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國 王振興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的效果,探討適合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 將100例老年新鮮股骨頸骨折需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按照收治順序編號,單號即復合組50例,采用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雙號即全麻組50例,采用全身靜脈麻醉,比較兩組麻醉效果、蘇醒時間、疼痛程度、術中高血壓和低血壓以及術后躁動的發生率。結果 復合組麻醉優良率為90.00%,全麻組為72.00%,復合優良率顯著高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合組蘇醒時間為(18.29±5.52)min,顯著短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合組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8.182,P<0.05);復合組術中出現高血壓3例,低血壓2例,術后躁動11例,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效果顯著,并發癥少,手術疼痛程度輕。
[關鍵詞]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全麻;腰硬聯合麻醉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1-150-03
隨著假體設計技術和高分子生物材料的改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臨床應用越來越普遍。作為晚期髖關節疾病治療的最有效手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能夠顯著緩解病變部位疼痛,恢復髖關節功能。老年人是髖關節置換術的主要人群,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耐受性、應激反應等明顯下降,可能會由于手術創傷引起術中大量出血造成一系列術中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除了手術本身,合理的麻醉方式也對治療效果起到決定性作用。傳統全身靜脈麻醉雖然效果滿意,但是常出現術后蘇醒延遲。腰硬聯合麻醉是目前新興的麻醉方法,具有見效快,能夠完全松弛肌肉,術后鎮痛效果好等諸多優點,但研究發現單獨應用腰硬聯合麻醉會引起較多的術后躁動病例。為此,本研究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8月安陽市中醫院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滿足下列入選條件:(1)年齡≥60歲;(2)均為新鮮股骨頸骨折,無手術或麻醉禁忌癥,均行髖關節置換術;(3)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4)排除合并精神疾病和認知功能障礙患者;(5)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按照收治順序單雙號分組,單號即復合組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61~82歲,平均(71.5±11.1)歲;體質指數(BMI)17.92~29.18kg/m2,平均BMI(23.16±5.77)kg/m2。ASA分級為Ⅰ級19例,Ⅱ級31例;Garden分型為Ⅱ型34例,Ⅳ型1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48h,平均(6.12±3.01)h。雙號即全麻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60~84歲,平均(72.1±12.5)歲;BMI 18.20~29.32kg/m2,平均BMI(23.08±5.62)kg/m2。ASA分級為Ⅰ級16例,Ⅱ級34例;Garden分型為Ⅱ型30例,Ⅳ型20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5~40h,平均(6.10±3.19)h。兩組在性別、年齡、BMI、ASA分級、Garden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等可能影響麻醉效果的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全麻組采用全身靜脈麻醉,具體為:依次靜注0.2~0.3mg/kg依托咪酯、0.3μg/kg舒芬太尼、0.06~0.14mg/kg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行氣管插管并進行機械通氣,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術中持續靜脈泵入4~6mg/(kg·h)丙泊酚,吸入1.5%七氟醚維持麻醉,間斷追加0.15μg/kg舒芬太尼和0.06~0.08mg/kg維庫溴銨。復合組采用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先進行腰硬聯合麻醉,選擇蛛網膜下腔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10mg布比卡因,腰麻針拔出后置入硬膜外導管,調整麻醉平面在T10以下,之后進行全身靜脈麻醉,方法同全麻組。
1.3評價指標
1.3.1麻醉效果 優:未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患者自覺無疼痛,術中未出現臟器牽拉痛;良:未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可伴有輕微的頭痛,患者自覺輕微疼痛,術中未出現臟器牽拉痛;差:有惡心。嘔吐感,自覺疼痛,且有臟器牽拉痛。計算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3.2蘇醒時間 記錄兩組患者麻醉后至蘇醒的時間。
1.3.3疼痛程度 采用疼痛模擬評分法(VAS)對手術疼痛程度進行評價,采用患者自評的方式,其中8~10分為重度疼痛,5~7分為中度疼痛,1~4分為輕度疼痛,0分為無疼痛。
1.3.4術中、術后并發癥 觀察兩組術中高血壓、低血壓以及術后躁動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高血壓和低血壓的診斷標準參照國際慣例。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麻醉效果和蘇醒時間比較
復合組麻醉優良率為90.00%,全麻組為72.00%,復合優良率顯著高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合組蘇醒時間為(18.29±5.52)min,顯著短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疼痛情況比較
復合組重度和中度疼痛較少,均只有1例,復合組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8.182,P<0.05)。見表2。
2.3兩組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復合組術中出現高血壓3例,低血壓2例,術后躁動11例,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麻醉技術的進步為髖關節置換術的進行提供了便利,選擇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也日益增加。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中相當一部分是老年患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壓、腦梗死、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或潛在疾病,且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失血相對較多,手術創傷較大,麻醉方法和用藥劑量要根據老年患者的病情做出適當調整,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才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
全身麻醉管理方便,能夠提供足夠的供氧和有效的通氣,但應激反應明顯,對于合并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會造成呼吸功能進一步減退,引起拔管和恢復延遲。研究發現,麻醉藥物用量與大腦皮質神經元密度降低速率和丟失速率有關,而老年人存在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退行性改變的生理變化,麻醉用藥量相對減少,麻醉藥物消除時間延長,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對于老年患者的麻醉,應該選擇易于控制,操作簡單的麻醉方式。在老年骨科手術患者中,腰硬聯合麻醉被認為是一種安全的麻醉方式,這種麻醉方式麻醉藥物濃度低、劑量小,不良反應、過敏事件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都顯著降低,且應激反應小,能夠阻滯交感神經,同樣可以應用于術后鎮痛。許麗等研究發現,術后躁動與擴散速度和麻醉平面有關,腰硬聯合麻醉對呼吸循環系統的影響小,有利于擴散速度和麻醉平面的控制,從而有效控制術中患者血壓,減少術后躁動。但是,單純腰硬聯合麻醉需要反復追加局麻藥,麻醉的管理難度大,也容易引起麻醉平面反復波動。有鑒于此,本研究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結果發現,復合組麻醉優良率為90.00%,全麻組為72.00%,復合優良率顯著高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復合組蘇醒時間為(18.29±5.52)min,顯著短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復合組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復合組術中出現高血壓3例,低血壓2例,術后躁動11例,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全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效果顯著,并發癥少,手術疼痛程度輕。采用符合麻醉可以發揮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各自的優勢,一方面,維持有效的氧合,控制了麻醉平面的擴散;另一方面,通過腦脊液對脊神經根的作用完善了骶神經阻滯,減輕了內臟牽拉引起的疼痛,降低了術后躁動的發生;減輕了麻醉藥物對老年患者生理功能的影響,有效控制了術中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