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小城鎮提升人口集聚能力的路徑思考
——基于德清縣新市鎮的實證分析

2016-09-12 13:10:45
城市觀察 2016年4期
關鍵詞:培育

◎ 劉 林

小城鎮提升人口集聚能力的路徑思考
——基于德清縣新市鎮的實證分析

◎ 劉 林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逐漸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鎮梯度推進,小城鎮的戰略地位越發凸顯,但當前小城鎮普遍存在人口規模偏小的問題,給我國城鎮化進程帶來了不利影響。本文通過對浙北小城市培育試點之一的新市鎮進行實地調查,梳理了新市鎮人口集聚的歷程并基于推—拉理論的視角對新市鎮人口集聚能力進行分析,在借鑒其他小城鎮經驗的基礎上,從產業、文化特色、體制創新、社會環境4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市鎮未來提升人口集聚能力的路徑。

小城鎮 推—拉理論 人口集聚 新市鎮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城市化到城鎮化,再到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轉變。相較于傳統的提法,新型城鎮化出現了兩點變化:第一個變化是從本質上明確了城鎮化發展的理念是以人為核心;第二個變化是將城鎮化的路徑變為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為主要載體[1]。加快和優先發展小城鎮,不僅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拉動我國內需推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大城市減輕負擔,推進就地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小城鎮上連城市,下接農村,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小城鎮能否提升人口集聚能力,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質量,而且也將對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社會和學界對小城鎮的作用愈發重視。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城鎮的吸引力(喬牧等,2011)[2]、小城鎮的聚集功能(辜勝阻等,2013)[3]、小城鎮集聚能力的影響因素及省際比較(徐曉勇等,2013)[4]、小城鎮人口集聚的合理規模(劉玉亭等,2013)[5]等方面。以上多是從宏觀層面以及國家戰略方面進行解讀。基于此,筆者選取浙北小城市培育試點之一的新市鎮進行實證調查,觀察人口向小城鎮集聚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新市鎮人口集聚能力的政策措施,為加快小城鎮的城鎮化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探索。

二、新市鎮人口集聚能力分析

新市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位于德清縣的東北隅,地理區位優越,地處杭嘉湖平原的中心、長江三角洲的腹地,距省府杭州42公里,市府湖州33公里,是德清縣域副中心。新市鎮由原新市鎮、高林鄉、梅林鄉、新聯鄉、士林鄉“一鎮四鄉”合并而成,是江南七大水鄉古鎮之一,鎮域面積92.79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4個社區、1個居委會。杭嘉湖地區是浙江省經濟特別發達、城鄉發展最為均衡的地區之一,特別是周邊大城市的極化效應形成了對此地區的要素輻射作用,這一地區平均城鎮化水平較高,而且在城鎮體系中,中心鎮的發展也走在全省的前列,對這一地區人口集聚的分析比較有代表性,可以為浙江省以及其他省份中心鎮的人口集聚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新市鎮的人口集聚歷程

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小城鎮改革試點,積極改革探索,鼓勵村鎮建設,目前已形成了大批各具特色和模式的小城鎮。新市鎮的城鎮化探索正是踩在省級戰略的鼓點上,獲得自上而下的推動力。新市鎮人口集聚歷程可以概括為3個階段:擴鎮并鄉調整階段、中心鎮培育階段、小城市培育試點階段。

1.擴鎮并鄉調整階段(1992年—2005年)

圖1 新市鎮在長三角中的區位

圖3 新市鎮在德清縣中的區位

原新市鎮僅指鎮區,1992年8月,新聯、梅林兩鄉并入,實行鎮轄村體制;1999年1月,高林并入;2004年4月,士林鎮并入,遂成今規。新市與士林的合并無疑是強強聯手,這使新市發展空間更大,發展后勁更足,1998年新市被列為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1年被列為省級中心鎮和德清縣副中心城鎮,2003年又被省政府列入杭州灣城市體系規劃,新市鎮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04年,新市工業園區(2001年成立)被省政府確認為保留的134個園區(開發區)之一,此后新市借助工業園區,擴大招商,筑大平臺,開始了新一輪的強工業、興城市的建設步伐,人口集聚態勢不斷增強。2005年新市常住人口達到5.7萬人,鎮區人口1.6萬人,極化作用對周邊農村地區的勞動剩余人口產生極大的吸引作用,其集聚、輻射和對鎮區建設的帶動功能逐步顯現。

