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誠山
內容摘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符合東北亞各國拓展經濟發展的需求。將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同俄羅斯跨歐亞發展帶、蒙古國草原之路對接,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未來不僅會在東北亞形成新的發展區域,三國經濟實現一體化,還會極大促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加速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雖然占據著區位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政治穩定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挑戰,因此需要實施開放型的經濟策略,促進三國間的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 中蒙俄經濟走廊 開放型經濟 內蒙古
“一帶一路”開放戰略與中蒙俄經濟走廊
(一)“一帶一路”開放戰略概述
“一帶一路”分別是習近平主席首倡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輻射范圍包括中亞、南亞、東盟、歐洲和北非等沿線65個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在中國涵蓋范圍包括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加強“一帶一路”建設,能夠促進沿線區域的合作發展,進一步鞏固、擴大我國與中亞、東南亞以及更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互利合作,有利于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形成。從區域經濟發展角度看,“一帶一路”將政策重心放在中西部地區、內陸和邊疆地區,有利于增強上述地區發展的動力和對人才的吸引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豐華,2015)。從產能合作的角度看,“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之間工業化水平差距較大,涵蓋了工業化進程的各個階段,中國對64個沿線國家出口范圍的局限性、進口商品的特定性,均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巨大潛力。讓中國趨于過剩而其他國家卻急缺的質優價廉產品走出去,實現合作雙方供需互補、各施所長的良好狀態。
(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提出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杜尚別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舉行第一次中俄蒙元首會晤。他指出,中俄蒙三國是好鄰居、好伙伴,需要增進三方互信,促進互利共贏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進程,中俄蒙三國發展戰略高度契合。中方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獲得俄方和蒙方積極響應,可以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同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進行對接,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
中蒙俄三國橫貫歐亞大陸,地緣相接,經濟互補,貿易、投資聯系緊密,經濟融合度穩步提高。同時,中國先后與俄羅斯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合作伙伴關系,與蒙古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三國首腦頻繁互訪,增進了三方的政治互信,可以說目前是中蒙俄三國雙邊關系的歷史最好時期。中蒙俄三國面臨著共同的經濟發展任務,發展戰略高度契合,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不僅能夠實現三國經濟一體化,還會成為促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因素。
內蒙古地區優勢及對俄蒙開展經濟合作的情況
(一)內蒙古在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中的優勢
1.區位優勢。內蒙古地域遼闊,橫跨東北、華北、西北,毗鄰八省區,是中國東南沿海、京津冀等經濟腹地西出的重要通道和樞紐,以滿洲里、二連浩特為節點的歐亞大陸橋是連接歐亞大陸最便捷的運輸通道。同時,與俄羅斯、蒙古國交界,邊境線長達4221公里,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總長的19.4%。開通有滿洲里、二連浩特、甘其毛都等19個國家級對外開放口岸,匯集著中蒙俄等國家或地區的物流、人流、資金流,成為跨部門、跨地區、跨國界,承東啟西、北開南聯的新節點,構筑著中蒙俄經濟合作的大走廊。其中,6個口岸對俄羅斯開放,10個口岸對蒙古國開放,此外還有3個國際航空口岸。口岸通關能力在全國邊境陸路口岸中處于領先水平,中俄之間陸路運輸通過口岸的有65%,中蒙之間貨物運輸通過口岸的有95%。
