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任何事情,都不會一蹴而就,既要突破常規,更要尊重常識。突破常規,是指不因循守舊,敢于挑戰現狀,快速將“想”轉化為“做”;尊重常識,是堅信在學校變革的所有要素中,“人”是核心要素,沒有全體教師的努力,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是2014年春在群英小學與206中學的基礎上合并成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兩所基礎薄弱老校,由第三方優質學校承辦,三支隊伍、三股力量、三校文化如何跨越差異,形成一個團隊,凝成一股力量,創生一校文化,快速改變學校落后面貌,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其艱巨的挑戰。
兩年時間,從硬件建設看,學校辦學條件大幅度改善,更令教師驕傲、學生興奮、家長肯定的是,學校1—9年級的課程變革成果逐步顯現。因為課程改變,學校才能改變,而片區內生源的100%回流是基于家長對學??焖僮兏锍晒目隙ê托刨嚒TS多人開始追問這樣一個問題:對合并校,兩年時間能夠完成師資隊伍的基本穩定已屬不易,為什么還實現了課程建設、治理結構調整、管理機制重建等一系列變革?
在學校的改變中,“人”是核心要素,要構建一支勇于自我更新的九年一貫制的教師隊伍,暫且歸納為“三內三外”。
一、“內歸因”與“外歸功”
內歸因是說,領導者尤其是校長不要總把問題歸結到教師身上,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知道教師面臨的困難和當前的需求,能為教師成長提供什么幫助。
1.內歸因,讓管理變簡單
思維方式的改變,讓我們很快找到了工作的切入點—先建感情再變革,即先人后事,要力所能及地為教師辦實事。比如,改善食堂伙食,為教室添置打印機,按照教師意愿購買圖書,為學科劃撥活動經費,設立“金點子”獎等,讓教師在情感上逐步消除對新學校的陌生感和恐慌感,慢慢地接受兩校合并的事實。而且,一些骨干教師開始跟著學校的領導團隊一起思考學校未來。美國著名領導力大師約翰·P.科特在《領導變革》一書中說:在進行大規模變革的時候,組織所面臨的最核心問題不是戰略、結構、文化或者系統,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改變人們的感受,從而改變人們的行為。實踐證明,信賴是人際關系的基石,是團隊事業進步的起點。
通過我們的多次研討,最后一致確定學校面向未來的戰略目標:建設一所受人尊敬的家門口的好學校。明確了戰略目標,下面就是要尋找抵達目標的路徑,梳理關乎學校發展的關鍵成功要素,排在前四位的是:教師、課程、資源、機制。四大要素彼此咬合,課程是學校改變的關鍵,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研發者與實施者,資源配置是課程實施的物質保障,良好的學校運行機制才能激發教師良好的職業狀態和生命狀態。
建立教師的課程意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遵循內歸因的方法,通過一件小事的處理,讓教師開始意識到學校課程對學生的重大意義。2014年春,我剛到學校時,發現廁所沒有門,也沒放衛生紙。詢問相關部門,得到的回答是“安了也白安,因為許多孩子會把廁所門和衛生紙當玩具,在門上蕩秋千,把衛生紙彈得滿天花板都是……”我們不能指責干部沒有學生觀,批評教師對學生教育不到位,或抱怨學生素質太低,這是外歸因,無法解決問題。于是,我與總務處約定,分頭在一個星期內搞定一件事:他們負責安裝廁所門和放置衛生紙,我讓教導處協同教師購買大量圖書和樂高玩具,每班開設閱讀課和樂高課程。結果發現,學生很快被圖書、樂高迷住,很少會注意廁所門和衛生紙的再次出現。因此,我們接受了這樣的事實:如果學校有更好玩的課程,學生們不會與廁所門、衛生紙較勁!學校必須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成長需求。
在1—2年級的小學低段,我們實施弱化學科界限的全課程,課程主題化,內容生活化,實施游戲化,教室資源化,兩位教師包班,將數學、語文、科學、品德、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課程在一個個主題下進行重新架構、整合,給學生一個完整的世界和一段完整的生活。這符合六七歲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符合教育本質,會讓他們在完整的課程體驗中認識自己,感知世界,建立自己與外界的友好連接。
3—5年級實施主題下的分科+綜合課程,6—9年級根據學生情況實施不同程度的選課走班,給學生更大的課程選擇權。這時,資源配置問題成為課程落地的關鍵點。如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最好的辦法是將資源從學校倉庫轉移到學科教室,讓教師、課程、學生、資源實現全面對接。
2.外歸功,讓教師看到自我價值