2.中心鎮培育階段(2006年—2009年)

2006年,浙江省提出實施中心鎮培育計劃。2007年,新市鎮成為第一批141個中心鎮培育工程的省級中心鎮之一,開啟了新一輪的強鎮擴權之路。新市鎮以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為著力點,進一步出臺相關集聚配套政策,加強人口集聚。第一,合理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規劃,按照集聚、集約要求,周邊8個村全部向鎮區集聚,合并部分居民點,加快推進人口集聚。第二,做大做強產業,為人口集聚做支撐。2006年,新市工業園區被國家發改委核定為省級德清工業園區,批準規劃總面積5平方公里,調整擴容近10平方公里。2009年,德清縣委、縣政府把德清工業園區作為全縣三大工業集聚區之一給予了重點扶持,進一步集聚、提升發展糧油食品、新型建材、輕紡服飾、特色機電和醫藥化工等五大傳統支柱產業,利用區位優勢,一方面承接滬杭的產業轉移,大力引進和培育機械制造、電子信息和新能源等產業,另一方面依托京杭運河,大力培育臨港物流產業帶,提升發展現代物流業。2009年,鎮域常住人口8.5萬人,鎮區人口為4萬人,建成區人口集聚率達到50.2%,城鎮的集聚輻射功能進一步提升。

表1 2005年浙江省建制鎮鎮區人口規模等級分布

3.小城市培育試點階段(2010年至今)

2010年,新市鎮被浙江省政府列為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力爭將其建設成為集聚一定人口、具有一定規模的小城市。經過小城市三年培育建設,城市框架、工業平臺、公共設施等現代城市要件取得實質性大幅提升,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商貿、物流、旅游等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壯大,城鎮的人口集聚輻射功能大幅提升。這個時期新市加快人口集聚的做法主要有:第一,著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統一按居住地登記的戶籍管理制度,落戶的本地農民均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務,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資產權益可保留、可過渡,保留享受農村居民計劃生育政策,外來人口以鼓勵技工以上高素質人員落戶、享受當地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戶籍制度改革政策。第二,加強社區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吸引外來人員安家落戶,引導和鼓勵農民向建成區和新社區集中,提升城市人口集聚轉化能力,三年完成總投資21.2億元,新集聚人口1.8萬人;建設改造住宅85.1萬平方米。第三,深入推動跨村集聚,通過空間置換集聚城市人口。新市抓住城鄉體制改革試點契機,以工業園區擴容拓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工作為抓手,分階段推進蔡界村、厚皋村、豐年村、梅林村、加元村等跨村安置向鎮區集聚,以更好地吸收周邊村落向中心鎮集聚。通過3年的建設,一個以杭運河為軸的現代田園小城市已經顯現雛形。

(二)新市鎮人口集聚的現狀及問題

隨著小城市培育試點深入推進,新市面臨的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逐步顯現,進一步加快人口集聚,由鄉鎮向現代化小城市轉型升級亟待突破多重滯后。

1.鎮區總體規模偏小,人口集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只有鎮區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充分發揮小城鎮對鎮域經濟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從經濟集聚和輻射能力的要求看,城鎮規模達到 10 萬人以上時,公共消費才能經濟節約,同時,城鎮規模達到 15 萬人以上時,其規模經濟效應方能顯現[7],研究表明,浙江小城鎮人口集聚能力不強是個共性難題[8],而新市2014年鎮區常住人口6.2萬,戶籍人口4萬,建成區面積12.5平方公里,尚未達到省定要求,鎮區人口規模偏小,與龍港鎮、柳市、店口等其他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仍有較大懸殊,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人口集聚能力有待提升。

