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澈
古人云:“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世界讀書日剛過,而關于讀書的討論仍在繼續。在互聯網及科技的高歌猛進下,實體閱讀與網絡閱讀如何取舍?華麗轉身的實體書店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書可以深讀,當然也可以淺讀,不要拿“淺閱讀”不當閱讀。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借用移動互聯網新技術的淺閱讀方式,因其方便快捷、信息海量,開始備受年輕讀者青睞。一是攜帶方便,海量信息就掌握在手掌之中,社區新聞、生活娛樂信手拈來,唾手可得,獲取資訊、了解世界非常方便快捷;另一方面,讀者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用各種空隙時間進行快速閱讀,將各種零散時間都利用起來。像出門在外、等公交、坐地鐵、等紅綠燈,只要拿出Kindle或者打開手機,就可以隨心所欲暢游書海,開心閱讀,看一頁書、讀一篇文章、聽一段音頻,只要能接收到想要的資訊,拓展自己的認識也就足矣,如果還能從中獲得感悟、產生共鳴,那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相對“深閱讀”,很多人批評“淺閱讀”過于碎片化跟娛樂化,停留在淺顯表層,嚴肅閱讀缺失,很難觸及深度。但其實,橫亙在讀者面前最大的問題不是閱讀的深淺之爭,而是閱讀嚴重缺失。去年半月談網曾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在1500名受訪者中,每年讀書2本以下的人占37%,還有一些受訪者一年也讀不完一本書,不閱讀或少閱讀已經很普遍。我還記得前些年有這樣一句話特別流行:現在知道“周迅”的人越來越多,知道“魯迅”的人越來越少;知道“馬克”的越來越多,知道“馬克·吐溫”的越來越少;知道“愛情”的越來越多,知道“艾青”的越來越少。雖然這只是個調侃段子,但卻直接戳中現代人讀書少的軟肋。
當被問及不閱讀的原因時,受訪者中有24%的人選擇“沒有時間”,這成為讀書少最主要的原因,現在很多人由于學習、工作、生活壓力,每次想要找點時間,換個心情,花點精力,靜下來好好讀一本好書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像都市白領、藍領們每日操勞,早出晚歸地生活,沒時間閱讀也似乎不難理解,但這不應該成為他們不閱讀的理由。畢竟除了在書桌前“正襟危坐”地“深閱讀”,“見縫插針”的淺閱讀也可以獲取資訊,在生活競爭壓力日益緊張、業余時間愈加珍貴的當下,“淺閱讀”不失為獲取知識、增長見識的一種好方式。
在不讀書跟“淺閱讀”中間還隔著一千本知音跟故事會。如果說,不讀書而將時間浪費在上網聊天、打游戲、看網絡女直播喊喊麥唱唱歌上面,那還不如“淺閱讀”呢?所以說,不要把“淺閱讀”不當閱讀,至少比不讀書強吧!其實,“淺閱讀”也好,“深閱讀”也罷,只要不將時間白白浪費了,將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用在讀書上面,總是有收獲的,哪怕是“淺閱讀”。
(選自《廣州日報》2016年4月25日)
賞析
當前,隨著互聯網及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手段越來越便捷,但人們讀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作者針對閱讀嚴重缺失的實際,沒有否定淺閱讀的不足,而是指出不要拿“淺閱讀”不當閱讀,可謂另辟蹊徑。作者圍繞半月談網做過的問卷調查,基于“1500人中每年讀書2本以下的人占37%”“‘沒有時間’讀書的人占24%”的實際,分析當前的閱讀現狀,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必爭論閱讀的深淺,只要將零碎的時間用在讀書上,就是好的”的結論,令人信服。
(王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