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志敏
近年來,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學(下文簡稱“一六五中學”)在“普職融通”上走過了一條以研究指導實踐,用實踐推進研究的探索之路。形成貫穿高中三年,融合普教與職教、必修與選修、教學與教育、課內與課外、實踐與體驗相結合的適合普通高中,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并以此為依托,引領學生的多元發展。
基于現實的理性選擇
早在2011年,一六五中學就以“普職融通,促進高中特色發展”為題,申請參加教育體制改革“高中特色發展試驗項目”,并獲批成為國家級項目試驗學校。學校將職業生涯教育引入普通高中,作為“職普融通”特色建設的支柱,旨在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和自我發展的內驅力,使之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多元需要。
一六五中學將“普職融通”作為建校特色,選擇生涯規劃教育,是基于現實的理性抉擇。一方面,普通校的生存與發展面臨現實困境。一六五中學原名“崇慈女中”“女十一中”,始建于1870年,是北京市政府正式命名的“百年學校”。 然而悠久的辦學歷史與學科成績低于全區平均水平的現實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與成績導向的評價標準,風云變幻的改革思潮與低進高出的客觀要求,在現實中造成了一六五中學生存和發展的困難。
另一方面,普通校的學生發展同樣困難重重。2011年,144名高一學生走進一六五中學,根據當年東城區的中考成績,他們的排名約處于全區90%的位置。入學調查顯示,這些學生對各學科的興趣普遍偏低,同時表現出了懶惰、倦怠、容易分心、獨立性差等特征。家長們在問:進入你們這所普通學校,我們孩子的希望在哪里,未來還有前途嗎?校方也在自問:在高考這條越來越擁擠的獨木橋上,他們能走多遠,他們的未來發展之路在何方?
這是一道關乎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的難題,必須解決。因此,學校必須找到出路,幫助學生打破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玻璃幕墻”,破解普通校高中生的成長困境,為普通高中找到發展之道。
通過問卷、走訪、座談等一系列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學校發現導致學生對學科興趣不高的原因:首先是考試成績欠佳導致的失敗心理,使學生們普遍缺乏自信;其次是學習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外部,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最后是學生對未來職業普遍存在著“認知偏差”,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為解決自信心、內驅力、發展目標這三個問題,學校需要創設能夠讓學生體驗成功和自信的環境,從而激發學生自主發展的內驅力,引導學生認識未來、職業和社會,幫助學生規劃自己的人生。為此,通過反復分析、研究,一六五中學選擇了“普職融通,促進高中特色發展”之路,即將生涯規劃教育作為“普職融通”特色建設的支柱納入我校課程建設和學生教育的體系內。
實踐道路上的新探索
一六五中學“普職融通”的特色建設工作,得到了北京師范大學袁桂林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大力支持。在課時保障、課程設計、活動安排、師資隊伍培養等方面,得到了北京教育學院伍芳輝主任、何育萍主任、《中小學管理》雜志社柴純青社長等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在“普職融通”的模式上,一六五中學沒有采用較為普遍的“一校分普職兩部”或“綜合高中”的模式,而是選擇了“融合之路”,即借助合作校豐富、全面的職業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符合個性發展需要的多元化學習機會和資源,通過高中教育達到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讓學生終身受益的目的。同時,通過整體實施生涯規劃教育,激發學生內部動力,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自身的興趣所在,并把興趣轉變成學科優勢、職業興趣和事業追求,學會自主設計、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在課程建設上,一六五中學改造原有課程,將生涯規劃作為基礎和支柱課程貫穿高中三年。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學生實際,融通職業教育內容,以課堂教學、職業體驗、實踐活動為主要途徑,開設生涯指導課程。通過貫穿高中三年的了解自我、認識社會、職業體驗、職業思考等系列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職業追求與自身發展的關系,產生規劃人生的思考,認識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就是最好的職業。
借助國家課程平臺,開發普職融通研究課程。在高一、高二分別開設《中學生職業理想調查》和《職場成功人士訪談》研究性學習課題,帶領學生通過調查問卷法和訪談法,從整體到個體、從理想到結果思考自己的人生觀、擇業觀。
借助職教師資,開發職業技能課程。借助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北國職)的資源,先后開設了《北京導游》《金融實務》《旅游英語》《服裝設計》《園林綠化》等5門職業技能課程,并自主開發了職業教育課程《學生理財》。這些課程并非“原版引進”職業教育課程,而是由職教教師根據學生需要,為普通高中學生“量身定做”的特色課程。