2.人口落戶門檻高,戶籍制度改革效果不明顯

小城市培育3年以來,建成區人口增長較慢,新市雖然進行了戶籍制度改革,并給予當地人落戶方面保留宅基地的權利,但是戶籍遷移限制并未完全放開,配套措施不完善,人口集聚門檻仍然過高,導致農民的遷移意愿不強,外地人落戶的比例更低。優秀人才引進困難,要素制約突出,高端人才不愿意向小城市集聚和流動,特別是城市規劃建設和經濟管理等專業人才匱乏,也進一步制約了新市鎮未來的人口集聚。

表2 2009年浙江省中心鎮鎮區人口規模等級分布

圖4 2011年新市鎮的建成區面積(km2)與人均GDP(元)與其他試點小城市的比較[6]

圖5 2011年新市鎮人均GDP(元)與建成區人口集聚率(%)與其他試點小城市的比較

圖6 2010—2014新市鎮建成區面積(km2)、人口密度(人/km2)與人口集聚率(%)

3.產業層次低、規模小,人口集聚動力不足

新市產業結構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和機電制造為主,存在著傳統色彩較為濃厚、產業知名度和凝聚力不高的問題。上市公司至今未實現零的突破,新興產業仍處于初期培育階段,全鎮412家企業僅有高新企業25家,規模小,創新帶動能力較弱。古鎮開發與保護不足,旅游標識度弱,游客僅為周邊西塘、烏鎮等的1/20甚至更低,旅游產業人氣不足。產業后勁堪憂,進一步影響新市對周邊地區和外來人口的集聚力。

4.外部競爭力加大,人口外遷趨勢加快

截止到2014年底,浙江省平均約4.4個鄉鎮中就有一個中心鎮,平均約3.1個建制鎮就有1個中心鎮,中心鎮密度為19.15(個/萬km2)。具體講,浙江省 200 個中心鎮中,環杭州灣地區 109 個,占全省的54.5%,平均約2.8個鄉鎮中就有一個中心鎮,平均約2.1個建制鎮就有1個中心鎮,中心鎮密度為23.76(個/萬km2),明顯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在浙江省城鎮化政策的引領下,新市周邊高密度的中心鎮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快促進城市建設發展、提高人口集聚,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優惠措施,外部競爭壓力明顯加大,這必然使得一部分人向著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環境更加優良的城鎮集聚,因此,新市如果想在新一輪的三年培育中不落伍,就必須要有更前瞻的城市定位。

(三)推—拉視角下新市鎮人口集聚能力分析

推—拉理論是研究解釋人口遷移流動原因的著名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和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人口遷移流動的原因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條件改善的因素就成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就成為推力,流動人口的遷移是流出地的排斥力和流入地的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口流入新市鎮的動力可以概括為“一拉二推”,“一拉”是小城鎮產業聚集與發展所帶來的引力,包括就業機會、基礎設施的改善、戶籍制度的改革。另外,從距離和遷移成本上看,農村和小城鎮之間的流動農民幾乎沒有遷移成本和機會成本,這個方面小城鎮占據優勢;“二推”指的是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大量無法在大城市安置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大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就業和環境壓力逐年升高對人口的流入具有明顯的擠出效應,導致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鎮疏散[2]。

三、提升人口集聚能力的經驗借鑒

浙江啟動小城市培育以來,首批27個試點鎮從自身區位優勢、產業基礎、文化特色出發,大膽創新,各顯神通,部分試點鎮已經具備城市形態和功能,并且開創了8種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其中“以人為本”的“店口模式”、“產城融合”的“織里模式”、“古鎮新城”的“塘棲模式”因與新市的發展情況相似,其特色的發展模式值得新市借鑒。

