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忠
一個命題的理論意涵
師本之道,自化化人。要“自化化人”,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意見,在情感方面,教師應該有樂趣,否則就會職業倦怠。教師之樂,不是一種自私的獨樂,該有同樂的旨意。全國愉快教育協作組成員成都市龍江路小學把“樂學樂教,悅人悅己”作為校訓,推崇這種精神。教師樂教,需要師生樂學為撐持,悅己須以悅人為依傍。故爾,從教之樂絕非天馬行空的出世,而是服務事業的回授。
現在,我們都在關注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盡管十分困難和少助,但絕非處處蕭條。會辦學的校長有,喜歡學習的學生更多,家長理解教師,教育行政力挺學校,教師的活動和作為在其中起著連通作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多重意義就在這里。這個命題要求開拓和依靠良師為資源,才能使社會凝心聚力辦教育。首先,師本之道呈現于活動中,由活動來證實,沒有為學生歡喜的教育活動,家長不會認可“師本”,“道不道”都屬于虛妄。其次,因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教師的價值人生要通過特定的關系來培植和體現,和諧關系是教師成就和愉悅的保證,是他們能夠一往無前、終身從教、樂教樂為的前提。教師與學生、家長及社會等都應共構關系,使之和諧炫麗,繼而讓教師擁有內生動力,心態和技藝在“自化化人”中逐日俱增。
論及師本之道,在關于待遇、職稱、文化、環境之外,還有進一步的具體大題目必得注意,即通過教師的努力鉆研和活動,不斷提高工作實效。課改是一個方面,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直接要件。教師的樂趣和價值在課改這一具有總成意義的活動中最可以體現出來。換一句話,課改及其教育性的呈現是辦好教育的途徑和力場,是教育共同體的動力源,無論對教學點還是微小學校及規模學校都一樣。“教學做合一”,在這類活動中積淀和發榮著教師的職業生命。
課程改革是世界性、現代性的教育周期事件,目標是增強教育的適應能力,提升教學水平。教學要與學生的潛在同頻共振,喚醒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是最寶貴的。學習興趣屬于人類的世代遺傳,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在農村,學生僅僅只有一本書(教材)時,他們像古人“鑿壁借光”“囊螢映雪”“逼視”“心讀”“篤行”,成就了無數人生。今天的學習條件和手段有絕佳改善,教育教學適當利用這些條件就會更有力地為學生服務,增益學校的吸引力,增強穩定度。以為課改僅僅是思想設計、教材編寫、布置號召,再加上培訓就可以心想事成,就太過天真了。陶行知先生說:“應當將校門打開,運用社會的力量,使學校進步……”[1]“校門打開”這個短語有無限深廣的內容,思想不能與時俱進,不可透徹知曉。
推進課改有規律可循,包括思路正確、舉措適宜、獲得認同、妥善堅持。可能出現的阻力來自方方面面,內部的阻力持久和堅韌,周邊條件也會助長這種干擾。如果課改設計有問題,有瑕疵,情況就會更加復雜,容易產生難以翻越的障礙,甚至造成社會、學校不安。因此,內外動作協調得宜,才有精進。
學界為解決教育難題設想過許多見解和建議,如希望將視角收回到執行者和直接相關者的深層次問題,理解他們對教育、教學和課改的意義,并為此創造環境和氛圍,以便發揮心智能量,造就家國企盼的教育。課改擁有認同的執行者,主張方能得到回應,獲得檢驗和推動。
由此看來,教師“樂學樂教,悅人悅己”,既是安頓教育的條件,亦是安頓教育的任務。
一個值得考察的實例
2001年開始的第八輪課改,雷霆風吼,來勢猛烈,繼而轉入“靜悄悄”的改變,復又在核心素養、考試改革上找新話題。跌跌撞撞,一波三折,有所成績,但質疑者眾,疑問尚多,關鍵是沒有獲致相關部分執行者主要是教師內心的認同,而彭州市等地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有具體經驗。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一直堅持課改,將其擺在辦好教育方略的基本面上,已經取得成效。全市擇校烈度非常低,可以說基本上實現學校的辦學水平大體相當;中學升學率大抵滿足群眾需求,數學教育特色顯眼;小學生的發展不錯,呈現多維度提振勢態;幼兒園普及率和質量應居于內地靠前位置;職教與企業聯辦,狀態頗佳。所有這些現象與教師有關。教師從教情緒平和,動靜收放適度,工作用心,高度穩定,支撐和點染著地區教育的生態和形象……總體上說,旨趣有歸,得其所適。