管理學大師杰克·韋爾奇這樣說:“在你成為領導之前,你的成功只和自己的成長有關,當你成為領導之后,成功和別人的成長有關?!泵總€人都希望凸顯自己在組織中的“重要性”,渴望個人的才干、能力和貢獻得到團隊的認可。領導者是否能夠及時肯定每個成員的付出與創造,支撐他們走到前面享受鮮花和掌聲,需要外歸功。我們帶領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探索,不僅是讓每個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也是為了成就每位教師的成長與成功。
第一,言行一致,做永遠勝于說。當我們希望教師創設出更好的課程服務學生成長時,首先要做到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做好服務,校長要做好“首席服務官”。第二,不與教師爭名利,遠離教育以外的誘惑?!皯{什么我做的,都成了他的了,鬧了半天,我們都是在為他干!”如果組織中響起這樣的聲音,確實值得領導者反思。搶功型的領導,容易失去部屬的信任和尊重,團隊人心渙散,人浮于事。當教師發現自己的努力與付出會得到相應的肯定和回報時,自然愿意參與到學校的變革中。也就是說,只有教師成為學校事業發展的受益者,才可能真心實意地擔負起推動學校發展的職責。第三,做簡單的人,辦純粹的教育。兩校合并,教師、干部隊伍重組,成立之初,學校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在治理結構、課程、教學等諸多方面的變革產生的沖突,一旦處理不好,勢必會影響學校的穩定與發展。通過“聚焦學生成長”這一純粹而又高尚的教育實踐,引導教師將時間、精力和智慧傾注在我們最核心的工作上,心無旁騖,一心辦學,會讓他們將注意力從兩校合并后的茫然無措、胡思亂想中快速抽離,投入嶄新的工作。拒絕復雜,走向簡單,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只有歸功于他人,才能贏得尊重和支持,舍就是得。
二、內分享與外連接
許多到學校參觀的校長說,教師多干點活就要加班費,怎么辦?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抱怨,總是出現職業倦怠,不愿創新變革……怎么辦?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的背后,不難發現都是“人性的弱點”在作祟。了解人性,滿足需求,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黃金鑰匙。
1.內分享,讓團隊每個人更優秀
理解、尊重并盡量滿足教師的基本需求,點燃教師對更高層次的需求,即團隊歸屬感、被重視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如何點燃?主要有四個方面:發現長處,喚醒潛能,成就夢想,分享帶動。
人是靠長處創造業績的。每位教師都有閃光點,都有可以挖掘的未知潛能,而學校就是要幫助教師能夠實現教育夢,通過分享機制,讓他們的創造性實踐帶動更多的教師行動起來。
分享是學習型組織的一個重要特質。如何建立組織的分享文化呢?
首先,領導者要關注奔跑的人,善于并及時發現那些奔跑者,珍視他們的教育教學探索,建立相應的平臺推動這些成果的交流與分享。比如,每周舉行讀書沙龍、教學沙龍、教育沙龍、名師講堂、青年教師大課堂及每學期的教育峰會等。這些平臺的設立,就是鼓勵勇于實踐的教師能夠及時將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進行分享。但我們不做強行要求,提倡教師自愿。
其次,領導者要勇于退居幕后。話語權是一個具有魔力的東西,對許多領導者來說,具有太大的吸引力,似乎成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但如果領導者貪戀這個象征物,牢牢地將它掌控在手中,看似安全,實則存在極大風險。因為權力意味著責任,專權就別指望部屬能夠擔責,因此,要讓每位教師成為責權利的統一體,以校長為首的領導者要勇于退居幕后,將教師托舉出來,讓他們的聲音在學校響起。這是一個智慧眾籌的過程,一個風險共擔的過程,也是一所學校文化入股的過程。學校文化是教師共同創造出來的。
2.外連接,讓教師看到更大的世界
僅僅內部分享還不夠,需要幫助教師打開廣闊視野進行“外連接”?;ヂ摼W時代,是一個凸顯個體連接的時代。誰擁有的連接點多,誰就會贏得更多的資源支撐,獲得更大更快的發展。因此,學校要幫助教師構建個體連接,與全國各個學科的優秀教師、校外各級各類教育平臺、各個領域各個專業的前沿資訊、國內外的優質教育資源等進行連接。在連接中,影響教師成長的關鍵事件、關鍵人物或關鍵書籍,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涌現。這是將激勵外包的好做法,是運用學校以外的力量激勵教師成長。
教師看到的世界越大,他們對學生的研究就會越多維;接觸的人物越杰出,他們對教育的思考就越深刻;對資源的連接越多,對學生的幫助能力就會越強大。
三、內置動力與外化成長