表3 浙江省、環杭州灣地區中心鎮空間分布對比

圖7 新市鎮人口集聚“推—拉”機制圖

(一)店口模式:以人為本

店口十分重視興城引智、引人,通過積極實施“本地農民市民化,外來人口本地化”城市化策略,打造平等之城,吸引更多的人愿意來、留得住。針對本地人,堅持人本理念,提升優質公共服務,構建就業、創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維權、解困等“八大惠民網絡體系”,當地農民實現了就地城鎮化,享受到了與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外來流動人口被賦予“新店口人”的稱呼,打造同城待遇,構筑起針對新店口人的社保體系,推出“惠民卡”,新店口人在醫院、就醫、學校求學,無需再支出額外的費用。另外實施新店口人安居工程,補助優秀新店口人購房落戶、創新外派警務協管新店口人、積極為新店口人搭建產業平臺。城鎮化,關照到了人的因素,這條路徑就有了幸福感[9]。

(二)織里模式:產城融合

作為湖州僅有的兩個小城市培育試點之一的織里,擁有中國最大規模的童裝產業集群,占國內市場30%以上份額,國內市場覆蓋率達98%以上,產業集聚十分明顯,享有“時裝看巴黎、童裝看織里”美譽。2010年小城市培育以來,織里十分重視產業和城鎮的融合發展,以童裝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建設和拓展了童裝城以及中國織里童裝產業示范園,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童裝經濟不僅奠定了當地發展的經濟基礎,而且也加快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鎮化進程。同時,小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服務以及城鎮功能的完善,也為童裝產業集群發展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形成了以產業發展促進小城鎮發展、以小城鎮發展帶動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以產城融合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的互動發展是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三)塘棲模式:古鎮新城

塘棲是一座運河上的古鎮,同時也是一座新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對于塘棲新城未來發展來說是寶貴的資源,古鎮是塘棲的靈魂,保護古鎮是新城發展的首要前提。近年來,塘棲一直圍繞“繁榮運河水鄉文化,復興塘棲千年古鎮”目標,大力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和發展工程,以廣濟橋為界,水北以保留過去面貌為主,水南以打造塘棲新城發展目標為主,隨著運河綜合保護工程的實施,塘棲鎮區內水北街的改造、三條半弄的恢復,塘棲新城的古鎮風韻重新煥發;同時不斷建設城市配套設施,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塘棲鎮使古鎮與新區功能協調互補、風貌相得益彰,取得新與舊的和諧發展,構筑了具有塘棲特色的“生態型、城郊型、融合型”的山水串聯、古鎮新城融合的城市發展格局,一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小城市基本形成。一個城鎮只有塑造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彰顯城鎮獨特的魅力,更好地展現出其持久的影響力、品位和旺盛的生命力。

四、未來新市鎮人口集聚路徑選擇

小城鎮是要素聚集的產物,小城鎮的成長更依賴于要素的不斷聚集。而人口聚集,是要素聚集的關鍵[10]。2014年,小城市培育試點進入第二輪“三年計劃”,與第一輪相比,新市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與挑戰。新形勢下,新市更應該拓展思路增大拉力,加快集聚小城市人口,改變人口“遷不進、不愿遷、遷速慢、聚不攏”的現狀,高質量地實現向小城市的跨越轉型。

(一)推進產業專業化、集群化,帶動人口集聚

產業是小城鎮騰飛的基礎,也是小城鎮人口集聚的首要載體。第一,做大做強三大主導產業。新市的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和機電制造等三大傳統主導產業重在創新升級而非轉型,應主動對接周圍大城市,準確定位都市服務型產業分工,通過科技創新、政策引領,提升三大產業的發展質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產業集聚能力,積極引導周邊零星分布的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打造特色產業集群。第二,積極發展特色商貿服務業。大力發展運河物流、商務、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因地制宜發展商貿、古鎮旅游、文化娛樂等與城市功能適應、與生活居住配套的服務業。堅持與周邊地區錯位發展,積極規劃和培養文創產業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好杭州灣的地理優勢,加大“互聯網+”相關產業承接力度,培育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新興產業,著力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以此加快實現從業勞動力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步伐,擴大就業容量。第三,發展生態農業。以水產蠶桑、湖羊產業、觀光農業為特色,加快打造生態友好型農業。加強水產養殖、畜牧養殖、蠶桑養殖等特色基地的指導管理,培育湖羊產業基地建設,提升特色產業規模。培育新型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城郊農業、設施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圖8 新市鎮未來城鎮總體規劃結構圖

