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人才與信息跨地區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地區之間的分工和協作,在全國乃至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利益攸關方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動態過程。
從“1+6”框架協議,到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從共同承擔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任務,到聯手打造成渝城市群,川渝合作不斷被賦予新意。
從川渝兩地的經濟發展實踐看,迫切需要區域經濟一體化。
建立互聯互通共同市場
首先,川渝兩地應該打破區劃藩籬,減少行政分割,推動成渝經濟區共同市場的建立。
打造成渝城市群必須要淡化行政區域觀念,減少人為的分割,自覺打破行政藩籬和體制機制障礙,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在經濟區域更加暢通和融合。
因此,應加快市場培育,為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產業的跨區域整合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區域內部的統一協調,打破在資金、人才、技術、資產重組、人口和產品流動方面的各種障礙,確保形成區域內部的統一大市場,建立資源共享的跨區域的市場體系。
其次,要加快成渝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既要形成以成都、重慶為中心的放射狀交通體系,也要形成各中小城市之間互聯互通的交通體系,將川渝城市群地區建設成為交通發達的地區,最終形成現代物流網絡體系,共同打造中國西部的現代物流中心。
此外,川渝兩地還要共同推進重點產業的發展和布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
成渝城市群地區的城市和工業均布局于長江干流及其支流上,其生態環境對三峽水庫的影響十分巨大。從長三角區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如何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環境的問題,是川渝經濟一體化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要加強中小城市建設
成渝城市群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建設一批中小城市。在川渝地區的40多個城市中,除了成都、重慶兩個超大城市外,其余的都是中小城市。
成都到重慶之間沒有一個大城市,呈典型的斷層特征。這導致該區域內的人口、產業、資本、技術、信息與人才向成渝兩地高度集中,極化效應非常明顯。
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而兩城之間以物資、人員、服務以及信息的交換為特征的空間相互作用力較弱。兩個城市的輻射范圍還遠沒有形成交集。這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川渝兩地尚未形成區域性增長極。
因此,大力發展中間沿線地帶城市群非常重要,尤其是永川、內江、宜賓、自貢、瀘州等城市所在的聚集區域。該中小城市群緊鄰成渝高速公路,而且正位于成渝兩地中間點,是最適合成為成渝兩地經濟能量交換的區域。
同時,中小城市建設對于提高非農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緩解川渝地區巨大的人口壓力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不斷壯大成渝城市群內中小城市的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完善城市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才能降低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