2.資源優勢。內蒙古是中國自然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一是煤炭資源儲量豐富,據2008年內蒙古統計年鑒統計,截至2007年底,內蒙古煤炭資源查明儲量2981.53億噸,占中國煤炭查明資源總儲量的24.94%,主要集中在準格爾、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和東勝等地。二是稀土資源非常豐富,稀土是內蒙古乃至中國最豐富的戰略資源,它是很多高精尖產業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內蒙古稀土資源主要集中在包頭的白云鄂博,這里擁有世界上第一大稀土礦,稀土資源儲量占全國的97%。三是畜牧產品豐富,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有歷史悠久的游牧文化,畜牧業非常的發達(吳順,2015)。
3.經濟互補優勢。中蒙俄三國地域相連,相互之間早已在互市貿易、邊境地區合作方面展開了不同程度的交流與合作。三國經濟互補,各有優長,俄蒙的能源資源和中國的技術、資金能夠滿足彼此的利益需求(葛新蓉,2007)。近年來,內蒙古對俄、蒙貿易不斷擴大,俄羅斯、蒙古國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第二大對外貿易伙伴。內蒙古與俄蒙在資源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方面具有較強互補性。從貿易結構看,內蒙古從俄羅斯、蒙古國進口國家亟需的煤炭、鐵礦石、木材、銅礦砂等資源性商品,出口俄羅斯和蒙古國市場短缺的建材、機電、輕工、日用品、果蔬等商品,基本反映出各自經濟結構特征及各自的要素稟賦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互為補充。
4.政治、歷史、文化優勢。在國家關系上,中蒙俄三國間不存在懸而未決的政治和歷史遺留問題。中蒙俄三國都曾經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型國家,有著相同的發展經歷,同處于發展階段(于洪洋等,2015)。經過20多年的探索與發展,中俄關系已有了廣泛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基礎,建立了多層級的密切交流機制,兩國已進入戰略性大項目合作的新階段,中俄戰略利益融合度顯著上升。2014年8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蒙古國,將中蒙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蒙兩國在軍事、文化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達成共識(張秀杰,2015)。內蒙古與蒙古國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有歷史和現實多元聯系,有與蒙古國保持良好溝通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蒙古族至今還用自己的語言與蒙古國的兄弟們友好相處,經濟來往不斷。這種語言上的優勢,給內蒙古帶來了不少經濟效益。與蒙古國共同生活在一個“草原經濟帶”,有著共同的愛好、習慣和文化背景,這對于內蒙古來說是與蒙古國搞好經濟來往、經濟合作發展的好機會。內蒙古一直在我國與俄羅斯、蒙古兩國的經貿往來、地區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促進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與蒙古國的“草原之路”對接打下堅實基礎。
(二)內蒙古與俄蒙經濟合作基本情況
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對蒙古國和俄羅斯貿易快速增長。其中對俄羅斯貿易額達30.54億美元,占自治區對外貿易額的21%,同比增長16.2%,較2013年止跌回升了20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49億美元,同比增長136%,高于整體出口增幅79.8個百分點;進口24.04億美元,同比增長2.2%。對蒙古國貿易額達40.97億美元,同比增長29.8%,占自治區進出口貿易的28.2%,比重較2013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同比增長29.8%,占全國對蒙貿易額的56%。其中對蒙進口31.7億美元,比2013年凈增加11.59億美元,同比增長57.6%,對自治區進口貢獻率達444.1%。
2014年自治區對俄羅斯投資項目19個,數量增長9個,中方協議投資額(含增資)8092萬美元,同比增長88.2%。對蒙古國投資項目19個,數量增長13個,中方協議投資額(含增資)35278萬美元,同比增長了4倍多。截止到2014年,內蒙古在俄蒙投資設立企業206家,其中,投資蒙古國項目135個,中方協議投資額約16.36億美元;投資俄羅斯項目71個,中方協議投資額約7.86億美元。俄蒙在內蒙古投資設立企業61家,投資總額11579萬美元。
對俄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為3038.7萬噸,同比增長0.2%。進境貨運量為1457.2萬噸,同比下降20%,出境貨運量為305.1萬噸,同比下降5.5%。對蒙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為4047萬噸,同比增長22.9%。進境貨運量為3335.8萬噸,同比增長19.2%,出境貨運量為711.2萬噸,同比增長43.6%。
