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梅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探究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7-0298-01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便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在新的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便有一條是——“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并初步品嘗到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成果。
因此,將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和引導學生有所創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與探究性學習方式有關的理論主要涉及兩個概念,即“過程”與“結果”、“情境”與“形式”。從探究性事實的角度來說,“過程”是指學生為探索和發展知識所經歷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支持下進行的。“結果”則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可以表現為多種不同的形式,如語言描述、行為表現、情感體驗等。“情境”主要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面對的多種具體問題,“形式”則是指學生對獲得學習結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覺得,探究性學習可以理解為學生在特定學習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過程。
要使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充當的角色應當轉變
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看成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與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應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學生自覺、自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我在平時的備課中,不僅備教法,還要備學生的學法,注意設計學生共同參與的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教學手段。例如,我在講《最后一課》時,便設計了“迷宮探寶”的游戲,讓學生闖一道道由課文內容設計的難關,最終總結出課文的主旨,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參與,氣氛活躍,教師設計的題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當他們總結出來時,那種成功的喜悅是難以言傳的。
第二,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數事實證明,“問”是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口。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做以點撥和補充,這與老師將現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給學生,效果會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首先,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20多個問題,然后,從字詞、情節、背景、人物、主題、寫法上分類組織討論,對那些角度獨特、見解新穎的問題與發言及時表揚與肯定,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有時候,課堂上會“一片大亂”,可是這也正是學生創造能力集中迸發的時候。當達成一致意見后,問題在討論中得到了解決。
第三,激發學生提出新見解的能力
目前中學生的求知欲強,對社會、人生、自然都有積極的探究興趣,對什么事都喜歡問為什么,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他們的思維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老化的、不活躍的信息比較少,頭腦里沒有條條框框,因而敢于說出不同的見解,容易創新。也許他們的見解,我如同對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師倍加愛護,積極引導,久而久之,對學生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價值的。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總是把解決問題的鑰匙先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角度上去思考,有時學生所想到的的,連教師和編者也未必想到,對于這些新穎的見解,我如同對待初春的新芽一樣重視,倍加珍惜,因為這些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得到的,標志著他們在思維和語言上上升到一個成熟的新階段。
第四,創造環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學手法陳舊,就會使學生失去探究的興趣,學生慢慢地就會變成被教師“大的一代”。因此,教師在教法設計上,也應有所創新。
在教《曹劌論戰》一文時,我讓學生對人物進行評論,剛一開始,同學們的態度比較一致,贊揚曹劌,批判魯莊公和鄉人。這時我就給學生講述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結果也不同的故事,再啟發同學們重新思考,結果,同學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了新的評論:有的人從鄉人角度立意,抨擊鄉人缺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心;也有人說,不應對鄉人過分指責,他的態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許是魯莊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有人批評魯莊公不善戰,急噪冒進;還有人對魯莊公進行了贊頌,認為他任人唯賢,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今天仍要發揚這種精神。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忌諱的便是教師對學生那些看似“鉆牛角尖兒”的問題,不理不睬,或者干脆“一棍子打死”,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壓制了學生探索的激情和興趣。所以,語文教師千萬別用現成的答案去套學生的回答。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什么價值,老師還是應該對學生的探索精神給予高度的評價。
總之,探究性通過幾年的語文教學,使我深刻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許多弊端,如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講授輕探究,顯而易見,這種教學模式的結果,造成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普遍是學生叫苦,教師叫累,事倍而功半。我認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其根本出路在于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創造出一種新的更為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語文課堂應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進一步適應時代的發展,學生的素質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