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3):118.

[7]Catherine M.Sharkey,Punitive Damages as Social Damages,Yale Law Journal,Vol.113,p.391,2003.轉自馬新彥.內幕交易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建[J].法學研究,2011,(06):23.

[8]Dan Markel,Retributive Damages,A Theory of Punitive Damages as Intermediate Sanction,Cornell L.Rev.,Vol.94,p.239,2009.

[11]王小鋼.以環境公共利益為保護目標的環境權利理論——從“環境損害”到“對環境本身的損害”[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1,(02):54.

[12]鄒雄.環境侵權救濟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32.

[13]王莉.反思與重構:生態利益損害的侵權法救濟機制[J].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06):96.

[14]盧代富.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J].現代法學,2013,(04):25.

[15]劉水林.從個人權利到社會責任——對我國《食品安全法》的整體主義解釋[J].現代法學,2010,(03):40.

[16]蔡文燦.環境損害中侵害客體的擴展[J].法治論叢(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9,(06):110.

[17]高利紅,余耀軍.環境民事侵權同質賠償原則之局限性分析[J].法商研究,2003,(01):75.

[18]劉衛先.從生態損害的特點看我國生態損害刑事責任的設置[J].環境保護,2008,(06):44.

[19][20]李靜.英美法上的懲罰性賠償及其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中的適用[J].華中人文論叢,2011,(01):167.

[21]王樹義,皮里陽.墨西哥灣漏油案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審判,2012,(02):25-26.

[22]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23.

[23]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63.

[24]楊瑞英.懲罰性賠償在環境侵權責任中的適用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

[25]孔東菊.論懲罰性賠償在我國立法中的確立和完善——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到《侵權責任法》[J].法學雜志,2010,(08):15.

(責任編輯:王秀艷)

猜你喜歡
環境生態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免费|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天堂av免费| 午夜影院a级片|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18p|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日韩成人午夜|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免费aa毛片|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 免费在线观看av|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制服丝袜一区|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熟妇丰满人妻|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一级爆乳无码av| 日韩AV无码一区|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色综合网址|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久草美女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88|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99精品视频| 少妇精品在线|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精品色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