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昂,劉憲發(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孫氏太極拳拳勢關節運動序列研究
李偉昂,劉憲發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通過對孫氏太極拳典型拳勢關節運動序列的相關分析,能有效地揭示出正確動作的“經濟用力模式”,為今后此動作技術的教學及技術創新提供理論參考,也為相鄰學科不同運動項目的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1.1研究對象
孫氏太極拳拳勢關節運動序列。調查對象主要為孫氏太極拳傳承人和全國冠軍,共計8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以“孫氏太極拳”“拳勢”“運動序列”“模式”等為主要關鍵詞在知網數據庫、優秀碩博論文及核心期刊中進行搜索,并利用國家圖書館及北京體育大學電子閱覽室等檢索相關信息,保證接下來的研究能夠順利完成。
1.2.2訪談法 設想論文實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向北京體育大學的多位專家學者求教,通過訪談過程中的釋疑解惑,獲取眾多有價值信息,促進研究的順利進行。
1.2.3實驗法 文章實驗運用加拿大的實時無線傳感動作捕捉及力學評估系統(FAB)對孫氏太極拳的拳勢進行實驗及數據采集。
1.2.4數據分析法 運用統計學的相關分析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2.1相關拳勢動作的界定
本研究選取的實驗動作是孫氏35式太極拳前3個動作,主要包括無極式、太極式和懶扎衣,并對懶扎衣動作結構進行了階段劃分。
孫氏太極拳由無極式進入太極式開始,上肢關節沒有明顯的動作,主要通過右腳的攆扣為接下來進行正式練習做準備。懶扎衣拳勢屬于孫氏35式太極拳的第一個正式動作,單式動作較長,為了便于研究,根據動作外形變化,將該動作主要劃分為6個階段。本研究重點揭示從太極式接懶扎衣動作過程中的主要關節運動序列,以左側肢體為例,揭示過程中動作的空間運動規律與特征,得出的相關結論同樣適用于右側肢體及其他運動項目。

圖1 上肢運動準備期至開始運動情況反映
2.2單側肢體拳勢關節運動序列分析
2.2.1左上肢運動準備期情況 圖1表示身體上肢運動前的準備至人體視覺能夠主管感受到運動的左肩和左肘關節整體數據的曲線走勢。結合人體骨骼模型的直觀反應來看,肩、肘關節出現有明顯的肢體運動時,二者最小的角速度均已達到50。/s,由此設定關節運動閾的起始點為50。/s,也就是說,只有當各關節的角速度達到50。/s時,才能直觀地看到肢體外形的運動。但仔細分析圖中曲線得知,在角速度達到50。/s之前,依然有各關節數據的變化趨勢,我們都知道,運動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靜止,運動是相對靜止來講的。結合太極拳自身本有的運動形式,之所以在此之前有關節角速度數據在不斷變化,也許深層意義上講就是太極拳的“內動”“內勁”,太極拳講究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用意識引導動作,進而帶動肢體關節,表現為外在的肢體關節運動。從相對靜止到有明顯的肢體運動,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將之稱為“運動準備期”。
從本圖1的“運動準備期”來看,肩、肘關節的角速度變化趨勢相像,從圖中各曲線變化的走向不難發現,肩關節的數值曲線首先達到了第一個明顯的峰值,進而開始下降,在肩關節角速度下降的過程中肘關節角速度卻在不斷攀升,進而也出現了第一個波峰,接著和肩關節角速度曲線走勢相同開始逐漸減小,在相繼達到波谷之后,兩條曲線開始上升,就這樣波峰波谷相互變更著。也就是說,在肩關節完成第一個階段動作向第二個階段過渡的過程中,肘關節依然在延續第一階段的動作,雖然二者的差距很小,但各關節依舊有運動的先后之別。當關節角速度數值達到50。/s時,表現為外在明顯的肢體運動。由此分析可知,人體在運動前的準備期至外在明顯運動,各關節內動的運動順序是由肩而肘,繼而向遠端肢體傳遞。本研究選取的實驗動作屬于孫氏太極拳的起勢動作,從圖像可知,圖中除了肩關節角速度和肘關節角速度,還有一條曲線,這條曲線代表的是軀干角速度的數值,在之前所說的運動準備期內,軀干角速度的數值幾乎為0。/s,在研究的過程中,為了便于進行相關研究,可以忽略不計。
2.2.2左側肢體的運動反應情況體院版教材《運動生物力學》對關節活動順序性原理給出這樣的闡釋:“根據活動關節周圍分布的肌肉生理橫斷面的大小來確定大小關節……生理橫斷面的大小直接與肌力的大小有關,生理橫斷面大肌力也大,反之亦然……因此在運動過程中,大關節首先對抗阻力……。”同樣,結合具體拳勢動作分析可知,目前就探究關節運動順序而言,主要研究上肢動作的先后順序,同時在運動準備期內,下肢動作角速度數據整體反映不太明顯,且由無極式進入太極式,接懶扎衣動作開始之前,下肢關節沒有明顯的數據變化,無極式僅通過右腳跟的捻轉順利過渡至太極式,下肢做整體關節的運動。由此,就分析單一肢體關節而言,可以說明關節的運動順序是從大關節帶動小關節的依次運動,這種說法與《運動生物力學》教材中的觀點相一致。
