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37年來,麥瓊方挑壞了近20根扁擔,為貧困鄉親送去30多噸自籌的物資。麥瓊方的善舉經網絡傳播后,網友們稱她為“扁擔姐”。
洗衣女工挑擔下鄉去“助困”
1979年,20歲的麥瓊方成為廣西百色市人民醫院的一名勤雜工。一天,麥瓊方到病房換床單,看到一位大姐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從別的病友那里得知,這是位瑤族大姐,家里都是老弱病殘,根本抽不出人來陪護她。她做手術后,一日三餐都是病友代買,有時沒人代她買飯,她就只能餓著。
了解到這個情況后,麥瓊方動了惻隱之心。她和那位瑤族大姐攀談了幾句,笑著對她說:“從現在起,我給你送飯,你只管安心養病。”
此后,每到飯點,麥瓊方總會準時推門進來,把專門為大姐烹制的病號餐送到她的床前。
原來,麥瓊方那天回家后,把想為無人照顧的瑤族大姐送飯的想法給母親說了,一向樂善好施的母親十分支持女兒的舉動。于是,每到開飯前,母親就會把做好的營養餐送到醫院,再由女兒送到大姐的病房里。
一個多月后,瑤族大姐病愈出院。回家前,她對麥瓊方千恩萬謝,并留下了自己家里的地址。
那年“五一”節,麥瓊方惦記著那位瑤族大姐。她叫上幾個平時玩得不錯的姐妹,先是坐車,后來坐船,然后步行了一個多小時,才趕到瑤族大姐所在的田林縣利周瑤族鄉平洋屯。
走進屯里,麥瓊方被當地群眾的貧困狀況震驚了。屯里百余戶人家,家家房頂都用茅草遮擋,多雨季節,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很多人家連肚子都填不飽,缺衣少穿。瑤族大姐家里更可憐,一家人連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鄉親們的貧困讓麥瓊方心里很不是滋味兒。
返回市里后,平洋屯鄉親的貧困場景一直在麥瓊方腦海里揮之不去,她想為他們做些事情的想法愈來愈強烈。
于是,麥瓊方倡議要好的姐妹們捐糧捐油捐衣,把這些東西送到平洋屯。姐妹們紛紛響應,有的從家里“偷”油“偷”面,有的把家里的糧票“偷”出來換成大米。很快,麥瓊方籌集了數十斤米面油,還有幾十件衣服。
隨后的一個周日,麥瓊方和姐妹們出發了。她們一路舟車勞頓,手提肩扛,把籌來的米面油、衣物等送到了平洋屯。一位領到兩斤大米的阿婆攥住麥瓊方的手,聲音顫抖著說:“孩子,你真是大好人呀!”
第一次送“溫暖”回來,麥瓊方與那些深山中的貧窮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決定把對鄉親們的助困行動堅持下去。
癡心不改的“大好人”
為了籌集物資,麥瓊方成了不折不扣的“乞丐”。她見到熟人就問:“你家不穿的舊衣服給我吧!”“聽說你家被子要換新的?舊的還要不?”鄰居、同事、朋友經常被麥瓊方反復詢問。他們對麥瓊方的助困之舉很支持,紛紛把不穿的衣服或更換的被子拿過來。籌到需要的衣服和被褥后,麥瓊方還要細心熨燙、消毒,然后打包運進山里。
靠手提肩扛,根本運不了多少東西。麥瓊方專門到農貿市場找人做了根扁擔,下車下船后,她就用扁擔挑著兩大包東西,一步一挪地送到村里。從此,她開始了挑著物資為貧窮鄉親送溫暖的漫漫之旅。
37年來,麥瓊方一般每隔一個月都要去一次鄉下。隨著收集到的物資越來越多,她扶貧助困的足跡從平洋屯延伸到右江區、隆林、凌云等縣區的數十個偏遠村屯。
每次挑著數十斤甚至近百斤重的東西坐車上路,然后挑擔送到村里,對麥瓊方的體能和意志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一些偏遠村子路難行,遇到危險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她還險些喪命。
1985年7月的一個早上,麥瓊方帶著籌來的兩麻袋衣物又出發了,她這次要去的是隆林縣德峨鄉的一個村莊。
麥瓊方坐車到德峨鄉后,剩下的幾公里山路就要靠步行了。俗說話,遠路沒輕擔。麥瓊方挑著七八十斤重的衣物本來就有些吃力,再加上路不好走,她只能走上百十米,就停下歇一歇,再深吸一口氣,又挑擔前行。
一路上下了幾場陣雨,山路變得更加濕滑。麥瓊方走到那段只有一米多寬的懸崖路時,繃緊了神經,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正艱難前行時,她突然腳下一滑,整個身子的重心向拄著棍子的一側傾了過去,只聽“咔嚓”一聲,不堪重負的木棍折斷了,伴隨“呀”的一聲慘叫,麥瓊方連人帶物掉進了十多米深的山谷,她頓時失去了知覺……
不知過了多久,躺在谷底的麥瓊方才蘇醒過來。她睜開眼睛,天上的星星像是在凝視著她,山谷里間或傳來幾聲鳥叫,四周一片靜謐。麥瓊方這才知道,她已經昏迷十多個小時了。黑漆漆的夜里,一陣恐懼襲上心頭。
終于挨到第二天早上,幾個從上面經過的村民聽到了麥瓊方的呼救聲,這才發現了她。村民把麥瓊方抬到安全地帶,得知麥瓊方是為他們送衣服的,鄉親們感動得淚水漣漣……
一次,麥瓊方在給鄉親們發完衣物后,其他鄉親高高興興地離開了,只有一位老太太沒有動,滿臉都是失望的表情。麥瓊方問后才知道,阿婆沒有分到適合她穿的衣服,眼看就要過年了,她有些不甘心。
麥瓊方不想讓老人失望而歸,她脫下外衣,指著自己身上的藍毛衣,說:“阿婆,您覺得我身上的這件毛衣怎么樣?”老人眼睛一亮,隨后又擺擺手說:“好是好,可那是你身上穿的,我怎么能要呢!”麥瓊方麻利地把毛衣脫下來,遞給老人,爽快地說:“沒關系,我回家再織一件,您穿我這件,開開心心過個年!”老人接過毛衣,感動地說:“孩子,你真是個大好人呀!”
