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禮慶
無端又渡桑干水,總把他鄉(xiāng)比故鄉(xiāng)。自從學習了外語專業(yè),我就登上了“外”字輪船,一生漂泊,在風云變幻的旅途中經(jīng)歷苦辣酸甜,在多元文化的環(huán)境中豐富人生閱歷,有回頭是岸的期許,有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
從1972年進入山東大學外語學院到2012年從中國駐休斯敦總領事館退休的40多年間,我竟有21年在國外度過,從國家公派留學生到教育外交官,從英國、澳大利亞到美國,接觸最多、感觸最多的是那些身在海外的中國學生和學者,印象最深、結緣最深的也是這一批炎黃子孫,聯(lián)絡最多、相聚最多的還是這個群體。他們從寥若晨星到星火燎原,從歷史大潮的背景到世界教育、科技、文化及大眾外交的臺前,一樁樁,一幕幕,扮演著越來越重的角色,擔當越來越重要的使命。他們是改革開放的產(chǎn)物,是改革開放的春風把他們吹到了海外,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同時他們也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推動者,他們以厚德載物的胸懷和親誠惠容的精神推動著中外教育、科技、文化合作與交流逐步向深層次發(fā)展,推動著中外友誼向基層延伸,推動著人類文明與進步。李肇星曾感慨地說,在美國的中國大使不僅我一人,還有數(shù)萬名中國學生和學者。
一、20世紀70年代末,常被誤作日本人
1978年9月,我作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國家公派留學生來到英倫三島。 每年一度的開學和畢業(yè)典禮,學校和學院領導總會強調國際學生是學校的驕傲,當時中國大陸學生是新鮮面孔,知名度和影響力都低于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學生,甚至低于越南學生。
當時,中國留學生選擇的專業(yè)單一、服裝單一、學習和生活單一,年齡大致相同,走在街上格外搶眼。記得我常對著泰晤士河映照中的自己感到驚訝,黑灰色的衣服底色襯托著黃色的臉龐,一身的莊重莊嚴裹著一臉的活力與笑容。
改革開放后,中國留學生從邊緣復蘇,當走在街頭或漫步在旅游景點時,好客的英國人和國外游客常用不準確的日語“你好”跟我們打招呼。我們雖學過或懂一點日語,卻從不愿用日語作答,往往用英文客氣地回敬:“對不起,我們是中國人。”但從他們的驚訝中不難體會什么是位卑言輕、國弱民窮,什么是男兒當自強,什么是民族當振興。
也許是膚色、身高、長相使他們產(chǎn)生了錯覺,也許是因為國家窮,沒有能力和財力與日本、韓國抗衡。當時,日本、韓國的商品在英國比比皆是,而中國商品只有玩具和海鷗相機,獨處一隅,頗受冷落。其實,受冷落的還有海外赤子的心。此類事情常有發(fā)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結,一個解不開的結,一種羞辱和壓力,也就更加激起我們?yōu)橹腥A民族的崛起而讀書的責任和義務。
二、20世紀80年代末,常被誤作越南難民
20世紀80年代末,我被派往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教育處工作,聯(lián)絡中國學生和學者是工作的重心。當時,澳大利亞語言學校風生水起,有些學校片面追逐利益,不設門檻,缺乏必要的師資和教學設施,只要交足3個月的學費就可簽發(fā)入學通知。中國留學生,特別是來自上海、北京和江浙一帶的自費語言生大潮般地涌向澳大利亞。他們之中大多抱著學習語言、謀求發(fā)展或勤工儉學、打工賺錢的初衷來到這塊大陸,缺乏必要的語言溝通能力和對澳大利亞歷史文化及社會現(xiàn)狀的基本了解。語言學校的辦學目的和語言生的求學目的發(fā)生了錯位和失衡,致使許多語言學校進入惡性循環(huán),墨爾本國際英語學院的學生從1200人減至100人,悉尼國際大廈語言學校的倒閉讓800名中國學生失學。
當時中國經(jīng)濟并不發(fā)達,很多人為出國留學幾近砸鍋賣鐵。為了降低成本,不少中國學生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到澳大利亞北部打工賺錢,采香蕉、刨土豆、收甘蔗。即便在學的學者也經(jīng)常徒步或開著破舊的車輛上學上班,出沒在低廉超市和菜市場,甚至舊貨市場。由于語言文化溝通能力差,不熟悉當?shù)胤煞ㄒ?guī)和交規(guī),意外事故時有發(fā)生,被抓被押事件屢見不鮮。當時,澳大利亞接納了大約20萬名越南難民,中國自費生常被誤認為越南難民,堪培拉的臨時拘留所里不乏這樣的中國留學生。當然,也有中國留學生成為澳大利亞頂尖大學的佼佼者,甚至有的中國學者成為這些高校的教學科研骨干,但與中國學生,特別是自費語言生大潮相比,不過是浪花幾朵。
三、20世紀90年代末,常被捧為座上賓
20世紀90年代末,我被派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教育處工作,工作對象是出國的中國才俊和精英。當時,在美國的中國學生數(shù)量逐年攀升,特別是攻讀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的中國學生更多、更優(yōu)秀。馬里蘭大學巴爾迪默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llege, UMBC )常被戲稱為“U Must Be Chinese”(你一定是中國人);楊伯翰大學化學系(School of Chemistry)被學生稱為“School of Chinese”(中國學生系)。
中國學生的增多和出色表現(xiàn)壯大了美國高校師資和管理隊伍,如有的成為校長助理和副校長,進入學校決策層或美國主流社會。他們的涌現(xiàn)吸引了更多的中國留學生,中文學校也應運而生,學習中文,特別是學習簡體字的熱潮方興未艾。與此同時,催生了大批校友會和專業(yè)協(xié)會,如清華大學校友會、南京大學校友會、山東大學校友會,以及全美數(shù)學、化學、生物、政治協(xié)會等。校友會和協(xié)會的平臺不僅推動著校友和同行間的聯(lián)誼、交流與合作,也有利于服務美國當?shù)厣鐓^(qū)和周邊經(jīng)濟建設,助力中國教育改革和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中美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引起美國社會的重視。
