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英
言辭謙和,思維敏銳,舉手投足間透著學者風范,極富個人魅力。更加觸動筆者的,是他在訪談中不止一次提到“幸福教育”。正是對“幸福教育”的執著追求,使他以高瞻遠矚的目光、敢為人先的魄力、卓有成效的舉措,一步一步引領學校站在了一個嶄新的起點上展翅高翔。
他,就是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校長孟夏。從教三十多年來,孟夏校長懷著對教育本源的追求,始終把教育與師生的幸福聯系起來,執著地追求“幸福教育”,叩響教育的幸福之門,讓學生接受幸福的教育,讓教師感受教育的幸福。
:您好,孟校長!咱們學校是一所以藝術教育特色著稱的學校,曾被譽為“民族音樂藝術教育”的搖籃,能介紹一下學校的發展歷史嗎?
:好的。我們學校歷經二十多年的改革創新,從一所普通小學發展到區素質教育示范校,再到區教委直屬校。2016年5月,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教育而言,藝術教育是通向學生心靈的捷徑,它對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藝術教育也是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對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我們學校始終秉承“用藝術激揚生命活力,用文化提升教育品質”的發展思路,以民族文化藝術為特色,以金帆民樂團為龍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教育模式。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我們學校加入“北京市高等院校支持中小學美育活動”項目,得到中國音樂學院從學校文化、隊伍建設、課程研發、社團發展、學生素養提升等方面的整體指導,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引入學校藝術教育特色發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學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原本是兩種各自獨立的教育類型,卻因為北京市啟動的高校參與中小學體育、美育兩項重大改革,創新性地實現了“聯姻”。您覺得此次合作對學校發展有哪些意義?
:高校與中小學深度合作是為了幫助中小學實現特色發展,雙方從高校的資源特色和中小學的實際出發,在師資培訓、課程建設、特色創建等領域深度合作、打通與融合。這不僅讓我們的學生從一開始就能接受到規范科學的藝術教育,而且就大學而言,也更利于從既成人又成才的角度改進完善高等教育,減少教育能源的消耗,同時也能更好地實現對學習主體的尊重,提高辦學效益,實現雙贏。
我經常用“長、寬、高”來形容我們和中國音樂學院的合作。“長”代表雙方合作過程中構建中小學與大學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通了人才培養一貫制的通道;“寬”是說傳統附屬中小學是高校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沒有獨立決策權,依附性比較強,而我們的附屬實驗學校是獨立的個體,學校自主發展空間很大,“實驗”,是一種改革也是一種創新;“高”是指我們充分利用中國音樂學院雄厚的師資、科研力量,讓有音樂潛質的孩子得到最專業的培養,同時也對學校所有的孩子進行更優質的藝術熏陶,提高孩子們的藝術修養。希望我們和中國音樂學院的合作能給其他學校的合作提供一些借鑒。
:聽說您是機緣巧合地進入了教育行業,而且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來,您也從一位“門外漢”成長為一名教育專家,您的“幸福教育”理念就是從這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感悟出來的嗎?
:的確如你所說,這段豐富的經歷對于“幸福教育”理念的感悟有著重要意義。不過,我還不敢稱自己為教育專家,我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名教育改革路上的探索者。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去了一所中學任教,期間還從事過師范、職業教育和教研工作,既做過業務又擔任過行政領導職務。這段經歷是筆財富,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我覺得教育需要“尋根”,回歸育人的本源。教育的“根”是什么呢?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所以,培養具有幸福感的人就是教育的“根”。我們學校確立了“幸福教育”理念,并把培養“全面發展、情趣高雅的幸福學生”作為育人目標,努力把教育當作一件幸福的事情來做,幸福地教、幸福地學。有了“幸福教育”理念作指引,學校的發展就找準了方向,自此,學校就開始了圍繞“幸福教育”的一系列改革創新。
:我們都知道教師是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沒有幸福的教師,就沒有“幸福教育”,學校是如何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
: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托起學生幸福的人生。如何才能讓教師感到幸福?首先,從制度入手,搭建教師專業成長平臺,讓每一位有發展愿望的教師都有發展的機會。其次,我們在教師培養過程中關注個性差異,用人之長,努力把每一位教師放在最合適的位置。晏子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為了發揮學校高層次拔尖人才的示范、輻射作用,我們還建立了“四名工程”評選機制。“四名”指的是“名校長、名干部、名教師、名教輔人員”,“四名工程”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評選機制,通過分層評選、層級遞進、充分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我們還在教育專家的指導下構建了“五格入位”成長階梯,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得到關注,并通過“自主發展創新項目”喚起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教師在創造“幸福教育”的過程中享受教育帶來的幸福。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校本課程開發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學校特色形成。學校在校本課程的研發方面有哪些亮點?
:我們都知道,好的教育必須由好的課程來實施。我們將校本課程的研發作為提升辦學質量、打造特色的有力抓手,立足學生,針對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進行自主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研發,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藝術的滋養,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感受藝術、學習藝術的多樣選擇,學校制訂了“藝術教育三步走戰略”(藝術精品社團建設、藝術校本課程研發、藝術三級課程體系建構),就是從一支精品樂隊,到眾多可供自由選擇的學生社團,再到以藝術為特色的校本課程,實現藝術教育和各學科的貫通,這也是學校從藝術特色校到藝術教育品牌校再到北京市素質教育名校“三級跳”的辦學目標。學校以金帆民樂團為龍頭,組建了四支區級“朝花團”以及其他學科社團等近20支校級大眾社團,既促進了有一定藝術天賦的學生發展專業特長,又兼顧了喜歡其他學科的學生的意愿,讓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種以學生社團活動為校本課程開發突破口構建的校本課程模式,讓學生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生命充分得以綻放,活力充分得以釋放,個性充分得以張揚,心智充分得以滋養。
:據說學校不僅藝術教育的改革創新搞得有聲有色,前幾年還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的教育嘗試,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你說的是我們學校的性健康教育吧。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起源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孕育過程,各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此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出現的新情況,在小學階段進行恰如其分的性啟蒙教育刻不容緩。2010年,我們打開校門,主動引進社會專業機構,并在專家的指導下,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借助這樣一個實踐基地,我們對全校的班主任教師進行了性健康教育的全員培訓,同時在小學開設了性健康課程,并著手編制性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說實話,這是一項充滿風險的教育探索,因為社會上對普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有很多的不理解,從“談性色變”到“欲語還休”,性健康教育還是像一塊“燙手山芋”屢受爭議。即使許多教師家長認為應該進行性教育,也大多是為了讓學生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這樣的性教育是片面的,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陰影。事實上,我們所進行的,是根據青少年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適當、適度的性知識教育,既消除性的神秘感,又確保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雖然阻力很大,但我們態度堅決,只要是有利于學生發展的事情,我們都會努力去做。
采訪即將結束,當筆者問及孟校長對今后工作的展望時,孟校長說:“我對教育的信仰還是要遵循教育的規律,把握教育的新常態,尤其在對待藝術教育方面一定要摒棄浮躁和功利,回歸到教育本源,回歸到幸福教育的本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我們從孟夏校長的言語之間,深刻領會了其人、其心、其精神。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對于孟夏校長和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而言,改革的道路,只是剛剛開始。精彩,仍在繼續……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