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書
在中科大蘇州研究院見到尹雪斌博士時,尹博士送我一本新書——《功能農業》。這是他和中科院院士趙其國教授的合著,也是功能農業的第一本專著。他熱情地在扉頁題字:“希望多為功能農業鼓與呼,盡早讓更多的人知道功能農業,并由此獲得健康,為養生鋪出一條新路,達到解決‘第二種饑餓之目的!”
那么,功能農業是怎么回事兒?什么是功能農業?“第二種饑餓”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據尹博士介紹,人的健康除了需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這些大家都知道的營養以外,還需要19種礦物元素,除了鈣元素之外,其他18種元素都屬于微量元素,比如鐵、鋅、硒等等。體內微量元素缺乏,就會出現“第二種饑餓”,即“隱性饑餓”,影響身心健康。如果體內微量元素嚴重缺乏或長期攝入不足,就會患病,如有的兒童由于飲食中缺鋅且長期得不到補充糾正,會影響智商發育,可能成為智力不健全的弱智者。
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的疾病中最典型的是克山病。克山病是因1935年發現于黑龍江省克山縣而得名,其實,其他省市很多地區,尤其是淺山丘陵區域也有這種病。患者會突發一系列心臟病癥狀,急性重癥患者搶救不及時,可能突然死亡。醫務工作者和諸多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探索,終于搞清了這種病是飲食中嚴重缺硒引起的,最終用硒治愈了克山病。
尹博士介紹,功能農業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其他生物工程技術,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簡單地說,就是生產出的農產品能夠滿足人體健康必需的微量營養的需求。比如,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所需要的鈣、硒、鐵等,達到促進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抵御癌癥、延緩衰老的目標。
功能農業是一種從作物種植角度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的農業,它可以消除“第二種饑餓”,即“隱性饑餓”。未來功能農業有望具有特定功效,比如在特定疾病預防、輔助治療方面,也就是說,未來食用功能農業產生的食物就能夠預防控制和治療某些疾病。
如今,國家提出發展“生態高值農業”,這是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功能農業就是一種生態高值農業。
在國內領先開展功能農業研發的是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功能農業實驗室,也就是尹雪斌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他的團隊不僅有實驗室、基地,還有一大批科研人員,僅博士就有10位,他們提出了“博士種地”的口號,把功能農業這個偉大的事業干得風生水起。
尹雪斌教授是中國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后。現為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硒生物技術工程中心主任,中國功能農業產業聯盟主任,國際硒研究學會秘書長,曾任第一、二、三、四屆“國際硒與環境和人體健康大會”組委會主席,是我國第三代農業——“功能農業”的領軍人物。
尹雪斌博士與功能農業結緣,與他年輕時候的一段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
那是1999年12月,中國科學家赴南極開展第16次考察,中國科技大學的在校生尹雪斌有幸成為正式隊員。他偶然發現,南大洋的磷蝦儲量豐富,但由于這里的磷蝦體內的氟元素、重金屬汞和鎘等含量過高,難以被資源化利用。可是,南極企鵝長期以磷蝦為食并沒有出現中毒跡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經過深入分析研究,發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鵝食物鏈中硒元素攝入較高,硒具有拮抗重金屬的功效,維護了企鵝的健康。這個發現令尹雪斌感到有點驚訝!自此,他與硒元素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了解,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群處于“第二種饑餓”,即“隱性饑餓”之中。在我國,人群中硒、鋅、鐵、鈣、碘的缺乏十分普遍。目前,補碘工作已經成為國家工程,國家有關部門在食鹽中強化了碘,居民普遍食用的是碘鹽,補碘或許已經不算什么大問題;而補鈣問題也已經引起了大多數國人的注意,很多人有意識地啃骨頭、喝牛奶、吃鈣片來補充鈣質;然而,目前居民飲食中最缺乏的微量元素是硒,國人缺硒十分普遍,而且缺硒這個信息的傳播速度卻嚴重滯后,很多人不清楚、不了解體內缺乏硒元素問題,不清楚、不了解缺硒的危害性。這可以說是健康領域一個很大的漏洞。
中國營養學會發現,中國居民營養特征是宏量營養過剩,微量營養缺乏。我國“三高人群”大部分是脂肪、糖類和蛋白質三種宏量營養過程造成的,而像碘、硒、鈣、鐵、鋅等元素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現象。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硒的缺乏現象尤為普遍。
世界衛生組織對我國硒含量全面測量結果揭示:從東北三省起斜穿至云貴高原,在占我國國土面積72%的地區存在一條低硒地帶,其中30%屬于嚴重缺硒地區,種植的谷物95%都達不到國際硒含量最低的標準。據了解,國人每天硒的攝入量為40微克,而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適宜攝入量為60~250微克。世界衛生組織告誡:中國公民缺硒已逼近健康警戒線!據專家介紹,缺硒不僅會罹患“克山病”,還會直接導致80多種疾病,間接導致400多種疾病。
目前,微量元素硒很受科研人員的重視,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在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中,硒是對人體健康最明顯的兩種元素之一,另一種是鋅;一個是與其他礦物質相比,硒元素存在著普遍缺乏的現象。
硒的作用到底有哪些呢?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科學家不斷去探索和驗證的問題。經過國際上幾十年的研究,科學家確認,硒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對流感、哮喘等疾病的預防作用明顯;美國等國的科學家確認,硒的長期防癌效果明顯;除此之外,硒還對肝臟、心腦血管、眼睛、前列腺等均有保護作用。硒對人體健康的作用還不止于此,還有許多,科學家也在進一步探索之中。正因為如此,中國科技大學功能農業團隊才把硒列為第一個強化到農產品中的功能性物質。
目前,已出現了多家科研單位聯合攻關的趨勢,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共同成立了功能農業聯合實驗室,在尹雪斌博士的帶領下,重點開展關鍵基礎研究和安全性、有效性評估以及標準的制定。目前,已經積累了30多個大宗品種的定量強化技術規范。還根據不同土壤、品種、氣候差異,制訂了20多項產品技術標準和5個地方標準。尹博士指出,“功能農業”這個概念是我國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的,目前我國的“功能農業”的研究推廣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目前,中國科技大學功能農業團隊與中糧集團、中鹽集團、供銷合作總社、北大荒產業集團等十幾家大公司結成了“中國功能農業產業聯盟”,他們在充分吸收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基礎上,研制出定量可控標準化補充微量元素的肥料和一整套生產程序,這種定量強化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目前,我國已經發展了20萬畝的功能農業種植面積(這只占我國耕地面積的萬分之一左右),可以生產硒含量穩定、適宜于正常人群和不同程度缺硒人群的補硒農產品。尹雪斌博士說,功能農業是一種“三增”——農民增收、企業增效、人民增壽的朝陽產業、健康產業,它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中科院院士趙其國教授預計,到2020年,功能農業種植面積將占我國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一左右,產值可達到1000億元,對提高我國居民的健康水平有極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