該市的課改堅持至今,有起伏,卻一往直前,雖然很難精細判定這種狀況和程度來自何方,但參與課改的教師有愉悅感,家長和學生有獲得感,政府部門亦有出自實績的成就感。三種感受把教育與其邊際條件結合得十分牢固和優雅,其特征可指為經常化或者固化的適調關系,即“民學官”有同感。把教師的愉悅感、家庭的獲得感及公務員的成就感,合稱教育內核的和諧“三感”。沒有這樣的“三感”共濟,課改很難持續;有了這樣的“三感”,教育質量已然穩定而常盛。不僅彭州如此,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在畢節市、瀘州市及閬中市等地方支教也有這種切實體會。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一種永久的事業,非目光遠大不足立百年之基;教育又是一種社會事業,非同情普遍,不足以收共濟之效。”[2]共感即普遍同情。
該地區對教師的管理,關鍵在于鼓勵學習、創造和保障利教利家的生活。關于學習,只要能夠學到真知和真精神的市外活動、會議,有意者出差沒有紅燈在前方,報銷費用亦無障礙。古話說,“人不出門身不貴”,該市教師貴人多。教育局的校長會議也控制在必要的低程度,為的是讓校長深入課堂、課程,聯系教師、教學,使學校漸次移步高效。關于生活,該市鄉村教師有不錯的周轉房留住,于工作日在學校沉得下,與學生互動的時間充裕,容易生出和享有相生相長的實在體驗。
一對鄉村學校的教師夫妻去外地訪學,見到朝氣蓬勃的課堂,心動了,商量著模仿試驗。于是就有自掏經費置備教具、學具的故事,學生因此自動、自得、自為,能夠合作、主動、探究。其他教師當然也關注他們的行為,眼見學生大方踴躍,學力和學業提高,普遍的課改行為就在學校鋪開了。家長對這群教師的反饋很形象,“娃兒(孩子)的老師個個好漂亮”!
由于教師穩定,雖然隊伍結構短缺,但每個崗位都保證有教師負責的身影;雖然有課改任務,新學習的任務不輕,卻少有負擔過沉的感覺。陶行知先生一生思謀著讓教師樂起來。彭州就是學陶的例證,教師工作愉悅,愉悅在學生當中。教育質量的可靠性,是教師內心的安靜和樂教所致,在家長方面已然獲得尚好的觀感。陶行知先生“主張學校要給人看”[3],家長看這樣的教師,他們對學校就一千個、一萬個放心了。
談教育不能只談課堂和考試,更應該論及彌久的、有功夫的影響。隆豐中學的學生不能升學而游刃于其他行業者難于盡數。葛仙山學校以“牛勁”辦學,取寧靜而致遠,用化育以潤心,教育真經浸潤校園。白鹿學校,地處成都市僻遠處,琴聲悠揚,歌聲繚繞。學生的狀態如此,學生的出息如此,對于教改課改,家長和社會有比較適意的獲得感。關于教育的這類細節和綜合特征,離開教師隊伍的全面擔責,絕對沒有可能達成;離開教師行為合理的節奏和分寸,教育囿于考試狹窄圈子的現象,很難消退。
教師的愉悅、家長的獲得和公務員的成就,構成辦學能量的“鐵三角”,三種體驗發生在一個時空里,形成共濟和相依的效果,互動互促互惠,缺一不可。他們協力,方向對,路端正,心思匯聚在學生身上,這是教育的希望和托付。作為良師,不取獨善其身,不封閉自己,自愿融入社會、社區的關系中,服務社會,肯定就身處社會的理解和愛護中。
課程改革是辦教育的必行舉措,能夠不斷因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生態的發展變化而成功推行是社會之福、未來之福、青少年之福。而規律安在?理當深思和實行。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4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579.
[2]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1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357.
[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309.
(作者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師范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