把善行繼續下去
在長達37年挑擔下鄉助困的過程中,麥瓊方也有過放棄的想法。2004年1月,麥瓊方遭遇了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她失去工作待崗在家;同年,家里的頂梁柱、一直支持她的丈夫突然病逝。那時,她的兒子剛上高中。內心的痛苦加上窘迫的家庭現狀,讓麥瓊方有了放棄下鄉助困的念頭。
丈夫去世后第二個月的一天,麥瓊方正在家里養病。這時,傳來敲門聲,她掙扎著下床去開門。只見門前站著幾位衣著樸素拎著袋子的鄉親,麥瓊方一眼認出,這幾位鄉親來自右江區汪甸鄉東谷屯,其中一位是和她較為熟悉的譚大哥。
麥瓊方趕緊把鄉親們讓進屋。譚大哥說:“鄉親們聽說你身體不好,家里又遇到些事情,特派我們過來看看。妹子,你是個好人,一定得堅強起來,鄉親們在家里每天都為你祈禱,好人一定會有好報的!”
說著,譚大哥從袋子里掏出一只捆綁著的鴨,對麥瓊方說:“這只鴨是村里坐輪椅的教師譚保華讓我捎過來的,譚老師想讓你補補身子。另外,村里92歲的梁奶奶也讓我帶來了幾個鵝蛋……”
鄉親們的關心和問候讓麥瓊方感動得流了淚。她決心重新振作精神,繼續走好人生路,并把自己的善舉進行下去。
麥瓊方不甘于待崗在家,她在市郊租了十多畝地搞種植,又找了兩份兼職。不忙的時候,她蹬著三輪車到市內各個小區募捐衣物。
麥瓊方在樓下的單車棚里放了兩只大木箱,專門盛放募集來的物資。多年來,麥瓊方和這些愛心市民達成了默契,居民家里有不穿的衣服,或吃不完的米面油,離她家近的,都會悄悄地送到她放置的兩個大箱子里。麥瓊方每個月就將這些衣物整理、消毒,分好尺寸,然后分批挑到山里去。
2012年春節前,麥瓊方惦記著巴馬的六個孤兒和一位孤寡老人,為了給他們籌夠足夠食用一年的大米,麥瓊方一個人在百色市區奔波,到處化緣,聽了不少冷言冷語,吃了許多“閉門羹”。兒子看媽媽整天辛苦奔波,籌來的東西卻不多,就對愁眉不展的母親說:“你要多少米,我幫你弄去!”
麥瓊方半信半疑地說:“你整天憋在家里不出門,去哪兒給我弄去?”兒子笑著說:“老媽,現在獻愛心也應該與時俱進……”
兒子把母親給巴馬的孤兒及孤寡老人籌集大米的想法發到了“百色愛心QQ群”,在網友的建議下,他帶著母親找到了百色團市委。在團市委的協助下,一場募捐活動在百色森林廣場進行,沒多久就募集到500公斤大米。
通過這次愛心行動,麥瓊方意識到了網絡力量的強大。更沒想到的是,網友對她30多年來挑著扁擔下鄉助困的善舉十分欽佩,給她起了個“扁擔姐”的名字。一時間,“扁擔姐”的名字在百色市民中流傳。
37年來,麥瓊方用壞的扁擔將近20根,運送助困物資粗略統計有30多噸。除此之外,她還資助了87個孩子讀書,替27名老人養老送終。麥瓊方不但入選“中國好人榜”,還獲得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一等獎等榮譽。
對這些榮譽,麥瓊方看得很淡。讓貧困的孩子都能有讀書的機會,讓貧困的人們能吃飽穿暖,讓助人的精神繼續傳承,是她最大的愿望。
(摘自《人生與伴侶》2016年第6期 原標題為《37載助困路:“扁擔姐”榮登“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