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

黃柳娟
1980年出生,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實驗學校英語教師,學校學生工作項目負責人。
自畫像
我一直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
教育要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獨特性的機會。
學生的發展必定蘊含著教師的發展,
孩子們的變化就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您為什么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您喜歡和學生打交道嗎?
:我不是師范專業畢業的,我的專業是經貿外語。我的母親是一名教師,我的父親也曾經做過教師,機緣巧合,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教師。上學的時候,因為我母親是老師,其他老師都對我照顧有加,但我的母親對我的要求卻很嚴格。我的母親是我讀五、六年級時的班主任,我當時不是班里最高的孩子,但我總是坐在最后面,平時也沒有得到任何優待,在學校,只能管媽媽叫老師,不能喊媽媽。當時,心里覺得有點委屈,現在回頭想一想,這大概就是一位教師的公平意識吧,而這種公平意識對我的生活和工作影響很大。
感謝命運讓我走上了教師這條道路,讓我能夠跟孩子們一起成長,我很享受現在的工作。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是一名英語教師。2007年,我第一次做班主任,當時接手的是四年級的一個班。班主任工作講究一個“嚴”字,什么事兒都要管得嚴嚴實實的,不可以有任何紕漏。這對于生性開朗的我來說,有一定難度。都說班主任是“親”的老師,班主任與學生的交往非常密切,而且班主任責任重大。我非常喜歡與孩子們打交道。作為教師,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也是向學生學習的過程。班主任不僅是導師,更應該是孩子們成長的同伴。
:您在班級管理中提倡“全納”與創新,這些理念是基于什么提出的?在理念實踐的過程中,您和學生發生了哪些變化?
:葉瀾教授倡導的“新基礎教育”對我影響很大,特別是“生命”與“實踐”的理念,提倡回歸生命立場,敬畏生命的力量。我曾經用三個“生長”來概括師生的發展變化:溫暖的被生長、獨特的自生長、精彩的共生長。注重培養學生成長的自覺,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或班級活動中,通過參與和實踐獲得成長,這個過程就是喚醒;我一直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我盡可能地在班級有限的空間里創設更多的舞臺,讓學生有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特,這個過程就是發現;學生個體的發展與班級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學生的發展必定蘊含著教師的發展,看到孩子們的變化就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這個過程就是共生。
我個人很推崇“全納”教育,“全納”教育是沒有歧視的教育,它強調人人參與、大家合作,“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全納”其實涉及的是教育公平的問題,在我們班,誰都有機會,誰都有可能,人人被期待。在班級管理方面,我采用班干部選舉制和輪換制,把班干部的選舉和任命及職能設置權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決定。班級是一片公平的土壤,每一個孩子都有生長的自由和空間。
當然,“全納”只是基礎,要想實現質量的提升必須要靠創新。在班級管理中,我會通過常態班級生活、辦班級小報、辦黑板報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與空間。辦報不是為了評比,而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班級生活,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孩子在常態的班級生活中找到存在感,找到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再比如黑板報,學校一個學期評比三次,我們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內容外,還會根據不同的節日或事件出自己的主題黑板報,比如圣誕節,我們會出英文版的黑板報。我們的黑板報不僅是可以欣賞的,而且是可以互動的,孩子們可以把自己的評價貼在黑板報上面,同學之間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進行交流。
我們班有一個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從不調皮搗蛋,成績中等,這樣的學生往往最容易被班主任忽略,被稱為“透明學生”。這個孩子在學校對什么事兒都提不起勁兒,在班級里也沒有什么存在感,一放學回家就躲在房間里興致勃勃地玩游戲。怎么把這樣的學生“納”進來呢?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發揮他的特長,引導他研究電腦技術。現在,他的視頻剪輯能力可以達到專業水平,還帶出了幾個“徒弟”,我們班的視頻制作都由他們負責。在班干部選舉時,他充滿自信與活力地與向大家發表了競職演說,成功當選了宣傳部部長,并組建了我們班的宣傳部。
:在教學中如何實現“全納”與創新呢?
:一個班有五十多個孩子,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肯定不同。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到心理上的平等。在課堂上,我特別注重語言、手勢及面部表情,我要向學生傳遞的信息是:不管你的基礎如何,你在課堂上的權利都是一樣的。因此,在課堂上,孩子們都能特別自信地主動舉手發言。其次,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有所得。在教學中,我通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情境表演呈現所學內容。每個小組由不同層次的學生構成,組長負責分工與協調,就像一個總導演。情境表演的內容只有大體框架,沒有具體限定,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意。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他掌握的語句,哪怕只是一個單詞。最后是教學與生活的融通。比如,我和學生們一起設計英語創意假期作業,孩子們根據課本的話題自己設計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書中有一個話題是“A healthy body”(健康的身體),孩子們的作業不是做練習題,而是采訪家人,自己整理出一份家庭成員健康報告,并對家人的健康狀況做成評價,說明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
:聽說您的愛好很廣泛,這些愛好是怎么培養起來的呢?廣泛的興趣愛好對您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什么影響?
:我最大的愛好是唱歌,真正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滿足感的愛好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發現出來的。因此,我一直引導孩子們自我發現,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教英語的時候,我經常會編一些朗朗上口的英語歌謠,把一些難記的知識趣味化,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比如,我們學習四季的單詞,單詞發音比較難記,特別是spring(春天)這個單詞。我就用這個單詞做出押韻詞,孩子們要描述四個季節的不同,涉及景物、顏色、可能在這個季節做什么呀。歌謠是這樣的:
In spring, trees are green.
In summer, I can swim.
In autumn, I can see yellow leaves.
In winter, Santa is coming.
這首歌謠并不是一開始就編好的,而是在課堂上根據孩子們的回答生成的。歌謠再配上肢體語言,孩子們非常喜歡,很快就記住了。
我們有班級微社團,微社團就是以學生的興趣好愛為基礎的。在進行一些主題活動時,我和學生會一起譜寫主題曲,讓學生發現自己的特長,然后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我們班學生的發展路徑總的來說有三種:順向、逆向、多向。舉例來說,一個擅長繪畫的孩子先是加入黑板報崗位組,然后組建繪畫社團,這是順向發展;一個比較自卑的孩子參加了班級的象棋比賽,獲得冠軍樹立了信心,成為了IQ戰隊社團的副團長,這是逆向發展;有些孩子性格開朗,能力較強,他們可以同時參與多個社團,這是多向發展。
:您覺得一名優秀教師必備的素質是什么?您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教師?如果要對未來的自己說一句話,您想說什么?
:我覺得優秀的教師首先必須是專業的,其次要有匠心,像個手藝人一樣沉浸其中,心無旁騖,不浮躁。但教育不是制造產品,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因此,優秀的教師更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相信生命的力量。
以前我對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實踐型教師,腳踏實地,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但是,作為一名現代教師,教育理念是教師的靈魂,我不想成為一個只會機械做事的教師,因此,我要努力提高學科專業素養,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成事中成人”,既成就學生,也成就自己。
深圳是創新城市,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教育也是如此。教育需要的是溫度,如果年輕教師沒有一腔熱血,隨波逐流,那教育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了。年輕教師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很多想象空間。我希望自己在教育的路上有更廣闊的視野,不斷追求完美。我想對未來的自己說: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多努力一點兒,是脫穎而出的簡單法則)。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