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雯


摘 要:采用貿易引力模型研究中國港口的效率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基于我國沿海主要規模以上港口1995~2014年出口美國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主要結論可總結為2點:(1)港口效率是影響我國中美貿易的重要因素;(2)表明有效利用和提高港口運作效率是增強我國出口貿易的有效手段。并提出進一步優化出口貿易的產品結構,促進技術資金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向和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加快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研發是我國優化外貿格局的有利舉措。
關鍵詞:港口效率;出口貿易;貿易引力模型;集裝箱吞吐量
中圖分類號:U69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Using the trade gravity model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port on the export trade, which based on the 1995~2014 panel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 China's coastal ports for export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2 points: (1)port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the effective us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rt operation are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the export trade of our country. The paper further puts forward optimizating export product structure, promoting intensive products export orientation,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rade friction, which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technology and independent brand are a favorable measure to optimize the pattern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Key words: port efficiency; export trade; trade gravity model; container throughput
1 我國出口貿易、港口效率現狀及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1.1 我國出口貿易現狀。隨著改革開放和加入WTO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張,1980年我國的出口貿易總額為271.2億元,2000年出口貿易總額為20 634.4億元,2008年出口貿易總額增長到了100 394億元,二十年來我國出口貿易總額大約增長了370倍[1]。“中國制造”對全世界的經濟和貿易都帶來了影響,同時我國出口貿易結構也不斷優化,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從不到50%上升為占到90%以上,出口商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產品轉變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全球價值鏈中不斷向附加值更高的兩端發展,并在世界工廠中承擔更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出口貿易受到能源結構的影響,承當國際產業轉移的同時,加大了自身的能源消耗,加劇了能源供應緊張[2]。除此之外,還存在比如區域貿易不平衡,貿易伙伴主要是美國和歐盟,而與大洋洲、非洲、亞洲等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較少的問題。大量產品傾銷到美國、歐洲市場,搶占當地制造商份額,使得近來美國和歐盟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頻繁使用反傾銷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抑制中國商品的進入,嚴重影響到了我國貿易的進一步發展[1]。再有,我國國內出口貿易也存在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出口貿易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區,且與經濟腹地的經濟情況具有一定相關性??傊?,我國要想實現新突破,必須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步伐[3]。
1.2 港口效率現狀以及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由于海洋運輸運量大、運價低的經濟性,我國90%的出口貿易都是由海運完成。港口,作為全球運輸網絡的關鍵節點,與一國經濟的發展和外貿都有著重要的聯系。港口通過其特殊的區位,不但承擔運輸的重要功能,還吸引外資并帶動腹地經濟的發展和整個臨港產業的發展。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海運業的發展,尤其是集裝箱的大力發展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助力不少。但是我國港口長期以低附加值的運輸、裝卸服務為主,相配套的高附加值物流產業發展落后,港口之間以低價競爭為主,效率低下,缺少提高服務和技術的動力[4]。
國內現有的很多文獻已經研究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現狀和影響因素以及波動情況,如蔣迪娜[5]采用馬爾科夫區制轉換模型研究了我國出口貿易波動性以及不同階段不同的影響因素。也有文獻研究貿易與港口物流之間的關系,如楊月鋒[6]基于協整理論分析了出口貿易與物流之間的相關關系,并建議發展港口物流來促進貿易發展。但很少有文獻分析我國港口效率對貿易的影響。本文采用貿易引力模型度量港口效率對出口貿易的貢獻,探討港口效率對貿易的促進情況,并采用我國規模以上港口數據,指出我國港口效率與我國對外貿易量有一定相關性,并提出有效利用和提高港口運作效率是增強我國出口貿易的重要舉措和有效手段。
2 計量模型和方法
3 實證結果分析
由以上實證結果可看出,出口國的GDP對中美貿易額之間的貢獻為正值。港口效率和貿易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且是貿易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但人口對雙方貿易的貢獻為負值。除此之外,模型中進口方GDP系數在1%顯著水平上為負,估計值為-0.043,這與傳統的貿易引力模型預期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中國近年來大量的貿易順差所引起的貿易發展不平衡所致。受到貿易全球化的影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承擔著原材料,半成品等出口國家,從事各種生產外包活動。不僅受到國際加工和制造程度的限制,而且在供應鏈中的位置也會影響到模型的結果。美國屬于供應鏈中技術和品牌的核心企業,出口多為技術密集型產品,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大都質量小,運輸速度要求高。多采用空運等方式運輸,海運則是運一些對運輸時間要求不高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
本文實證結果并非很理想,存在樣本小、指標少等問題,進一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多的指標來更好地反映港口效率,并且利用各個港口城市出口產品的數據,比較經濟腹地對港口效率的影響及間接的影響貿易總額。并且可以做多個區域的比較,如美洲、亞洲和歐洲等,來分析我國出口貿易的結構、效率和影響因素等。
4 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將港口效率引入貿易引力模型,得出港口效率對出口貿易的重要影響,并進一步為港口的發展提出建議。同時,在促進港口轉型升級的同時,配合出口貿易結構的調整,進而帶動出口貿易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為實現整體經濟的平穩發展,和“一帶一路”中海上和路上絲綢之路的大力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進一步優化出口貿易的產品結構,促進技術資金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向。(2)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加快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研發。(3)優化港口基礎設置建設,提高港口效率,利用港口的進一步發展帶動貿易結構的轉型。(4)提高港口的服務質量,強調異質化競爭,增強港口的核心競爭力。(5)促進臨港產業的發展,形成以保稅港、自貿區等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加快港口產業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謝志武. 我國出口貿易發展問題與對策[J]. 生產力研究,2011(7):131-133.
[2] 吳獻金,黃飛,等. 我國出口貿易與能源消費關系的實證檢驗[J]. 統計與決策,2008(6):101-103.
[3] 邱偉茜. 我國出口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問題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2013(8):188-192.
[4] Tabernaele J. B.. A Study of the Changes in Performance of Quayisde Container Cranes[J]. 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 1995,22:115-124.
[5] 蔣迪娜. 我國出口貿易增長持續期依賴特性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3(6):131-133.
[6] 楊月鋒,徐學榮. 廈門進出口貿易與港口物流關系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2013(9):125-128.
[7] Tinbergen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M].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8] 席艷樂,陳小鴻. CEPA對中國內地和香港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4(11):130-138.
[9] 沈金生,郁威. 環渤海地區主要港口經濟效率研究[J]. 華東經濟管理,2014(10):72-76.
[10] 許利枝,方述誠,等. 中國運輸成本和效率對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5):57-67.
[11] Clark x, Dollar D, Micco A. Port efficiency, maritium transport costs and bilateral trade[R]. NBER Working Paper, 2004.
[12] Blonigen B A, Wilson WW. New measures of port efficiency using international trade data[R]. NBER Working Pap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