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義芹
我到一所小學參加家長會,一位年輕母親對我說:
“我兒子老粘著我,還特別膽小,怎么辦?”
“能說具體點兒嗎?”我問。
“一到晚上,老是往我懷里扎,一會兒親親胳膊,一會兒親親手,一會兒親親我的臉。上衛生間、陽臺都不敢自己去,老拉上我,睡覺也不敢單獨睡,到現在還跟我睡在一起。您說這算不算‘戀母情結’?”
“孩子現在上幾年級了?”
“二年級。”
“這種情況持續多長時間了?”
“挺長時間了。”她回答。
“我們用年或月來表示好嗎?”
“差不多有四年了。”
“哦,我們一起想想四年前,回憶一下那時發生過什么事,好嗎?”
四年前,孩子接過來,該上幼兒園了。”她像是在跟我說,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接過來, 從哪兒接過來?”
“從他奶奶家。孩子一周半的時候,因為我和孩子他爸要上班,沒人照顧他,就把孩子送到奶奶家了。”
“到奶奶家后孩子是什么情況,你了解嗎?”
“到奶奶家后,孩子哭鬧特別厲害,老喊著要找媽媽。”
“從孩子膽小、愛哭鬧等情況來看,也許孩子的神經類型屬于興奮不均衡型。奶奶是怎么對待孫子哭鬧的?”
奶奶對孩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你就跟奶奶住吧。”
“接回來之后,孩子跟你說過什么沒有?”
“說過,老重復一句話:媽媽你不會不要我了吧?”
“你是怎么回答的?”
“我就說:‘媽媽要你。’可是他還是不放心,總是不斷地問。”
“哦,你覺得主要問題出在哪兒?”
“我覺得奶奶說的‘媽媽不要你’是不是把孩子嚇壞了?”
“也許是,這句話對孩子的刺激最大,這個也許是問題的關鍵,你同意嗎?”
媽媽想了想說:“是的,我想應該是這樣。那我該怎么辦呢?”
“這件事深刻植根于孩子的腦海中,而且是負性的,要讓這種感覺盡快消失,否則對孩子身心發展不利。”
“怎么讓它消失呢?”
“我們可以用‘ 往事處理技術’。第一步,讓孩子想象奶奶說的“媽媽不要你了”,把這句話寫在紙條上;然后你用語言引導孩子放松肌肉,放松心情;再帶孩子到草地上,做一些有趣的游戲。
第二步,讓孩子想像穿上鎧甲,戴上頭盔,全副武裝地雙手端著一個機關槍,手指摟動扳機,想象子彈彈出后打在紙條上。
第三步,問孩子子彈打在紙條上,紙條成了什么樣子。如果孩子說只打了一個洞,就重復前面的程序,穿鎧甲,戴頭盔,手端機關槍,摟動扳機,再問子彈打在紙條上,紙條成了什么樣子?直到孩子認為,想象中的紙條被打爛為止。
第四步,拍拍孩子肩膀或抱一抱孩子,輕松快樂地對孩子說:好兒子,媽媽總和你在一起,放心去玩吧。
通過這樣處理,孩子腦海中負性的往事會慢慢消失,等于在心理上有一個了結。回去讓孩子試試,一定會有效的。”
兩周后, 年輕的母親告訴我,孩子膽子比以前大了,晚上可以自己去另外一個房間拿東西,粘媽媽的程度比之前輕了很多。
點評:
往事處理技術是指,根據過去事件的特定情境,用特定經驗或方法進行處理,快速解決問題的一種心理輔導技術。在本案例中,過去事件是奶奶經常重復的話“媽媽不要你了”,導致孩子在四年時間里,一直處于“媽媽不要我”的心理恐懼中,缺失了母親的愛和家庭的歸屬感,所以,孩子始終沒有安全感,生怕媽媽“可能還會把我送走”或“真的會不要我了”。作者通過讓負性事件消退,幫助孩子擺脫了恐懼,讓能夠孩子勇敢、獨立、快樂、安全地生活。這個技術簡單、便捷,好操作,對于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困惑或行為問題比較有效。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北京,102600)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