(二)優化古鎮文化特色,促進人口集聚

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歷史經驗表明必須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新市作為擁有1700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最難得的就是它的原汁原味,要發掘和搶救歷史文化遺存。缺乏個性,就會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小城鎮建設要高起點、高規劃,建設成為不僅農村人向往、城里人愿往,也能吸引各地人的特色小城市[11]。第一,加大古鎮保護與開發力度。加快新市古鎮文物古跡的修復提升和歷史文化景點保護性開發,以運河古鎮的景氣,帶來新市的人氣、商氣和名氣。積極引進景區開發戰略合作者,科學地實施景區聯合開發。進一步挖掘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其人文品位,依托蠶花廟會和羊肉黃酒節等民俗活動平臺,復興老字號設施工程,打造運河、古鎮、民俗的“古”文化品牌,推動歷史街區傳統生活方式煥發新生。第二,弘揚特色城市文化,打造特色城市品位。提升扭轉新市古鎮衰落趨勢,深入挖掘新市古鎮特有的中國道家源頭文化、歷史名人文化、江南水鄉文化元素,形成特色的城鎮文化體系,打造“亦古亦新、亦靜亦動”的獨特風格,繼續推動新市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強宣傳推介力度,擴大影響力,強化文化對人口的吸引力。第三,古鎮新城融合發展。以新城建設、古城開發、工業城拓展為三大抓手,加快構筑新市“一河貫三城”城市空間格局,重現歷史古鎮文化,弘揚現代城市新貌,打造運河古鎮新城交融、產城景一體化的最美現代小城市。

(三)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保障人口集聚

要引導人口向小城鎮集聚,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健全的體制來保證農村人口自由地向城鎮流動,并且愿意進入城鎮居住的人員能夠在城鎮中落戶。第一,著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確保本地農民轉戶后就業、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五方面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一步到位,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同時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資產權益可保留、可讓渡。針對外地人口,借鑒店口的經驗,實施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同等的待遇,打造平等之城,推進就業安家、創業安家機制、住房保障補貼機制,引導外來人口融入落戶。同時制定英才工程,通過引進一批專業人才、培養一批實用人才,改善人口結構,破解在小城市管理和建設過程中專業人才要素制約的壓力。第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德清城鄉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通過城鄉居民宅基地置換、工業園低效用地激活等方式盤活存量土地,有效緩解城市建設土地緊缺限制,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創新農村承包地、宅基地產權改革,加快土地流轉,使農民與土地使用權的關系不再凝固化,讓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破解農民不愿遷的利益障礙。

(四)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吸引人口集聚

人口集聚,除了要有產業做支撐,還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一,完善民生事業。加大財政經費的投入,提高公共管理服務水平,以科教文衛基本公共服務、辦事辦證政府行政服務、居民社區民生管理服務為三大模塊,在子女入學、居住惠民、醫療救助、就業保障方面著力形成高效集約的小城公共服務特質,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向新市鎮轉移,盡快地融入城鎮生活做好儲備。第二,提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城西新區建設,出臺城西區塊建設詳規,加快城西新區道路水電氣等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快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形成布局合理、便捷充足的市政設施保障網絡。第三,優化人居環境。強化環境保護治理,堅守小城綠色生態。大力開展城市環境整治工程,推進清潔生產、景觀綠化、水系治理與垃圾處理,同時提高居民環境衛生文明意識,建立健全長效管理與投入機制,全面提升鎮容鎮貌,提升小城市品位。

注釋:

