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老年教育委員會 陳茂儒
?
源頭活水何處來
——金安區創新發展老年遠程教育之路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老年教育委員會陳茂儒

金安區老年教育始于1993年,2007年起依托黨員先鋒在線開展老年遠程教育,是安徽省最早開展老年遠程教育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我們在各級黨委政府、老年教育委員會的關心重視和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堅持探索學習,實踐創新,推進老年遠程教育,先后創建基層收視點257個,占老年學校總數的88.9%,參加遠程學習的老年學員達1.8萬余人。我們的主要做法體會是:
為保證老年遠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始終堅持依靠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努力練好“內功”,認真實施五個保障。
一是組織保障。各鄉鎮街道老年遠程教育領導組由同級黨委在職分管書記擔任組長、鄉鎮街道老年教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退休)抓具體工作。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既是老年遠程教育領導組組長,又是該村、社區老年學校校長。為切實做好全國老年遠程教育實驗區工作,成立了“金安區全國老年遠程教育實驗區領導組”,區委副書記、區老年教育委員會主任為組長,區政府副區長、區老教委常務副主任、區老年大學校長、老干部局局長任副組長,組織部、宣傳部、財政、民政等12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實行區鄉(鎮)老年遠程教育聯席會議制度,一方牽頭,各方參與,齊心協力,目標一致地開展工作。
二是人才保障。建立遠程教學管理隊伍、網絡技術保障隊伍和教學輔導員隊伍,做好老年遠程教育工作的人才支撐。基層收視點管理員在已有黨員先鋒在線管理員基礎上,從大學生村官、中小學退休教師、退休干部職工和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中選聘充實,區和鄉鎮老教委對基層近300名管理員進行了登記造冊。基層收視點教學輔導員從市區有關部門、大學(黨校)、科研單位和鄉鎮街衛生、司法、農技、教育等站所工作人員中聘請。鄉鎮街老年遠程教育領導組根據各老年學校課程安排,統一調配,資源共享,使每個收視點有一名管理員,輔導教師3~5人。
三是制度保障。基層收視點根據實際,建立老年遠程教育“組織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設備使用管理制度”“信息反饋”“教學活動記錄”和“檔案管理”等各項制度,根據老年人實際,實行張弛有度的科學管理,各項工作規范有序地開展,受到老年學員的普遍歡迎。
四是經費保障。區老年教育經費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其他社會基金、各界捐資為輔的模式。區財政每年撥款10萬元用于老年大學遠程教育專項經費。2015年5月,區委常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老年遠程教育的經費保障,決定將其納入財政預算,按制度執行。對于專職從事老年遠程教育工作的老同志,給予每月300元的補貼。
五是機制保障。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堅持每兩年一次考核評比,對成績優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給予表彰。建立定期培訓機制,對遠程教學管理員、輔導員、通訊員和老教委主任進行區、鄉兩級培訓服務。建立工作交流機制,有計劃地開展鄉鎮街道之間、收視點之間的交流合作,多種形式交流推廣先進經驗。建立調研督查機制,深入基層,看、訪、聽、查,調研梳理問題,及時解決困難。
一是“依山傍水”建設收視點。依托黨員教育資源,利用政府民生工程和中小學校布局調整的有利時機,擴大基層收視點增量,提高遠程教育教學質量。與組織部實現資源共享,把老年遠程教育建在黨員活動室上;與民政局聯手,升級改造敬老院25個遠程收視點;與老齡組織聯合,在35個社區建設老年遠程課堂,養老服務中心設置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棋牌室和活動廣場。施橋鎮躍進村將廢棄的村部辦公樓和閑置的村小學進行改造,為該村老年人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他們在這里上網學習了油桃種植技術,70多歲的楊照艷聯合本村20戶農民,開墾荒山旱地2000多畝種植油桃,實現了年年豐產豐收。他們通過網絡銷售,年收入達10萬余元。
二是巧借資源,建設校園網站。在區委、區政府關心及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我們聯合皖西學院計算機系,建起“金安老年大學網”。該網站中的“遠程教育”欄,精選專家視頻課件供網友學習;還友情鏈接了《共產黨員網》《上海遠程老年大學》等網站,借用其優質教學資源,指導基層收視點開展遠程學習。借鑒阜陽太和、馬鞍山和縣等地經驗,運用會議、培訓、媒體等各種形式宣傳“金安老年大學”網站,倡導全區老年人開展個性化自助學習,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提高老年遠程教育覆蓋面。
2013年下半年,中國老年大學協會遠程教育工作委員會在全國建立首批“全國老年遠程教育實驗區”,金安區率先加入這個行列。區委、區政府兩辦和區老教委制定了《金安區基層老年學校遠程教育規范化建設標準(試行)》和《金安區全國老年遠程教育實驗區實施方案》,在城市街道和鄉鎮村選擇了21個基層老年學校作為“實驗區教學點”,這些教學點既有條件較好的城市社區,又有相對落后的農村山區、江淮分水嶺地區。我們對“實驗區教學點”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在所屬鄉鎮老教委的領導部署下,依照各自實際和不同特點,分類指導、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如,椿樹鎮老教委將全鎮19個老年學校按照一類創規范,二類上水平,三類求發展的目標,取得了較好效果。
“演唱地方戲”就是根據本地特點,實行適宜的教學和管理模式。一是采用“視頻講座+面授輔導、遠程課堂+活動與實踐、理論學習+實際操作”的教學方式,課程有直觀形象、課間有老師點評、課后有疑難解答,易學好懂,生動活潑。翁墩鄉夏崗村老年學校用專家網絡視頻講座和請鄉農技員講解相結合的方法,使90%的老年學員迅速掌握了“現代化水稻育秧技術”。二是綜合運用多種媒體,建立多維服務平臺。為了滿足和方便老年人的學習需求,我們運用“金安老年大學”網絡平臺、黨員先鋒在線等不同載體開展老年遠程教育。與陜西省老年大學、福建泉州老年大學等聯系,將他們的教材《廣場舞教學》《花鳥畫技法大全》等復制了800多張光盤發給“實驗區教學點”。毛坦廠鎮青山堰村地處山區,老年人上村校學習十分不便,村支部書記、村老年學校校長按照自然村建立收視點,用電視、VCD組織遠程教學。農閑時,老人們集中到村民組長家中收看;農忙時,通過田間地頭的廣播收聽戲劇、老年保健和農技知識。各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采用集中與分散、個體學習與統一活動相結合等多種措施、多維服務平臺,把教學開展得有聲有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年遠程教育的源頭活水來自于地方黨委、支部重視“擴渠”,老年教育工作者埋頭“開渠”,廣大老年學員爭相“引流”。眾手澆灌了老年遠程教育的瑰麗之花,從而真正使老年人增加了獲得感與幸福感,為黨的事業增添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