自肢體關節有明顯運動后,軀干以及左肘關節數據均出現數次不同程度劇增,原因可能包括:(1)由于受試者自身技術水平的差異造成的,動作技術規格有待提升。(2)實驗儀器測試的精確度不夠,造成的測試系統誤差。(3)可能是完成動作本身的需要,為了配合動作的順利完成,軀干及左肘關節自身調整身形去完成動作,進而更好地表述動作深層的含義。
在懶扎衣動作的第一階段,主要是肩、肘關節在運動,軀干及下肢雖然有運動數據,但數值很小,與此時拳勢動作做對比很符合。孫氏太極拳起勢動作由無極式進入太極式之后,開始第一個動作——懶扎衣。拳勢懶扎衣起勢第一個階段下肢從外形來看,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肢體動作,雙手經肘關節自肩關節緩緩抬起至肩平,則完成了第一階段。此階段的肩肘關節數據曲線對比,肘關節曲線一直游離在肩關節曲線的上方,整體變化趨勢相同,原因可能包括:(1)由于肩、肘關節自身運動幅度的差異所造成。(2)關節自由活動角度的差異。(3)運動參照系選取的差異。同側肢體肩、肘關節做相同的動作,由于自身諸多細微的差異,以上3方面的原因致使整體曲線的走勢肩肘相同,但就具體數值來講,肘關節在各運動階段的數值大小略大于肩關節。
2.2.3上肢運動反映情況 孫氏太極拳典型拳勢懶扎衣動作的第一階段主要表現為上肢關節的動作,從太極式動作開始,雙手抱球雙臂自然前抬,與肩高時則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結合拳勢具體分析來講,左右側上肢關節所需完成動作的整體模式相同,但分析異側肢體的同位置關節來看,左右側肩、肘兩對關節的數據曲線并非完全一致。理論上講,一個健全的受試者,對稱側肢體做相同的動作,得出的相關數據本應完全一致,但很明顯事實卻給出了相反的答案。原因包括:(1)動作軌跡與動作幅度所測數據的差距與受試者自身身體結構的差異相關。(2)由于數據曲線的不一致,得出完成動作時左右側肢體所做動作過程中的差異性。(3)這種差異性主要是表現為人體神經系統控制自身左右側關節能力的差異,即大腦控制肢體動作精細度能力的不同。筆者還發現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同一受試者分析其同側肢體肩、肘關節數值有差異,但差異較小,原因包括:(1)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所決定的。太極拳運動肢體講究輕柔和緩,整體關節運動速度緩柔,動作幅度不大,關節運動的勻速性致使同一肢體關節不同部位的差異性較小。(2)大腦控制肢體精細度的差異,致使同側肢體數據的差異。
3.1結 論
太極拳如水生波的動作模式,完美地詮釋了與其他運動項目的差異性。通過對傳承人及優秀運動員的動作測試分析,得出在完成孫氏太極拳拳勢由無極式進入太極式動作,接懶扎衣動作過程中,在人體視覺能夠主管感受到肢體關節運動之前,各關節有運動數據的波動,此時間段被 筆者將之稱為“運動準備期”,是對古典拳論中 “內動”“內勁”的科學闡釋。同時研究發現,運動過程中的動力來源為丹田,由丹田向四周傳遞能量,這種力的內在表現形式如同炸彈爆炸瞬間,力量向身體各個方向輻射,以身體軀干為中軸,大關節帶動小關節,進而帶動四肢的全身運動,身體呈現整體的開合。
3.2建 議
太極拳輕柔緩和的運動特點,需要練習者靜心慢練去體會,避免由于練習速度過快出現動作、勁力等“斷鏈”現象的發生。本研究主要對上肢動作的關節運動順序進行探討,選取的實驗動作單一,由于研究條件、實驗對象樣本量以及筆者自身研究思路的局限,得出的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的深入驗證,希望日后的相關科學研究能夠從整體的研究思維模式入手,借助科學先進的儀器,多采集樣本量及實驗動作,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深掘,為完善學科理論奠定科學的基石。
[1]劉卉.上肢鞭打動作動力學模型的建立及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9):1202-1205.
[2]李世明,部義峰,秦玉鵬.人體下肢鞭打動作技術原理的生物力學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4):101-107.
[3]劉卉.上肢鞭打動作技術原理的生物力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 (11):30-36.
G852.11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8-047-03
2016-06-30
李偉昂(1991~),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