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李學義
家校合作,顧名思義,是指家庭和學校兩個相對獨立的社會機構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青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協調的互助活動。它不僅對青少年兒童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中小學管理的現代化都有重要的意義。
沒有家長的配合,學校教育孤掌難鳴;沒有學校和相關部門的指導,家庭教育舉步維艱。面對兩代獨生子女群體和社會種種負面影響的沖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只靠家庭和學校自身的力量難以提高教育效果。如果把學校教育比作手推車的一個輪子,那家庭教育就是另一個輪子。只有雙輪驅動,才能將孩子平穩地推向未來。
家校合作的核心是親師協同。親師協同,是指學生的父母親與教師配合工作,將教育資源結合起來,進行互補。其共同的出發點是家長與教師對孩子真誠的關愛,基本要求是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家庭、學校和學生的關系,如果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那就是“學生是頂點,家庭和學校是底邊的兩個點”,命題是“底邊越長,頂點越低;底邊越短,頂點越高”,結論是“家庭和學校距離越遠,學生的發展越低;家庭和學校的距離越近,學生的發展越高”。事實上,孩子走進學校,他們就成為同盟軍,把孩子培養成人、塑造成才的共同目標使他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育。這種共同的愿景,構成家校合作、親師協同的基礎。
一、家校合作,親師協同:共贏孩子的未來
之所以強調家校合作,是因為人的素質不是只有學校就能供給的,它與家庭的早期培養密切相關。曾有機構對5000家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做過調查,發現在這些單位最受歡迎的素質中,排在前十位的是人的誠信、溝通、合作、謙虛、務實、勤快、注重細節、責任心、謹慎言行、大智若愚。它們沒有多少與學校教育和考試相關,而是與家庭早期培育、家校合作密切相關。所以,面對世界的變化,我們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只知道分數、只能奮戰在大小考場而無法應對職場的書呆子。須知:職場才是真正的考場。
2014年,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教育創新峰會,對2030年的學校與教育做出一個未來的預測,提出創新教育和教育創新會成為我們教育唯一的核心詞和永恒的主題。在用人標準與生產體制發生革命性變化后,專業資質、公司認證會挑戰傳統的學校文憑,教育語言逐漸走向全球化,鋼筋水泥架構的學校模式會逐漸走向黃昏。在這個黃昏之后,教師的角色會被轉換,政府不再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家庭擔負著一個人一生成長的47%的經費。
在這一背景下,未來的人、未來的家庭會從對教師和學校的依賴轉向對家庭的依賴,家庭知識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資源。人類未來的教育趨勢一定是強制化、標準化的學校教育與自由化、個性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這就是我們今天倡導家校結合的科技背景和時代背景。人類進入了一個家校合作的時代,只有合作,我們的孩子才有未來,教育才能贏得未來。
二、家校合作,親師協同:提供給孩子適合的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國家為培養適應21世紀的人才、促進教育內涵發展而做出的戰略選擇,直接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各級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家長轉變觀念,始終圍繞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根本要務開展各項工作。
適合的教育是一種個性化教育。目前,盡管基礎教育不斷地朝著“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向改革,但仍然無法滿足每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校還不能真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國的基礎教育普遍注重共性而忽視個性,就像一雙固定尺碼的鞋,每個孩子就像大小不一的腳,入學就開始“穿鞋”,腳大需要削足適履,腳小只好趿拉著走,家庭和學校無法改變“尺碼”,無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穿上適合自己腳的鞋子。共性,實質上是作為社會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個性是指自我發展的獨特性,家庭在個性化教育方面占絕對優勢。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家庭沒有發揮個性化教育的優勢,沒有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一些學校對培養學生個性重視不夠。
從學校角度看,一方面,由于班額過大,特別是五六十人以上的超級大班,再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讓教師根本無法顧及學生的個性特長。另一方面,由于升學壓力,教師將主要注意力和精力幾乎全部用在教學上,興奮點根本不在學生的“個性”上,而是在“分數”上,教育的多樣性變為單一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學生偏科,教師會想盡辦法督促學生“補短”,害怕高考時拖后腿。
從家長角度看,一些明智的父母在配合學校共性教育的同時,努力發現并培養孩子的個性特長,這是值得提倡的。但許多家長不是這樣,他們把家庭變成“又一所”學校,自己成為教師的“助教”,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比較普遍的現象是,一個“主科”(如數學)不及格的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向家長提出要彈琴時,大多數家長會說,“彈琴?彈什么琴?簡直是亂彈琴……把數學成績搞上去比什么都強!”于是,家長也像教師一樣,千方百計地讓孩子提高數學成績,結果可能是“短”沒有補好,“長”也給弄沒了。
應當承認,許多學校和家庭的“補短”教育是成功的,孩子各科成績基本均衡,能夠順利考上大學,成為“天之驕子”。可是,許多從小一直拿高分的優秀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沒有專業傾向性,無從選擇專業,只好讓家長做主,而家長往往按照他們的意愿選擇專業,結果選擇的剛好是孩子的“短板”,其未來的發展因此受到很大制約,致使一些大學生無心向學。至于那些成績中等以下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長和教師對他們興趣愛好的打壓比優等生更甚。結果,“短”沒有補成功,“長”更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其實,如果教師和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短處”時,換個角度思考,把參照系放大或改變參照物,那么孩子的“短處”也可以變為“長處”。
