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王云朋
增量不增收,讓5年百萬輛的“北汽速度”大打折扣。
8月16日,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股份”)第100萬輛汽車正式下線。
在下線慶典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表示,北汽股份自主品牌第100萬輛整車的下線,既標志著北汽6年的自主發展完成了第一階段規模性的“量”的積累,也標志著北汽6年的自主創新實現了內涵增長的“質”的飛躍。
從年產銷量看,北汽自主品牌(下稱“北汽自主”)在2011年達到2.4萬輛、2012年為7.8萬輛、2013年超20.2萬輛、2014年為31萬輛、2015年完成33.7萬輛,2016年預計將達45-50萬輛。
在徐和誼看來,北汽自主僅用5年時間突破100萬輛,創造了中國自主品牌迅猛發展的新速度。更有行業人士將此稱為“北汽速度”。

僅用5年時間突破100萬輛北汽創造了中國自主品牌迅猛發展的新速度。
對于起步較晚的北汽自主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不過,自主品牌車企實現百萬輛突破本身并非新聞,早在10年前,奇瑞汽車就已實現了百萬目標,而長安汽車更是在2015年實現年度產銷雙百萬的佳績。
此外,與其他品牌相比,百萬銷量成績單背后,是北汽自主連續巨額虧損的困局,這無疑讓“北汽速度”的成色大打折扣。
增量不增收
在僅用5年時間就取得100萬輛成績的背后,北汽自主遭遇的是“越賣越虧”的尷尬。
數據顯示,2015年北汽自主銷量增長8.9%,達到33.7萬輛,北汽自主收入也由2014年的124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79億元。
但增產不增收,其盈利狀況卻急轉直下,虧損再度擴大。今年4月21日發布的年報顯示:中國品牌板塊經營虧損從2014年的19億元擴大至2015年的33.4億元。
北汽股份在財報中解釋稱,虧損擴大的主要原因是2015年國內車市不景氣,為了鞏固和擴大市場占有率北汽自主向市場提供額外促銷。
根據北汽股份年報顯示,2015年,北汽自主品牌銷售成本為192.7億元,相比于2014年的125億元,增幅達到54%。費用的增加主要源于成本較高的紳寶X65的上市,以及銷售成本較高的紳寶D50銷售比例的提高。
從表面看,高額的銷售成本是北汽自主虧損不斷擴大的原因,但深究其背后,品牌競爭力的缺乏才是造成北汽自主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價格相對低廉一直都是中國品牌的一大優勢,與合資品牌的產品相比,中國品牌的產品價格一般會低20%左右。不過,對于利潤空間本來就較薄的中國自主品牌來講,僅僅依靠大幅度降價來提升銷量,無疑是飲鴆止渴。
以北汽紳寶為例,為了達到銷量目標,北汽自主的車型往往以低于同行業1萬—2萬元的價格進行促銷,致使經營利潤下降至-18.7%。這種“賠錢賺吆喝”的銷售模式,正是其增量不增收的主要原因。
此外,和其他一些自主品牌類似,北汽自主在產品質量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北汽自主幻速S3因變速箱異響、頓挫、質量差、剎車片生銹失靈、車身生銹等眾多質量問題備受詬病。
脫困不易
為了扭轉巨額虧損的局面,北汽自主也努力優化其產品結構。但從當前的汽車市場的形勢來看,想要突破,會是個巨大的挑戰。
2015年,我國SUV銷售量達到622萬輛,連續跨越500萬、600萬的整百萬輛銷量關口,同時,自主品牌銷量占據了SUV市場的半壁江山,達到313.3萬輛。
在北汽股份總裁李峰看來,SUV市場已經持續五年年平均增長率在50%以上,這個細分市場給了大家很多機會,特別是銷量的持續增長,為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和盈利性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此背景下,2016年,北汽自主品牌也持續向SUV市場發力。李峰表示:“2016年是北汽股份2020戰略‘π計劃的開局之年,北京品牌將借SUV元年(2015年)的開局之勝,繼續發力SUV市場,將這一細分市場作為我們主攻的方向。”
北汽自主在SUV市場推出了包括紳寶X55、紳寶X65等在內的諸多SUV車型,因此北汽自主也稱為“最熱衷于布局SUV的中國品牌”。
相比于在SUV的巨大投入,北汽自主收獲的卻是銷量平平的結果。
2016年上半年,作為自主品牌的哈佛H6累計銷量達到240253輛,同比增長39.7%,穩居自主品牌SUV銷量排行第一名。寶駿560和傳祺GS4分別以174529輛和150795輛的成績位居銷量排行第二和第三名。其中,傳祺GS4銷量更是同比暴增778%。
而同為自主品牌的北汽SUV,只有幻速S3和紳寶X25兩款車型進入自主品牌SUV銷量排行前20名。幻速S3和紳寶X25上半年累計銷量分別為52472輛和46718輛,這兩款SUV銷量的總和不到10萬輛,不及哈佛H6銷量的一半。幻速S3的銷量還同比下滑了27.9%。
相比于幻速S3和紳寶X25,北汽自主其他SUV車型上半年的表現更是“不爭氣”。幻速S2累計銷量只有2234輛;BJ80累計銷量為191輛;X65累計銷量8126輛。
后SUV時代新困境
另外一個不太積極的信號是,隨著SUV市場的持續火爆,不僅廣汽、長城、長安等中國品牌深挖SUV市場,福特、本田、大眾、Jeep等外國品牌紛紛在華國產化,欲分得一杯羹。
數據顯示,2015年,不算合資車企,僅自主品牌SUV在中國市場上市的新車就達到47款。但算到每一個車型身上,SUV市場的銷售量已然被稀釋攤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品牌在與合資品牌競爭時,高性價比仍然是主要賣點,今年以來,SUV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各大車企都在以加量不加價的戰略進一步促進用戶的購買力。
比如,東風本田兩款SUV車型CR-V和XR-V在去年下半年價格下探,使得銷量一度持續走高,1月-7月CR-V累計銷售10.4萬輛,同比增長40.8%,XR-V累計銷售9.5萬輛,同比增長57.7%。
而隨著合資品牌價格的不斷下探,中國品牌SUV車型的開始出現后勁不足的情況。據中汽協發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乘用車產銷累計銷售2115萬輛,其中,SUV銷售622萬輛,同比增長52%。在銷量前十的SUV中,中國品牌有7款車型上榜。
但是,繼2016年4月中國品牌SUV車型在銷量前10中僅獲得4個席位之后,2016年5月只剩3席,中國品牌SUV繼續呈現頹勢,這與以往中國品牌SUV瓜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隨著SUV市場新品的不斷涌入,2016年的SUV市場,尤其是偏低端的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北汽自主這些新生的車型要想贏得消費者的認可,車輛在顏值、性能、配置和價格等方面都要有競爭優勢。
否則,當合資SUV越來越便宜,品質和品牌尚無足夠影響力的北汽國產SUV還能有多少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