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益文(中國工人出版社,北京, 110001)
編輯學研究正在穩步前進
——《中國編輯學研究60年(1949—2009年)》序
邵益文
(中國工人出版社,北京, 110001)
姬建敏同志新著《中國編輯學研究60年(1949—2009)》(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是一本好書。這本書從編輯學在中國誕生一直寫到2009年。六十年,一甲子,難度之大,可以想見。但作者不辭辛勞,歷時七年,六易其稿,終于打造成一本好書。此書收集的材料相當豐富。作者不僅集中了大量資料,而且綜核名實,條理清晰,觀點鮮明,成一家之言,同時精心篇章安排,使讀者看了一目了然。作為學術著作,這些是很可貴的。如果說,2009年出版的由叢林主編的《中國編輯學研究述評(1983—2003)》在中國編輯學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腳印的話,那么,姬建敏的專著《中國編輯學研究60年(1949—2009)》同樣將留下深深的腳印,歷史不會忘記他們。
說到中國編輯學研究,近年來曾有一種看法,認為其趨向“冷卻”,從表面看,近幾年學術活動少了一點,爭鳴也不很多。但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討論。現在看,姬建敏的新著《中國編輯學研究60年(1949—2009)》出版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2015年7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還出版了中國編輯學會編的《一切為了編輯學的理論建設:劉杲同志編輯思想討論會文集》。這本書不僅是對中國編輯學會第一、二、三屆會長劉杲同志編輯思想的研究、闡發和弘揚,實際上也是對20世紀80年代編輯學崛起以來的階段性總結。再說,有的權威人士說過:“編輯學包括三個部分:編輯理論、編輯實務和編輯史。” (劉杲:《出版筆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29頁)而這幾年編輯史出版不少,我不一一列舉,只說吳平、錢榮貴主編的《中國編輯思想史》(學習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全書三大卷167萬余字,它不僅“填補了我國編輯思想研究的空白”,而且“完整地呈現了我國編輯思想發展的脈絡和軌跡,深刻地揭示了編輯思想的內涵、構成和特征”,“標志著我國編輯學研究和學科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5年7月21日報道)。再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對2014—2015年作一個粗略的統計:編輯學三個部分,大概出書50種左右,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網站內容編輯》、群言出版社的《數字出版項目策劃和開發》、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中國書籍出版社的《當代新聞編輯二十五講》和《編輯視界》、故宮出版社的
《人生得意做編輯》、新華出版社的《圖書編校寶典》、蘇州大學出版社的
《中國編輯出版史》(第二版),等等。
從以上情況看,我們只能說:編輯學研究正在深入,正在穩步地前進。
事物總是螺旋形發展的,動和靜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作為學術研究更是如此。目前黨中央重視媒體融合,這既給編輯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編輯學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是從各行各業考慮的,如今年雙十一,僅天貓交易額就突破912億,主要就靠互聯網。有的同志主張出版業可以“編輯+互聯網”,這是從編輯出書需要優選優化其內容考慮的,兩者并不矛盾。互聯網是一種技術手段,是工具,這個性質是不變的,出版作為文化產品,必須堅持以內容為王的原則也是不變的。同樣,“優選優化”的編輯活動基本規律也是不變的,它是編輯創新和堅持產品質量所必需的;文章千古事,編輯的歷史使命和擔當也是不變的。可見,主張用“內容+互聯網”,應該說不是沒有道理。何況媒體融合、數字出版,雖有不少成功的經驗,但對一部分從業者來說,還是處在邊實踐、邊探索的過程中,這正是時代對編輯學提出的新課題,正是編輯學需要很好研究解決的新課題。
(《中國編輯學研究60年(1949—2009)》),姬建敏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413頁,定價118.0元。)
邵益文,中國工人出版社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