目前,市場上的許多手機、電腦品牌會印有“Intel inside”標識。這是在告知用戶,本臺機器已經“內置”了英特爾處理器,保障軟硬件成功運行。由此聯想,我們能夠給教師內置什么,才能激發他們的生命能動性,更好地規劃職業和人生。其實,是要為教師安裝一臺自我成長的發動機,即“內置動力”。
1.內置動力,從構建外部機制開始
如果僅僅是單方面地要求教師進步、勇于創新沒有意義,也是徒勞的,這是因為教師的職業狀態不僅受個人因素的影響,更主要是學校管理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學校是否擁有激勵教師不斷自我更新的機制文化,非常關鍵。在一個缺失公平與信任的組織中,成員很難自覺自愿地萌發進取心,為組織發展奉獻智慧與力量。面對走進辦公室想要徇私的教師,我們不能簡單地責怪其覺悟低,而要想一想他們為什么認定“這事校長說了算”?問題不在教師身上,而在于學校是否建立了好的制度。
當然,有了制度未必就能解決問題,需要學校領導層帶頭遵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才能讓好的制度真正發揮好的作用,建立學校良性運行機制,保障每位教職工的切身利益。學校制度是學校的基本運行規則,讓每個人自覺自愿遵守的前提是“契約精神”,共同制定,共同遵守,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擅自篡改,無權凌駕于制度之上。學校文件的落地,讓學校運行有了基本規則,相互咬合的關鍵成功要素先后在機制的保障下安全落地。比如,組織結構扁平化,確立以一線教育教學為核心的去中心化學校組織;雙向聘任制,讓合適的人做適合的事,激活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這么多的文件,如何保證能夠獲得廣大教職工的認同并遵守?關鍵詞是“參與”。組織文化要支持員工參與,允許有不同的聲音,鼓勵大家充分發表意見,直到基本達成共識為止。其實,我們是通過成員的廣泛參與來減弱變革阻力的。個人很難拒絕由自己參與做出的變革決定,這是管理學中所說的“不揮舞權杖的決策”。良好的機制下,全體教師會在實踐中共同創造出學校的優良文化。隨著學校的發展、教師的成長,文化的引領力量越來越凸顯,以化解制度解決不了的問題。
在構建外部動力機制時,也應啟動教師的內在動力機制。內置動力,關鍵是要內置一個核心元件—成就動機。它是內在驅動力的體現,能夠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活動和思考方式,并且是一種長期狀態。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多大成就,歸根結底,不是由智商高低、才華大小和機會多少等因素決定的,而是成就動機的強弱,而教師的成就定位是否準確,關乎教育價值觀是否正確。
2.外化成長,將教師職業成就外化為學生成長
北京十一學校《行動綱要》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不歡迎穿著閃亮鞋子卻走不快的人”,作為學校,有責任幫助教師明晰自己的職業成就通過什么來體現?!缎袆泳V要》第13條指出:學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在學校中的價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教師都可以有自己的個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輕慢學生,忽視教學。我們可以原諒許多,但是永遠不能原諒的是對學生和教學的輕慢態度。由此可見,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評價來自學生。毫無疑問,教師最大的成就就是學生的成長。
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成長,學校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和課程研究中心。這兩個學術機構,通過分級分類的課程設置和多元多樣的發展平臺,以學術的力量引領教師發展,以職業成就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
當教師的一切教育教學行為開始聚焦學生成長時,內在的職業動力因努力方向清晰而被大大激發,不斷出現的職業挑戰推動教師自我更新,來自學生的成長反饋亦會不斷堅定教師的職業追求。
內置動力,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外化為學生成長,教師自然而然地會獲得真實的成長。
這兩年中,學校全體教師智慧眾籌,運用教育智慧與管理智慧,著重解決了“三內三外”的關系:內歸因與外歸功、內分享與外連接、內置動力與外化成長。具體策略雖各不相同,但背后的規律是相通的:順應人性,滿足需求,尊重常識,突破常規,“人”永遠在學校的最中央。
(作者系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校長)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