大陸學者走上美國主流社會推動著美國高校的中文項目和重心向中國傾斜,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楊伯翰大學等紛紛邀請中國駐美大使和高級外交官到學校訪問、演講。這些高校的地位和影響不言而喻,推動著美國各州州長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工作的5年多時間里,我有幸陪同時任駐美大使李肇星和楊潔篪先后訪問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杜克大學等20多所大學,也有幸陪同他們到猶他州、南卡羅來納州、北卡羅來納州、明尼蘇達州等訪問,推動美國州長協(xié)會(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州教育委員會聯(lián)盟(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美國州教育廳長理事會(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與中國關系的改善與發(fā)展。到猶他州訪問時,該州州長曾當面問李肇星大使:“李大使,您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最大的苦惱是什么,最大的愿望又是什么?”李大使當即回答:“我最大的幸福是世界上有這么多的國家和人民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支持中國;我最大的苦惱是世界上依然有部分國家和人民不了解中國、不理解中國、不支持中國;我最大的愿望是中國盡快強大起來。”這一席話讓我刻骨銘心。
中國高級外交官的高校訪問提升了中國學者的地位,促進了他們與校方和本州各界的交往,甚至成為校長或州長的座上賓。有些學者逐步進入州政府或全國性專業(yè)協(xié)會,也有些成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杰出人才。每逢國家領導人到訪,他們常出現(xiàn)在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活動中,成為使館和國家的座上賓。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期間,使館派出以沙海林公參為代表的工作組進駐鹽湖城,將中國冬奧會代表團的接待、訪問和中國春節(jié)慶祝活動結合在一起,深入猶他州和鹽湖城各界,合力推動中國宣傳和猶他州與中國的交往。在這項活動中,當?shù)刂袊鴮W者發(fā)揮了主導作用。
四、21世紀,敢對社會不公說“不”
2006年,我被派往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教育組,工作對象和重點是領區(qū)高校的中國學者和學生。當時,我領區(qū)已有幾萬名中國學生和數(shù)千名大陸學者,走上知名大學副校長及以上崗位的學者、獲得講席教授職位的就有幾十位,如萊斯大學的孫月萍、周京,佐治亞理工大學的王中林、包剛,休斯敦醫(yī)學中心的豐建偉、王魯華,西南醫(yī)學中心的王曉東,得州農(nóng)工大學的隋殿志、蘭玉彬,佐治亞大學的徐鷹等。其中,王曉東和王中林是中科院外籍院士,現(xiàn)已回國工作。在美國,他們積極參與學校、市政府甚至州政府的決策,推動美國與中國高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組建實驗室等;舉辦中美建交30周年圖片展,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游行;參與孔子學院建設。北京奧運會和孔子學院是中國的兩張名片,“中國”二字開始出現(xiàn)在美國各大學網(wǎng)站頭條,中國成為美國年度“國際周”的亮點。
海外的老華僑主要依賴手藝為生,秉持節(jié)儉和勤奮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遇到欺凌和不平往往采取忍讓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即便抗爭也難以形成合力。因此,歧視和侮辱華人的事件屢屢發(fā)生。這些大陸學者和新僑民深入了解美國社會和法規(guī),已融入美國本土文化和主流社會,成為推動中美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生力軍、中美人文交流的中堅力量,以及中國和平崛起、人類和平與命運共享的使者。他們不僅把中國歷史文化帶到了國外,繁衍生根,并與世界各國文化相互碰撞、交融,開放出嶄新的花蕾,也把中國人的形象帶到了國外,讓世界各國看到了中國人的親誠惠容,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希望。與此同時,他們也把世界各國的優(yōu)質教育、科技、文化資源帶回國內(nèi)。在遇到意外事件時,他們懂得用當?shù)氐姆煞ㄒ?guī)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維護中國人的尊嚴,敢于面對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公平說“不”,維護中華民族的形象和尊嚴。
2013年10月16日,美國廣播公司(ABC)《吉米雞毛秀》脫口秀出現(xiàn)的“殺光中國人”言論引發(fā)美國華人的強烈抗議,并在白宮請愿網(wǎng)站要求“相關方刪除節(jié)目并誠摯道歉”。幾周內(nèi),請愿人數(shù)超過10萬。由于華僑華人的不間斷抗議,ABC終于就此事件正式公開道歉,并承諾永久取消“兒童圓桌會”節(jié)目環(huán)節(jié)。
中國正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和創(chuàng)新大國邁進,身在異鄉(xiāng)的中國留學生正在從國際教育、科技、文化和社會的邊緣走向中心,走上推動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舞臺,推動著世界邁向更加文明燦爛的未來。
編輯 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