①浙政發[2007]13號文件中公布的第一批列入省級中心鎮培育的有141個鎮,浙委辦[2010]115號文件公布的第二批省級中心鎮為63個,其中舟山市普陀區朱家尖鎮等4鎮后來改為街道,共200個省級中心鎮,由于部分鎮數據不完整,最終僅得到173個中心鎮完整數據,占比為86.5%,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②參見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的通知.小城市培育試點的建設規模:到2015年,納入小城市培育試點的中心鎮要達到建成區戶籍人口6萬人以上或常住人口10萬人以上,建成區戶籍人口集聚率60%以上。

③參見《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8年3月28日新市鎮(浙江省德清縣)被國家文物局作為江南水鄉古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列入標準:ⅡⅣⅤ。

[1]蔡之兵,張可云.大城市還是小城鎮?——我國城鎮化戰略實施路徑研究[J].天府新論,2015(2):89-96.

[2]喬牧,郭東東,張軒.關于提高我國小城鎮吸引力的幾點建議[J].城市規劃,2011(S1):113-115.

[3]辜勝阻,鄭超.提升中小城市人口聚集功能的戰略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13(5):36-39.

[4]徐曉勇,羅淳,雷冬梅.中國小城鎮人口集聚能力的省際比較分析[J].西北人口,2013(4):1-11.

[5]劉玉亭,姚龍,劉歡芳.小城鎮人口集聚的比較研究及其合理規模淺析[J].現代城市研究,2013(5):14-22.

[6]徐靚,尹維娜.小城鎮從“鎮”到“市”發展路徑——對浙江首批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研究小結[J].城市規劃學刊,2012(S1):216-222.

[7]徐夢周.中心鎮邁向現代化小城市——湖州織里鎮的“蝶變”經驗[J].當代經濟管理,2011(11):47-50.

[8]彭偉斌,陳曉慧.論人口下降區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困境與趨勢——以浙江省為例[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11-119.

[9]劉林.店口樣本:小城鎮發展的新路徑[J].城市觀察,2015(3):111-116.

[10]劉錚,黃蟬.外來流動人口對小城鎮成長正負效應分析——以上海為例[J].中國城市經濟,2010(11):318-320.

[11]浙江省統計信息網.加快中心鎮發展 推進浙江城市化進程[EB/OL].(2011-1-24)[2016-1-7].http:// www.zj.stats.gov.cn/tjfx_1475/tjfx_sjfx/201101/t20110124_138273.html.

(責任編輯:盧小文)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mall Towns Population Gathering Path Thinking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eqing County XinShi Town

Liu Lin

With the neo-urbanization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big cities to small towns,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But currently, the population size of small towns is too small, bringing adverse effects to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n XinShi Town, one of the pilot cities in the north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town'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process is combed and based on push and pull theory, the town'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bility is analyz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ndustr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ystem innova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XinShi towns to enhance th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ability in the future is carried out.

small towns; push-pull theory;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XinShi town

TU984

10.3969/j.issn.1674-7178.2016.04.005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階段我國重點中心鎮人口集聚及演化趨勢研究”(項目編號:14BRK019 )階段性成果。

劉林,杭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主要從事人口遷移與城鎮化研究。

猜你喜歡
培育
基于初中化學核心素養培育的反思
井岡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26
重視培育多層次鄉土人才
今日農業(2021年15期)2021-10-14 08:19:58
后備母豬的選擇和培育
區域國防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與培育
成長200步 步步“進”心——實施“成長200步”工程培育“和樂好少年”
少先隊活動(2018年5期)2018-12-29 12:12:30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中國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天堂| 无码在线激情片| jizz在线免费播放|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五月天天天色| 性欧美久久| 亚洲香蕉久久|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主播|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黄色爱视频|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91小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片| 综合亚洲网|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第七页|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夜夜嗨|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毛片一级在线|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高清|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热久久国产|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久草热视频在线|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日韩黄色精品|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美毛片| 91国语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欧美精品高清| 999精品在线视频|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欧美一区国产|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