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丹

[摘要]目的 分析曲美他嗪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臨床影響。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選擇我院收治的84例接受PCI治療的AMI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42)及觀察組(n=42)。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曲美他嗪;比較兩組術中靶血管復流現象(NR)、TIMI血流分級情況;術后血清肌鈣蛋白I(CTnI)、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短軸縮短率(LVFS)變化情況及再發心絞痛發生率。結果 術中兩組NR及TIMI血流分級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8h,觀察組CTnI、hs-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LVEF、LVFS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再發心絞痛發生率為9.52%,顯著低于對照組26.19%(P<0.05)。結論 曲美他嗪可有效改善接受PCI治療AMI患者的CTnI、hs—CRP、LVEF及LVFS水平,減低再發心絞痛發生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曲美他嗪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1-82-03
AMI是一種以冠狀動脈供血銳減、心肌灌注不足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癥候群,該病具有起病急驟、致殘及致死率高等特點,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PCI可有效重建患者心肌血運、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心臟功能、改善預后,是治療AMI的首選再灌注療法[1-21,然而,PCI術后患者可出現再灌注損傷,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如何減低PCI術后再灌注損傷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選擇我院84例接受PCI治療的AMI患者行分組研究,觀察組應用曲美他嗪,收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6月,選擇我院收治的84例接受PCI治療的AMI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42)及觀察組(n=42)。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44-73歲,平均(61.3±4.8)歲;冠心病病程1~14年,平均(6.27±2.06)年;合并癥:12例高血壓,9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癥;病變血管:23例左前降支,15例右冠狀動脈,4例左回旋支。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6~74歲,平均(61.4±5.0)歲;冠心病病程1~15年,平均(6 43±2.11)年;合并癥:13例高血壓,7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癥;病變血管:22例左前降支,16例右冠狀動脈,4例左回旋支。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冠心病病程、合并癥情況、病變血管等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18~80周歲;符合《內科學》中AMI的相關診斷標準;首次接受PCI手術;認知功能正常;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術前合并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者;合并可能引起CTnI異常的疾病者(如心肌病、心肌炎等);伴主動脈夾層或者主動脈瘤者;合并嚴重腎、腦、肝、肺疾病者;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合并電解質紊亂及嚴重貧血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
1.3方法
PCI手術前后,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即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硝酸酯類藥物、B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等,并對癥給予患者降脂、降壓、降糖藥物。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曲美他嗪(施維雅制藥有限公司,H20055465),術前30min給予患者負荷劑量曲美他嗪60mg,頓服;術后,長期口服曲美他嗪(20mg/次,tid)。連續治療1個月為一個療程,兩組均接受3個療程的臨床治療。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中NR、TIMI血流分級情況;術后CTnI、hs-CRP、LVEF、LVFS變化情況及再發心絞痛發生率。(1)TIMI血流分級情況。以Rott D等報道為依據進行血流分級。(2)NR判定標準。術后血管狹窄參與不足10%;T1M1分級0~I級;未見急性、機械性PCI并發癥;排除心外膜下冠脈痙攣所致的血流減慢(可通過冠脈注射硝酸甘油進行排除)。(3)CTnI、hs-CRP。術前及術后48h分別抽取患者靜脈血測定CTnI、hs-CRP水平。(4)LVEF、LVFS。術前及術后3個月分別進行心臟超聲檢查,以測定患者LVEF以及LVFS。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數據應用(x±s)的形式表示,組間CTnI、hs-CRP、LVEF、LVFS水平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TIMI血流分級情況比較應用非參數檢驗,NR及再發心絞痛發生率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中NR及LTIMI血流分級情況比較
術中,對照組TIMI血流分級情況:Ⅰ級2例,Ⅱ級5例,Ⅲ級35例,0級0例;觀察組TIMI血流分級情況:Ⅰ級1例,Ⅱ級6例,Ⅲ級32例,0級3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715,P=0.474)。觀察組NR發生率為4.76%(2/42),對照組為9.52%(4/4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718,P=0.397)。
2.2兩組CTnI、hs-CRP水平比較
PCI術前,觀察組及對照組CTnI及hs-CRP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PCI術后48h,觀察組CTnI及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兩組LVEF、LVFS變化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LVEF及LVFS水平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觀察組LVEF及LVFS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兩組再發心絞痛發生率比較
術后3個月,觀察組再發心絞痛發生率為9.52%(4/42),顯著低于對照組26.19%(11/42)(X2=3.977,P=0.046)。
3討論
據統計,我國AMI發生率約為45/10萬~55/10萬,AMI患者人數已逾200萬;1980~2008年AMI發生率年漲幅達7.84%。近年來,AMI發生率逐年遞增,且呈現年輕化、低齡化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AMI的治療原則為:早期恢復梗死冠脈血流、挽救瀕死及受損心肌細胞、縮減梗死面積、恢復心臟功能,改善患者預后。PCI是治療AMI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然而,PCI術后再灌注可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如NR、再發心絞痛、冠脈痙攣,甚至再發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嚴重影響患者康復及預后。因此,PCI圍手術期應注意改善患者微循環,以達到減低再灌注心肌損傷、改善預后的目的。據報道,PCI術后即使常規應用二級預防藥物,再發心絞痛發生率仍高達26%。因此,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抗心肌損傷藥物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曲美他嗪,術后48h,觀察組CTnI、hs-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觀察組LVEF、LVFS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再發心絞痛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報道一致。究其原因,可能與下述兩點有關。(1)從藥物功效著手分析:曲美他嗪屬新型心肌代謝類藥物,該藥可通過抑制3酮酰基輔酶A硫解酶,而起到增加供氧、抑制脂肪酸氧化、保護心肌線粒體功能、緩解心肌細胞鈣超載、清除自由基、優化心肌能量代謝等作用;此外,該藥還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它可通過調節人體心肌能量代謝,而起到防止氫離子損害細胞膜,維持細胞膜穩定的作用。(2)從應用時機著手分析:術前應用曲美他嗪有助于抑制自由基產生、抗氧化、減低缺血再灌注炎性反應,可有效減輕心肌損傷;術后應用曲美他嗪進行治療,可進一步改善患者心臟功能。
綜上所述,曲美他嗪可有效改善接受PCI治療AMI患者的CTnI、hs-CRP、LVEF及LVFS水平,減低再發心絞痛發生率,然而,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較短,具體曲美他嗪效果如何尚待進一步多中心、大樣本、長期間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