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姝
戲劇課程是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簡稱清華附?。?+X課程”藝術與審美領域的重要課程。“1+X課程”模式在戲劇課程中的建構,是指把音樂、舞蹈、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的學科,通過戲劇這一課程進行整合,構建起藝術與各學科之間有機聯系,旨在促進每一個兒童核心價值觀的塑造與核心素養的提升。它側重基礎知識的掌握,注重學生的認知過程,補充學科與學科間聯系的不足。將戲劇課程學科化,注重學科內整合的同時,打破學科壁壘,強調學科間的整合,消弭邊界,使之成為學校主題教學“超學科整合”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參與—體驗—整合—創造”,構建兒童的第二重生活,讓兒童有一種別樣的體驗。
一、分階段培養能力
清華附小戲劇課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共分為三階段。低學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模仿力。中學段“創作”,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側重學生的表現力。高學段“賞析”,由參與欣賞教室或劇場中的戲劇活動而培養學生戲劇藝術的鑒賞能力。
低學段“參與”,側重訓練學生模仿力。其中包含的內容有肢體放松、注意力訓練、信任感訓練、身體律動、五官感受、情境想象及即興口語人物刻畫等,這些戲劇游戲形式讓學生們參與進來,培養了學生興趣,提升了學生能力。在劇目上,我們選擇了童話劇,如《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笨狼上學記》《蚜蟲的故事》《木偶奇遇記》等。
《圖片活了》是清華附小戲劇校本教材二年級的一節課。這節課將戲劇、美術、形體相結合,運用肢體模仿去感受圖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并將它用語言表達出來,孩子們非常喜歡,參與度極高。這一訓練后來成功地被教師運用到了童話劇《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的排練中。
中學段“創造”側重訓練學生的表現力。創造的內容包含劇情、人物對話、主題、故事劇場。在劇目上,我們選擇了課本劇,如《花木蘭》《時代廣場的蟋蟀》《皇帝的新裝》等。
《一起來玩手偶》這節課的內容就包含了手偶操作(手偶)、美術(手偶制作)、音樂(美國民歌揚基歌)、閱讀書目《時代廣場的蟋蟀》等內容。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喜好設計制作自己的手偶,再結合閱讀課本和音樂歌曲最后再用偶劇的形式表現出來。
高學段“賞析”,延續了中段的創作。學生到了高學段不僅能掌握一些簡單的創編知識,還具有一定的賞析能力,能對藝術作品進行點評及分析。賞析的內容包含劇目排演、感受、反映及點評。通過劇目的排演,學生們參與到創作的過程中,培養了創編能力,他們自己改編課本劇,或者自己寫劇本。在編排過程中,學生有一種統整思維,知道如何融入音樂、舞蹈,如何用全局觀把控劇目。劇目展示過后學生還要進行點評及分析。在劇目上我們選擇了一些經典劇目,如《威尼斯商人》《貓》《小王子》《城南舊事》等。
《威尼斯商人》這節課就是劇目創編課。同學們拿到劇本后開始做人物分析,畫場景圖,進行舞臺調度設計,然后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同學們相互從戲劇表演、舞臺布景、劇本結構等角度自評、互評。
二、用工具撬動課堂
清華附小在2016學年第二學期提出了“用工具撬動課堂”這一重要教學指導思想。工具撬動課堂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僅停留在理論知識上,要借用工具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真正做到讓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于是就有了《一起來玩手偶》這節課?!芭肌北緛砭褪菓騽〉闹匾M成部分,是一種融合了造型、動作、語言、繪畫、舞蹈等為一身的表演藝術,也是一種綜合藝術。《一起來玩手偶》這節課是學校戲劇校本教材中三年級下學期的內容,我們用“偶”作為這節課的主題,將閱讀課、美術課、音樂課、形體課進行整合,打破學科壁壘進行超學科消弭式整合。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學會簡單的手偶操作,掌握語言與肢體的配合,對語言塑造有一定了解,還要通過文本對學生進行文學藝術上的熏陶,讓他們在戲劇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有兩點:第一點是手偶角色的語言塑造;第二點是肢體與語言之間的配合。三年級戲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在創造戲劇活動的過程中側重訓練學生的表現力。表現力分為語言表現力和肢體表現力,在這節課上我們都會涉及,但更側重語言表達。我們依托文本《時代廣場的蟋蟀》(清華附小三年級閱讀書目)中的臺詞進行訓練。首先我們先分析文本中人物塔克老鼠、亨利貓、蟋蟀柴斯特的性格,讓學生通過文本閱讀確定人物特點,通過人物特點再找出相對應的語言特點。
比如:
塔克:以前我也考慮過要不要住在那里。不過那些中國人很會做些稀奇古怪的菜肴,比如用燕窩做湯,鯊魚鰭煮羹。搞不好他們也會拿老鼠來做道什么點心。所以最后我決定,還是離他們遠一點兒的好。
那通過這句臺詞,我們知道了塔克很聰明,愛思考。那這樣的人物說話的聲音、語速會是什么樣呢?大部分同學就會想到塔克老鼠說話聲音很大,語速稍快,它很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對自己很自信。于是我們就總結出了塔克的語言特點。
又比如亨利貓與塔克老鼠的對話:
亨利:說啊,塔克,你心里早就盤算好了吧。就說出來讓我們聽聽吧!