對俄進出境客運量為172.4萬人次,同比下降9.7%。進境客運量為86.1萬人次,同比下降10.4%,出境客運量為86.3萬人次,同比下降9.1%。對蒙進出境客運量為295.2萬人次,同比增長2.1%。進境客運量為147.7萬人次,同比增長2.2%,出境客運量為147.5萬人次,同比增長2.1%。
內蒙古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面臨的挑戰
(一)政治穩定性存在變數,大國博弈制約建設推進
一是俄蒙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性。20世紀 90 年代后,蒙古的政治體制由一黨制過渡到多黨制,政黨輪替將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政策變化和更替。此外,俄羅斯國內政治決策的變化,也可能影響三國合作的推進。二是域內外國家介入可能影響合作推進。蒙古由于地處中俄之間的特殊地理位置,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的必經之處和重要節點。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發生了激烈碰撞,加劇了地緣政治尤其是美俄兩國間的博弈,也牽動了中美俄三角關系的深刻調整。隨著中美、美俄之間戰略博弈的繼續加深,美國對蒙古的影響會持續加強。如何在加強政治經濟合作的同時減少大國間博弈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成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面臨的一大挑戰(蔡振偉等,2015)。
(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口岸建設亟需升格
內蒙古自治區內對俄、對蒙口岸經過長年的建設和努力,已形成一定的客貨運規模,隨著下一步雙邊貿易、人文交流合作的深入,更多口岸需要實現全年開放以及客貨雙通,并且跨境鐵路建設成為雙方迫切需求。目前國家對沿邊口岸建設投入不足,地方對口岸建設進行了超常規的投入,作為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的滿洲里市“十一五”以來累計投入口岸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到50億元,小城市、小財政支撐大口岸、大戰略的壓力很大,“小馬拉大車”的問題非常突出。同時與俄蒙互聯互通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鐵路外輸通道單一,以滿洲里為例,僅有一條連接內地鐵路通道,即濱洲鐵路(哈爾濱至滿洲里),在建的第二條鐵路通道滿伊鐵路建設進展緩慢,且與蒙古國沒有鐵路連接,外輸鐵路通道單一已嚴重制約滿洲里口岸經濟發展。立體化口岸配套不足,近幾年,通過實施滿洲里國際公路口岸旅檢通關大樓和貨檢場區擴能工程,口岸通關環境進一步優化,但仍然不能滿足口岸的實際需要,目前,俄方一側貨運場區擴能工程已建成,我方連接俄方一側的貨運場區邊境道路及邊境線停車場亟待建設。公路等級較低,綏滿高速海滿段沒有貫通,連接周邊的公路僅為三級公路。高鐵通道建設還未納入議事日程。
(三)要素制約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支撐不足
內蒙古自治區的二連浩特市本身資源匱乏,水、原材料和勞動力等生產成本較高,比較優勢并不明顯。而滿洲里試驗區的第二產業占29%,第三產業占69%,似乎已經實現了城市化和工業化,事實上,工業經濟發展不充分與貿易旅游產業發展不穩定并存,產業基礎還很薄弱。煤、電和木材加工是滿洲里工業占主導地位的行業,但工業結構單一,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弱,且市場需求和價格的波動以及鐵路運輸等條件的變化都能給試驗區工業經濟造成較大影響。對外貿易、進出口加工、煤電聯營、商貿旅游等產業體系雖已初步形成,但經濟總量很小,缺乏外部資金、技術、人才、先進管理經驗、信息等要素支撐,且滿洲里遠離國內中心市場,投資吸引力不強,缺乏龍頭企業支撐,缺少立市大項目強勢帶動和支撐,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配套和鏈條延伸。鄂爾多斯市工業用水指標緊缺,環境容量指標有限,新增用地審批難度加大,不利于“十三五”安排項目。各類建設、生產資金緊張,自主核心技術和產業發展中高端人才短缺,對穩定經濟增長、推動產業轉型構成明顯制約。首先是結構矛盾制約,主導產業單一,能源產業占比較大,受能源市場總需求影響,以煤炭為主的一次性能源需求呈持續下降趨勢,此外國家大規模進口油、氣,對煤炭、煤制油、煤制氣等能源生產、輸出和替代產業發展形成巨大挑戰。國內化工、電解鋁、建材等產業產能相對過剩,對相關行業發展形成擠壓。其次是資源環境制約,全市可配置工業用水量6.133億立方米,已配置水量6.08億立方米,剩余可配置工業用水0.053億立方米,尚不能滿足已經取得國家“路條”或備案項目所需的3億立方米的工業用水需求,更無法解決新上項目配水需求。建設用地方面,“十三五”期間,鄂爾多斯全市建設用地有余量,但年可利用指標嚴重不足。
(四)勞務人員簽證困難,邊境地區通行限制
