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
(解放軍總參第61研究所, 北京 100039)
?
人工智能在奔跑
李德毅
(解放軍總參第61研究所, 北京100039)

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2004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工程、人工智能、指揮自動化研究和開發。李德毅院士在國際上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用云控制倒立擺的論文在1999年第14屆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上獲得杰出論文獎,是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成立42年來我國學者首次獲得此獎項。
【觀點摘要】
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
機器人是集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機械、電子、通信、自動化、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語言學、認知科學、腦科學、乃至人文藝術等多個學科、多種技術于一身的人造精靈,它將成為人類社會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侶,將引發人人聯網、物物聯網的嶄新形態,也將改變人類的生產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
我們曾經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規模擴展,但這已經成為歷史。要用信息和信息技術精確調控物質和能量,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的轉變,人工智能是一種解決方案。
到2030年,爭取我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要達到300臺左右;農村城鎮化導致中國農民急劇減少,無人拖拉機、農用無人機、背包機器人和收割機器人將成為新一代“農民”,黃牛退休、鐵牛耕地、農民進城、專家種田;全國大中醫院的微創手術機器人近一半國產化;在全社會普及使用形形色色的服務機器人,家家有機器人,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平均每人擁有一臺形態各異的服務機器人。
我國將成為機器人的最大市場,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國家科技創新和中高端制造業的重要標志。機器人革命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只有原創性的技術才能使我們成為機器人的產品和機器人市場規則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導者。在人工智能奔跑的征程中,跨界滲透和跨界創新是我國包括智能制造在內、抓住歷史機遇的又一次崛起!
駕駛腦的應用
駕駛腦的差異,反映個人智力和運動協調能力的差異,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駕駛腦。真正能夠教機器人開車的應該是駕駛員,有經驗的駕駛員長期與車互動,熟練到已經把車同化為人體的一部分,成為與身體無縫對接的真實外延。因此,機器駕駛腦在駕駛員開車時應該能“悄悄地”自學習,將“腦和機器融合在一起”,實現這樣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類夢想!我們將調試總線擴展為自學習總線,開創自學習板塊,完成統計學習和進化學習,讓輪式機器人像人一樣開車,研發有個性的智能車! 一旦當前的認知與過去經歷的記憶進行了混合比對,駕駛腦便能對不確定未來做出合適的決策,完成大腦的創造性、運動的靈巧性以及對車無窮無盡的同化過程。
機器人自駕駛時,駕駛腦利用搜索匹配引擎,通過駕駛態勢圖,以圖搜圖,實時地在記憶棒中近似搜索,直接找到或者推理求出符合當前駕駛態勢的合適認知箭頭,學以致用,形成控制指令輸出。充分發揮大數據碎片化認知的機理,克服宏觀認知的形式化困難,細分約束區間,通過大量微觀認知的形式化,降低形式化難度,縮小在線推理范圍。
人常常在錯誤中學習,試探糾錯、吸取事故教訓是提高駕駛水平的最重要環節,因此,一次次的駕駛事故也可通過深度學習形成事故記憶棒。
【編者按】 智能產業是制造業的高端領域。近年來,智能產業發展迅猛,機器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穿戴、智慧農業等一系列的產業群爆炸式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持續改變生產和生活模式。2016年6月16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市高端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承辦,多家單位協辦和支持的“首屆中國(重慶)智能技術國際學術論壇暨《智能技術學報》(英文刊)創刊發布會”在重慶理工大學隆重舉行。此次論壇匯聚了國內外知名院士、學者,期間就產業發展方向、行業動態、技術趨勢等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展示了很多極具價值的論點。本刊對部分院士、知名學者的重要觀點進行摘編,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