塔克:嗯,我在想,要是錢箱里有幾張一塊錢的鈔票……
(亨利不禁放聲大笑)。
亨利:我就知道!除了它以外,還會有誰想睡在一堆一塊錢鈔票上。”
通過文本透露的信息,我們知道亨利貓的特點是圓滑,所以她說話的語速應該會比別人慢,而且說話有時不會把意思說透。
再比如蟋蟀柴斯特和塔克老鼠的對話:
柴斯特:你想睡在這個籠子里嗎?
塔克:噢,我可以嗎?
柴斯特:當然可以啦!我還是比較喜歡火柴盒。
塔克:唯一的遺憾是……這個地板,睡在上面稍微硬了一點兒。
亨利:我去排水管那兒給你找一些廢紙來。
塔克:不行,這樣會把這里弄得亂七八糟的。我們可不要讓柴斯特跟白利尼一家弄出什么不愉快來。嗯,也許我們可以就在這里找點兒東西用。
柴斯特:拿點兒面巾紙怎么樣?睡起來又軟又舒服。
我們找出蟋蟀柴斯特的特點是善良、愛幫助別人,說話老是替別人考慮,所以語言中老帶有商量的口吻。
第二點是語言和肢體間的配合,怎樣將兩者配合默契也是這節課的難點。這節課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就是“襪子偶”。首先就得學會制作“襪子偶”;其次,通過手指操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幾個操作木偶的手勢,分別是開合,上下,左右。有了這幾個基本動作,學生就可以完成“襪子偶”的基礎操作了。角色語言有了,“襪子偶”可以操作了,可是問題又出現了。怎么樣才能將兩者默契配合呢?首先,我們在做手指操時就不斷暗示學生要將手指操的詞配合相應的動作大聲朗讀出來,讓學生有一個前期適應,為后面的操作做鋪墊。其次,在進行操作時語速要慢,要給手偶操作留出時間。最后,操作手偶時動作幅度要大,這樣又給了語言上的時間緩沖。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不但在戲劇技巧上有所收獲,從能力層面上,學生也在愉快的戲劇活動中學會了團結互助、相互配合,在彼此協助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助關系。在整節課中我們都分小組進行活動,如手偶制作環節,我們給學生準備了一支筆、一只襪子,然后讓學生在襪子上進行繪畫。在繪畫過程中有學生相互交換畫筆,最后呈現出了色彩豐富的圖案,這就是小組合作的結果。再比如最后呈現環節,我們需要小組呈現,那必然就會有角色分工,4人一組,有組織者,有跟隨者,有人出謀劃策,有人服從執行,大家集體合作終于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
這節課的評價形式上,我們依舊采用了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在內容上,我們分別從戲劇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表演技能的掌握;學生在戲劇課程中小組互助合作的能力,能否積極踴躍地提出自己有建設性的建議,是否具有責任心;學生的出勤情況,上課是否遵守秩序,是否積極愉快融入戲劇活動當中這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三、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
無論是低學段的“參與”還是中學段的“創造”抑或是高學段的“賞析”,清華附小“1+X課程”中的戲劇課程都著重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戲劇被看作是“兒童的第二重生活”。從編到演,兒童始終站在課程的正中央。戲劇課程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形象感、真實感、節奏感和幽默感,為把學生培養成知識廣、心胸廣的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礎。同時,戲劇課程還鍛煉了學生的交往能力,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也體現出清華附小學生健康、陽光、樂學的精神風貌。學校的語文、英語等課程中也加入了戲劇表演內容,在課堂上生成出許多小型語文課本劇、英文童話劇等,如非常經典的英文劇《安妮》,深受孩子們喜愛。戲劇,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清華附小的戲劇課,不僅僅是表演的技巧課,它也是教師運用音樂、肢體韻律,創造不同的情境,從而激發孩子‘想象’及‘假裝’本能,‘班班有戲劇,人人參與’,清華少年,在故事中尋找未知的自己。”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