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秋三月(尤其是深秋),秋風蕭瑟,秋雨凄涼,秋木衰敗,秋草枯萎,秋花凋零,大自然呈現一種容易讓人(尤其是多愁善感的老年人)觸景生情、憂愁纏心的凄苦悲涼之感。“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凄涼。”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中這兩句動人的詩,更是寫盡了秋日的凄涼與憂愁。有趣的是,這個“愁”字竟是由“秋”和“心”相疊而成的。那么,秋風秋雨為何愁煞人呢?
現代醫學科學研究證實,秋天因季節變換造成的特定環境讓人產生憂愁(又稱“秋愁”)的情懷,主要是由于人們此時的審美、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因素在情緒上的不良反應:
在人的大腦底部,有一個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出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產生憂郁不歡之情緒。夏日里,由于陽光充足,這種“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秋后,因為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這種激素分泌就會相對增加;如果逢上秋雨連綿的不好天氣,日照幾乎沒有,“褪黑激素”就會大量增多。“褪黑激素”的增多,還會使人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而這兩種激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喚起細胞工作,它們減少,人體細胞就會出現“怠工而懶散”的現象,加上老年人往往因生物節律紊亂而睡眠不足,于是更易導致情緒低沉消極、精神萎靡不振,這就是古人說的“天昏昏兮人郁郁”。
氣候變化規律表明,每年中秋前后特別是深秋時節,寒暖氣流交替頻繁,氣溫驟升驟降、變幻莫測,常常在每一次秋風秋雨過程中,都要伴隨著一次冷空氣的下降,民間俗語說的“一場秋雨一場寒”就是這個道理。而低溫條件下,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于受抑制狀態,容易產生內分泌功能紊亂,加上老年人神經系統功能的衰退、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不暢,對外界冷空氣的不良干擾較常人要嚴重得多,常使身心難以協調,出現精神不穩,從而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慌、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癥狀,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低溫抑郁癥”。
祖國醫學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影響人體,使機體發生相應的反應。我國古典醫書《黃帝內經》早有這樣的記載:“人與天地相應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在秋雨蕭蕭、陰霾悶濕,或秋寒逼人、草木凋零、蛇蟲蟄伏的時節,老年人由于觸景生情,不免會發生哀嘆人生遲暮的悲傷心理。中醫還認為:秋天內應于肺,悲憂最易傷肺;肺氣脾氣一虛,機體對外界的抵抗力就下降,使秋天多變的氣象諸要素(氣溫、氣壓和濕度等)更易作用于人體,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就似乎衰老得更快,甚至舊病未愈、新病又起。據有關資料顯示: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因病死亡和發生自殺、誘發精神疾病最多的時間。
根據中醫理論,人體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欲與五行學說和四季變化存在著相應的聯系。以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的“金”為例:五臟(心、肝、脾、肺、腎)中的“肺”屬金,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中的“悲”屬金,四季(春、夏、秋、冬)中的“秋”也屬金,且其氣燥。而燥為陽邪,易耗津液;津液損耗則肺氣虛;肺氣虛則疲倦氣短、頭昏乏力、食欲不振。老年人由于各種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更易受到秋燥的影響,引起心境不寧,傷感情緒隨之而生。由此可見,“秋愁”是老年人對外界干擾做出的一種不良精神反應。
有關專家指出,“秋愁”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一種“心病”,心病還需心藥治,預防和消除的最有效方法是從心理上進行自我調節入手。首先要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保持穩定開朗的情緒,切莫“秋雨晴時淚不晴”地自尋煩惱,應該把秋天當作“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美好季節。古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只要擁有如此豁達開明的心境,“秋愁”自然也就難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