利用實踐活動類課程,開發普職融通體驗課程。組織開展了“一日職業體驗”“職教學校實訓基地參觀”“職場人物訪談”“成功職業人物傳記讀書活動”“生涯規劃主題辯論賽”“生涯規劃劇創編展演”等一系列實踐活動課程。
挖掘國家課程資源,建設學校特色課程。學校挖掘國家課程通用技術中的《服裝設計》《農業技術》兩個選修模塊資源,開設《服裝設計》和《園林綠化》兩門職業課程。下階段還計劃以信息技術課程為基礎開設《計算機網絡》課程。
建設學生社團,鼓勵學以致用的職業嘗試。結合項目推進,一六五中學鼓勵創業型社團、鼓勵學生在社團中尋找及體驗職業角色、鼓勵學生社團安排與職業發展相關的活動。
在師資培養方面,一六五中學采用了共享與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共享:一六五中學利用“普職融通”項目,與北京國際職業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職業教育師資、設備、實習體驗等方面跨越了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邊界,實現了資源共享。培養:一是示范傳習法,即先由心理教師編寫教案、提供資源包、上示范課,班主任或其他志愿者教師觀摩、共同備課、試講;二是模板拓展法,即由心理教師根據課程體系要求,制訂階段性課程目標(如興趣與生涯、能力與生涯等),并提出體驗活動建議,由班主任或其他志愿者教師根據各班學生特點設計班級體驗活動的具體主題和形式。
收獲“知行合一”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主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校的特色發展著眼點首先是學生,其成敗也就在于學生知與行的統一與否。
預知,讓學生為目標努力。普職融通、生涯規劃不是幫學生找工作,而是促使學生們去思考未來的職業生活,鼓勵他們去尋找一個發展的目標,設想他們想要什么樣的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難,等等。老師們欣喜地看到,在研究報告中,學生們對興趣與職業、性格與職業、薪水和地位、工作壓力、職業幸福感等多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對于那些自我認知不太清楚,很少思考自己的未來,也不太了解外部社會和職業的學生來說,正確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是他們自主發展的起點和動力來源。實際上,很多學生都在研究性學習中選擇了“什么是適合自己的職業”這類課題,他們開始把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能力類型放在人生規劃的重要位置上。實踐證明,在職業生涯培養當中,學生的職業理想變得清晰,自信心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學習動力增強,成績明顯提高:高中會考全科優良率均達85%以上,物理高達100%,高考本科率目標達成率為175%,超過北京市平均錄取率。雖然生涯目標是否明確和分數的提高幅度之間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的換算公式,但是作為教育者我們堅信,人生本來就該有更多可能性,生涯規劃會埋下一顆“自主發展”的種子,并最終引導學生們收獲人生的幸福果實。
行是知之成,多元發展成就夢想。知易而行難,生涯規劃教育不能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性課程,也不是一個轟轟烈烈的運動,更不能成為包裝華麗的雜貨鋪。它的價值應該體現在學生、教師和家長的理念認同和行動自覺上:主動規劃未來,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主動承擔責任,做有價值的社會人;心動變成行動,做勇于追求夢想的人。基于此,一六五中學的學生在幾年來的生涯規劃培養中,獲得了多元化的發展,在高考時也不再擠在一條獨木橋上,而是有了自己更加多元的選擇。
普職融通、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們不再空談理想,而更多地去關注如何為夢想努力。有的學生在畢業紀念冊中寫下:“永遠不要等待機會,機會總是留給有夢想有準備的人。”他們不再因為是普通校的學生而放棄努力,因為他們深知從哪里起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步邁向哪里、怎樣到達目的地。所謂“行是知之成”,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地行動起來,去為自己的夢想邁出下一步。“我們的夢想,從這里起飛。”“感謝一六五,教會了我成長。”“育群胡同,謝謝你助力我的未來。”“一六五中這所百年老校,在教書的同時,讓每位同學都得到了發展。”,這些都是畢業生寫給母校的感言,生動傳達出學生的成長和獲得。
同時,一六五中學也在努力打造一條普教與職教、初中與高中、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國內與國際,“多元融通,助力學生終身發展”的道路。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們的努力,并不終止于高考,他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原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學校長,現任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黨總支書記)
責任編輯: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