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梅?彭賢智
縱觀國內外學校發展經驗,一所學校只有形成鮮明的主題文化,這所學校才會形成辦學特色,才會形成持久生命力和辦學活力。因此,辦什么樣的學校,確立什么樣的主題文化,是每個辦學者要深入思索的問題。邢臺市愛凡杰教育集團以“愛的文化”為引領,促進了集團學校的長足發展。
一、為什么要把愛的文化作為學校主題文化
愛的文化是指以愛的價值取向為引領,使用各種表意符號構建的教育教學生活方式。愛的文化建設主體是師生員工,核心是愛的價值觀,載體是表意符號,如愛的課程、愛心活動設計與實施、愛心環境文化構建、愛心故事挖掘與宣傳等。愛的文化作為集團旗下學校的主題文化,是基于以下思考:一是基于學校辦學歷史。學校在近20年的辦學實踐中,始終遵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辦學思想,在辦學中倡導每個人做愛的使者,使其形成做人的基礎心態和自覺的行為方式。二是基于學校辦學實際。目前,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要改變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態,就要讓他們學習踐行愛的文化。三是基于社會主流文化思考。目前,我們正處于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人的可持續發展和知識經濟的社會背景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倡導的主流文化是幸福文化、和諧文化、民生文化等,而這些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愛的文化做基礎,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也體現了愛的價值。
目前,愛凡杰教育集團學校的文化建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核心價值觀:愛讓平凡走向杰出;校訓:明禮感恩修慧卓越;培養目標:胸懷仁愛心踐行真善美的楷模;學校愿景:師生想往與留戀的家園;愛的文化六要素:明禮、感恩、修慧、尊重、責任、了解。
辦學理念屬于學校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學校文化四要素中處于核心地位。為了保證愛的文化落地生根,進入師生心靈,并轉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學校實施了一系列學校文化發展戰略,讓“愛的文化”一步步成為集團師生員工的生活方式,促進了集團內涵發展與特色品牌學校建設。
二、愛的文化踐行與落實
1.培訓愛的文化文化基本知識
愛的文化和辦學理念確定后,如何讓其入心見行,我們采取的策略如下。首先,開展培訓學習與研討交流,讓教師們掌握學校文化建設的理論和辦學理念的精髓。主要培訓內容有學校文化建設策劃方案、學校文化建設程序與實施策略、課堂文化的構建與實施、教師文化建設及自主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等。通過培訓,喚醒師生員工學校文化建設的意識,掌握學校文化建設的操作方法,產生文化自覺意識。其次,舉辦演講大賽,讓文化入心,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進一步推動各級領導和教師學習愛的文化辦學理念,理解、認同辦學理念,踐行辦學理念。二是把全體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辦學理念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上來,推動學校文化建設各項工作蓬勃開展。三是在愛的文化辦學理念引領下真抓實干,進一步掀起銳意進取的新高潮,為打造愛的文化品牌學校,實現集團夢想而努力。通過宣講和理解辦學理念,使辦學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學校文化建設的使命感。
2.構建愛的文化課程體系
課程文化建設包括三個基本模塊: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1]。一是開發主題文化校本課程。目的是讓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走進愛的文化,去感知、理解愛的文化,領略愛的文化的內涵和結構體系,欣賞愛的文化、創造愛的文化,然后在學校、家庭、社會踐行愛的文化。真正讓愛的文化在學校落地生根。這套校本課程教材以弗洛姆的《愛的藝術》為理論指引,結合集團辦學實際,編寫了明禮、感恩、修慧、尊重、責任、了解等六個主題的教材,供小學生閱讀學習。二是開發了小學學科拓展校本課程。依據小學課程標準,結合中小學教材的相關內容,編寫了《數學與生活》、《閱讀與寫作》兩套校本課程教材。這套學科拓展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使用,既培養了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學科視野。三是開發了社團活動校本課程。根據學生智能類型,學校先后開發了4類30余種社團活動課程。科技類,如機器人、航模等;藝術類,如繪畫、舞蹈、器樂、話劇等;體育類,如各種球、跑、舉重、跆拳道等;文學類,如詩歌、講演、創作等。每種校本課程按照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方式、課程評價等四要素進行開發與實施。四是開發落實核心價值觀校本課程。為了落實“愛讓平凡走向杰出”核心價值觀,集團組織教師開發“杰出課程體系”,例如,《少年領袖》《演講與口才》《中小學生文明禮儀》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既培養了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在活動中落實愛的文化
活動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之一,是辦學理念轉化為師生行為方式的中介。為了讓愛的文化體現在學生身上,集團組織了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學生活動。
首先,創建“54321”禮儀訓練規則,提升師生文明素養。文化建設伊始,我們制定了文明禮儀訓練方案:確定文明禮儀訓練目標、內容和方法及驗收標準,并運用自創的“54321”禮儀規則對學生進行訓練。“5”,記住并使用五句文明用語: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4”,文明禮儀四線管理:要求“進入校園、樓內行走、課堂坐立、書本擺放一條線;“3”,培養學生三入習慣:入樓輕慢靠右行,入室即靜互提醒,入座即學成習性;“2”,踐行兩個規范:校內見到老師、客人止步,敬禮、打招呼;校外見到熟人微笑、問好、再溝通;“1”,展現一種陽光自律的儀態,見到垃圾主動彎腰拾起。
其次,在愛的文化校本劇表演中,體驗、感受愛的文化。任何文化形式都是不同的生命符號形式,要把握這些生命本質就要靠陶冶、喚醒和體驗。狄爾泰提出,有體驗、表達、理解三種生命存在的過程,并將體驗作為教育的本體論起點。[2]表演愛的文化校本劇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人文素養全面、整體發展,讓學生體驗愛的文化價值取向,讓愛心從舞臺遷移到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求各校每學期每班編排一個校本劇,各校精品校本劇數量要達到本校校本劇總量的1/6以上。
關于愛的文化,學校不僅在課程、活動、環境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許多嘗試,同時,還制定和實施了關心教師生活、鼓勵教師爭先創優的一系列制度和愛心活動。例如,每年為員工進行一次體檢,每年春節前慰問年滿60歲教師的父母;對把愛的文化“人格化”教職工,集團設立為學習的標桿,并進行宣傳獎勵。另外,集團還資助校內外貧困學生1000余人;出資為重病教師治療;為汶川、玉樹地震災區捐款;資助貧困大、中、小學生等。
愛的文化使師生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通過文明禮儀訓練,師生文明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在課堂、課間、餐廳、宿舍、集會、交往等活動中形成了禮儀規范,師生從坐立行走到言談舉止,透出一種文明有禮的氣質。二是通過愛的文化主題月活動,愛的文化逐漸滲透到師生心中,形成了愛心品質,并外顯為愛心行動。三是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每個學生形成了一種特長,其中,藝術社團在省級和全國藝術大賽或展演中屢次獲得優異成績。四是開展創編與演練愛的文化韻律操活動,這培養了師生美的身姿,提升了他們的精神氣質。五是通過儀式活動,規范辦學行為,培養了教師教學的神圣感與使命感。特別是在文化建設中培養出了一批批富有愛心、勇于教學改革的名師。
參考文獻:
[1]李孔文. 論課程文化的地位、作用及其實施策略[J]. 皖西學院學報,2007(4).
[2]薛曉陽. 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新視野[J]. 教育研究,2003(3).
(作者系1.邢臺市愛凡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民辦教育家協會副理事長 2.唐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河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