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智紅
英臺故里孝德之鄉—上虞,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這里被譽為浙東平原上一顆耀眼的明珠。上虞已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浙江省建縣最早的縣份之一,是全球最早的青瓷發源地之一,也是經典愛情故事梁祝傳說中祝英臺的家鄉。這里名流薈萃,涌現出王充、謝安、謝靈運、馬一浮、竺可楨等著名鄉賢。曹娥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上虞人。
2005年以來,上虞區為激發全體市民了解上虞、熱愛上虞、振興上虞的熱情,切實增強“我是上虞人”的自豪感,認真組織開展了“知我上虞,愛我上虞,興我上虞”主題教育活動,其中,一系列鄉土教材的開發、編寫、推廣成為鄉情教育的推進器。

一、鄉土教材不斷豐富完善
2005年,上虞區第一本鄉土教材《曹娥江畔》應運而生。該書共六冊,小學1~6年級,每年級一冊。編寫體例以單元為單位,按主題、分年級編寫。縱向以主題為線,考慮知識性與系統性,橫向以年級為網,體現整體性與綜合性。每冊20課,分設四個單元,每單元5課,由“課文”系統和“探究”系統兩大部分構成。教材內容緊緊圍繞“虞舜大地、娥江兩岸”中的人、事、物、地,突出“鄉土”特點,寓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可讀性于一體,既具綜合性,又相對獨立。
《曹娥江畔》引發了全區中小學校對鄉情教育的關注,從學生到教師,從學校到社會,都對該書給予了極大肯定,上虞的鄉土教育由此邁出了第一步。
為進一步完善已有鄉土教材,2011年,上虞區學生主題讀本《可愛的上虞》新鮮出爐。它既傳承了《曹娥江畔》的精髓,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更新、補充,上虞的鄉土教材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新突破。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被廣泛應運用于教育領域。作為一直關注鄉情教育的上虞教育人,也一直在思考“E環境下”的鄉土教材新模式。2014年,經過多方努力,區教研室推出《行者微課堂》等電子書和《可愛的上虞》《青瓷之旅》等系列微視頻。
電子書和微視頻的出現,讓互聯網時代的鄉土教材煥發出新的活力,學生不再只是從課堂上學習鄉土教材,他們還能在手機、電腦上感受濃濃鄉情。
二、鄉土文化逐步傳播
這10年,上虞鄉土教材發展穩健,這其中凝聚了上虞教育人的大量心血。在眾多鄉土教材中,《可愛的上虞》被寄予厚望。該書歷經數月,四易其稿,將濃濃鄉情寄于字里行間,以其創造性的設計和項目化的操作,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成效。
1.同讀一本愛鄉書
上虞人以《可愛的上虞》學生主題讀本進課堂、進學校、進家庭為良機,結合百堂優秀導讀課、百名優秀導讀員、百名優秀小導游評選活動,深入開展“愛家鄉愛家人愛自己”活動,因人而異開展愛心亮點工程。積極開展全區師生“同讀一本愛鄉書”“跟著讀本游上虞”等活動,在全區師生中努力營造“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家鄉事事事關心”的喜人氛圍,逐步達成“隨風潛入夜,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讓愛鄉情懷在字里行間流淌。
2.鄉土文化進入千家萬戶
2013年暑假,我們策劃并啟動《可家的上虞》志愿者系列行動之一—“我是愛鄉播音員”,在全區小學中聘請朗讀水平高的教師和學生一起合作,把《可愛的上虞》錄制成音頻文件,通過網絡和光盤的形式共享給全市各中小學,甚至上傳到互聯網,讓更多想了解上虞的人士對上虞有更全面的認識。同時,學校通過給學生布置“上虞鄉土好作業”,讓《可愛的上虞》進入家庭。“萬家同聲親子悅聽”活動,使親情和鄉情互動互融互通,也讓“鄉情”在上虞學子內心打下了深刻烙印。
3.鄉土文化引起更多關注
2012年下半年,上虞日報《教育周刊》連續五期分別以《游家鄉品上虞話童樂》《打開另一扇了解家鄉的窗戶》《上虞名勝,“風光”因“人性”而美麗》《身邊的風景更美麗》《打開歷史扉頁走近虞籍鄉賢》為題刊發了主編帶你閱讀《可愛的上虞》,每期有導讀語和學生讀后感、家長感言等。
2013年上半年,區教體局在各校發送的《可愛的上虞》“百名優秀導讀員”“百名優秀小導游”“百堂優秀導讀課”參評材料200余件。組織專家評委評比,評出《可愛的上虞》優秀導讀員52名,優秀導讀課37堂,優秀小導游70名。同時,教研室還將優秀導讀視頻課、優秀小導游的導游微視頻及相關文字作品結集上傳云盤,實現最大范圍內的共享,讓更多虞城百姓免費品嘗“濃情上虞”,一睹上虞優秀導讀教師和小導游的亮麗風采。
三、科技應與鄉土文化完美融合
一本本鄉土教材是一冊冊立體的故事書;是一道道靚麗的人文景觀;是一首首深情的愛鄉之歌;是一條條浸潤家鄉文化的愛心長河;更是一個個共筑家鄉美好未來的鄉情夢。
在大數據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中,如何讓互聯網的成果和鄉土教材完美融合,如何實現從鄉土教育到教育鄉土的華麗轉身,是上虞教育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鄉土教材是鄉情教育的重要平臺,科技發展的今天,教育效率的提高有目共睹,但如何用科技去啟發孩子的愛鄉夢,才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話題,只有不斷思考,不斷創新,我們的鄉情教育才會永葆青春,一代代傳承下去。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