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
一、羌寨里的黑虎小學
黑虎小學創建于1958年,位于古羌之都—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黑虎鄉羌寨。這里有歷史悠久的古碉樓,有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黑虎將軍,有承載黑虎人信仰的神樹林,這里的婦女都戴著飽含思念的萬年孝……這里有獨特的羌族文化,有屬于黑虎人的鄉土文化,鄉土情結。黑虎小學的師生在獨具特色的環境里學習、成長,了解、傳承、弘揚本鄉土、本民族文化是黑虎小學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二、打造羌文化校園環境
2008年地震之后,在愛心組織的關心支持下,黑虎小學震后重建時,有意識地將羌族文化特色融入其中。重建后的黑虎小學,校園環境煥然一新,特色鮮明的羌族建筑、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全新的文化環境,為黑虎小學師生了解、傳承、弘揚鄉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但這還遠遠不夠,傳承、弘揚本民族文化首先得了解本民族文化、獲得鄉土文化認同感。2012年,黑虎小學開始打造羌文化校園環境。每一塊墻壁,每一間教室、寢室,每一個標牌,每一條橫幅都有羌族元素,羌族歷史、羌笛、羌繡、羌族文藝、羌族體育知識紛紛進入孩子們的視野,隨處可見,觸手可及。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鄉土文化入眼入腦入心,扎根、發芽,學生會為自己在這獨特的文化里成長感到自豪,自覺成為本土文化的傳承人。
三、我們的鄉土教育
我們都知道,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珍貴的民族文化,常聽到有人感嘆本民族文化瀕臨消失,傳承弘揚民族文化迫在眉睫。我始終認為,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鄉土文化,不應該僅僅是本民族、本地區的事,更應該將其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在進行鄉土教育的同時,如何將鄉土文化分享給更多人?黑虎小學走上了探索之路。
1.羌語教學
我們運用專門針對羌族開發的鄉土教材《沃布基的故事》進行羌語教學。這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學習的機會。課堂上,師生共同學習由國際音標組成的羌族文字,講羌族故事,學羌族技藝。

2.課間里的羌歌羌舞
羌族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來自云朵上的民族的人都能歌善舞。黑虎小學的學生都是羌族人,教師大部分也是黑虎本地人。黑虎本地的老教師口口相傳,教孩子們唱原生態羌族歌曲,跳鍋莊舞。師生的課間時間在歡快的歌聲和熱情的舞蹈中度過,歌舞滋潤著黑虎師生的學習生活。
3.沃布基的羌笛童聲電臺
羌族有許多童謠、故事值得分享給大家。黑虎小學利用微信公眾號建立了“羌笛童聲”沃布基電臺。“沃布基”是鄉土教材《沃布基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我們的羌族孩子們。我們請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故事,練習朗讀歌唱,然后上傳至微信公眾號,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通過聆聽羌族詩歌、故事,了解羌族,愛上
羌族。
4.網絡直播羌笛教學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鼻嫉咽乔甲濯毦咛厣臉菲鳎蚱洫毺氐墓娜鶕Q氣演奏方法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我們將黑虎鄉的羌笛傳承人何王全請到學校,讓他帶著學生們進入美妙的羌笛世界。為了將這一難得的教學場景記錄下來,與更多人分享,我們利用互聯網進行了網絡直播,遠在上海、南京、云南的師生與黑虎小學的學生們一起感受羌笛的獨特魅力。
5.閱讀推廣滲透鄉土教育
今年年初,學校開始實施閱讀推廣活動,全面開放圖書室,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圖書室設有羌族書刊書柜,師生可以自由借閱,給師生自由了解羌族文化的空間。我們也利用閱讀課引領學生們從繪本學習延伸到創作介紹自己家鄉的圖文故事。
6.開設羌繡興趣小組
羌繡是羌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羌繡種類很多,我們引導學生從繡鞋墊開始學習,分小組,合作完成,在動手中加深對羌族文化的認同。同時,我們也利用微信公眾號將羌繡分享給更多的人,讓大家了解五彩的羌繡。
四、我們的思考
黑虎小學處在羌族文化濃郁的黑虎鄉,我們注重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在學生心中播種下鄉土文化的種子。如何在實踐中認同、在實踐中傳承、在互聯網背景下弘揚,在孩子們心中把鄉土的根扎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通過鄉土教育,我們能夠認識、了解自己的根,做有根的人。即使長大后離開羌寨,也會惦記著自己的家鄉,懷念那一寸鄉土,做有根的浮萍。
(作者系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虎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