鑒于以上分析,家長一定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弱勢,家長的職責主要是揚其所長,而不是補其所短。揚其所長,是使“長”變得更“長”,這樣做會事半功倍,可以培養拔尖人才,至少能培養一技之長;而補短,則不但不能使“短”變“長”,而且會使“長”變得不“長”了,事倍功半。來自美國的一份調查顯示,至少87.6%的成才者,智力強項和成才趨向是在他們兒童或少年時期被父母發現的。每個生命都具有靈性和與生俱來的稟賦,關鍵在于怎樣訓練和開發。如果學校和家庭能夠注重“揚長”而不是“補短”的教育,努力發掘孩子的潛能和智力強項,何愁培養不出杰出的拔尖人才?因此,我們可以說:個性化是人才形成的基本規律,多樣化是人才形成的客觀要求。學校共性教育必要的“補短”與家庭個性教育執著的“揚長”相結合,才是最好的合作!只有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三、家長也為師:優化學校教育的智力資源
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興趣特長和職業技能,可謂人才濟濟,是學校豐厚和寶貴的教育資源。讓家長成為學校的參與者、支持者和資源提供者,是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視野,還可以優化學校課程體系,彌補師資不足,促進家校共育。
一所學校,教師資源是有限的,而家長資源,從數量上講,往往是教師數量的數倍甚至數十倍。這種資源相對于教師資源而言,具有極大的互補性,對優化學校教育不可或缺。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家長智力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搭建教師、學生和家長交流、共享的平臺,豐富學校課程,讓課堂多姿多彩。實踐證明,讓家長從教育的幕后走到臺前,不僅可以在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構建更為和諧的關系,而且更會合力提升學校課程建設水平,是一個共贏之舉。此外,也要建立家長資源庫,認真收集家長資料,及時了解他們的職業、文化背景、個人愛好和特長等信息,有目的地加以歸類,建立“家長資源庫”,提高教育質量。
四、親師協同新機制的探索
我國的學校管理體制比較封閉,沒有吸收家長參與教職工代表大會,家長也沒有合適的身份參與學校決策。總的來說,很少有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更少有家長參與學校決策,如對教師的評估、課程改革等,他們的權利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應進一步完善學校管理體制,加強家校合作的制度化建設。
辦好家長學校。家長學校是對在家庭里承擔撫養教育子女任務的父母和其他長者進行教育和訓練的學校。辦好家長學校,可以系統地向家長(包括準父母)傳授撫養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交流推廣成功的教育子女經驗,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質,提高他們參與學校教育的能力。
開好家長會。家長會是對家長群體進行指導的一種形式,在中小學、幼兒園和托兒所經常被采用,在我國有著長期的實踐。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家長會開成“新聞發布會”或“批判會”,而要開成專題培訓會、座談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和師生家長聯誼會等。
發揮家長委員會或家長教師協會的作用。在我國,促成家長交流與合作的主要載體是家長委員會。近些年,北京、重慶、江西等省市學習發達國家家長教師合作(PTA),在學校建立家長教師協會,也是一項有價值的創新性工作。通過親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它的優越性逐漸被社會認識。
堅持“請進來、走出去”。這是家校合作最為有效的途徑。請進來,是讓有一技之長的家長走進學校和學生的課堂;走出去,是指師生走出校園,借助家長的資源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推行“家家聯動”新模式。根據家長和學生的需求,舉辦有針對性的講座,開展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服務。比如,組織開展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家家聯動活動、隔代教育家家聯動活動、家長習慣養成家家聯動活動、小學生活適應教育家家聯動活動、初中生活適應教育家家聯動活動等。活動內容豐富,各個層面的家長都有聯動學習的機會,滿足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家長的需求。
此外,還可以創設教育載體,進行網絡互動,開展家校聯誼活動。以活動為載體,依托網絡技術,不斷為家長和孩子創設更多的互動機會。例如,舉辦家長孩子共同參與的“親子共學”“親子同樂”“家庭才藝比賽”等家庭喜聞樂見、參與面廣的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傳遞科學教育信息,轉變家長教育理念,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滿足家長和孩子自我展示、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需求,達到親子共同成長的目的。
家校合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建設長效機制。一是建設持續穩定的動力機制。家校合作需要政府的重視及社會各界的支持,更需要家庭和學校自覺增強擔當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體制構建和不斷完善的強勁動力。二是建設規范有序的運行機制。任何社會組織的活動必須依靠制度保障,家校合作要建立的制度很多,如家校聯系制度、家委會工作制度、會議制度等。三是建設堅強有力的保障機制,包括政府政策法規保障、學校和家庭各自的權益保障及充分的社會支持系統保障、組織保障、經費保障等。我國家校合作中,持久性組織甚少,存在組織機制不強的現象,應成立各種家長聯合會,如父親聯合會或祖父母俱樂部等。四是建設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完善對學校的評價內容,將家庭教育、家校合作、親師協作納入學校管理與評價體系中,推動家校合作教育工作的科學化、法制化和規范化。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家庭與學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