內蒙古自治區對俄合作項目多數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除在俄雇傭部分人員外,需從國內引進大量勞務人員。2007年以來,俄方對引進中方的勞務指標逐年減少,且勞務指標從申請到批準需要近一年的時間,收費較高且難以保證。在外勞務人員安全難以保障,經常受到移民局、警察等部門無理檢查,在邊境地區的項目還受到《邊境通行證》的限制(中方已取消邊境通行證)。未來需要與俄方協商規范中俄雙方外派勞務人員的監管,放寬對中方勞務人員的限制,縮減報批時間,增加勞務輸出人數。內蒙古自治區作為國家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有19個對俄蒙開放的口岸,長期以來邊境地區經貿往來和友好交流活動比較頻繁,但由于受護照、簽證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邊境地區經貿、旅游、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交流與民間交往。可以考慮在與俄蒙邊境地區實行邊民通行證制度,從而方便邊境地區居民往來,促進三國更加頻繁的交流與合作。
內蒙古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策略
(一)加快通道建設,完善口岸功能
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交通的互聯互通。道路聯通是經濟走廊建設的根本,然后逐步實現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的聯通,同時加快生態工程建設,促進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進出口資源綜合加工示范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建成,盡快發揮其功能作用。此外,要暢通跨境物流通道,建設跨境天然氣管道和恢復原油進口。蒙古地處內陸,經濟發展滯后,與交通基礎設施不發達、缺少出海口有很大關系。發展口岸建設,可由點到面,由橫到縱,最后形成經濟帶。加快邊境口岸“單一窗口”建設,改善通關條件,并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健全鐵路、公路和航空口岸的管理體系,健全口岸法律規定和政策,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避免惡性競爭
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因此,對外內蒙古應該積極發揮比較優勢,除了加強與蒙俄的貿易合作外,還應利用乳業和絨紡業完善的服務體系以及成本優勢,打造中蒙俄一體化大市場,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建設外向型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抓住當前俄羅斯停止進出口歐盟食品和農產品的機遇,擴大內蒙古農產品對俄出口,并鼓勵支持內蒙古農牧業龍頭企業在蒙古國、俄羅斯設立生產基地,利用當地資源,進軍國際市場。自治區內的口岸和產業布局需要更加趨于合理,不能各自為戰、無序競爭,形成對外開放的整體合力。深入細致地研究邊境地區對口岸開放的目的和作用,發揮口岸開放對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潛力。準確定位邊境口岸和城鎮發展,避免功能與模式的雷同。
(三)利用區位優勢,提升經貿合作水平
從經濟合作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考慮改變中國與俄蒙經貿合作的方式、方法,調整貿易結構,促進雙方經貿關系的不斷發展,擴大區域內投資合作。為避免國家直接投資而產生的誤解與干擾,應鼓勵區域內企業直接參與投資。為促進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可以從中蒙俄開始先行、先試。在蒙俄邊境阿拉坦布拉格自貿區進行試運營的基礎上,加快中蒙邊境的扎門烏德自貿區建設。以中蒙俄次區域合作為將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先期積累一些經驗,可先建立中蒙俄自由貿易協定(FTA)關系,再吸收新成員,逐步滾動式發展,最后實現區域一體化。努力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進貿易轉型升級,加大對跨境基礎設施的投資便利化進程,保障境外投資安全,拓展相互投資領域,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創新通關模式,提高跨境基礎設施利用效率。在口岸通關中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四)創新合作方式,促進經濟發展
通過工業園區、產業聚集區建設,增加直接投資,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產業,帶動當地就業。為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資金投入,可以考慮采用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PPP)模式,積極利用亞投行機制或絲路基金的低息貸款。通過政府共同出資、國家主權財富基金以及私營企業等社會資本聯合投入,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最大限度激活各種資源參與建設。在未來金融合作中,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在俄羅斯、蒙古國設立分支機構,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對中俄、中蒙重點合作領域投資項目的支持作用。鼓勵俄羅斯、蒙古國銀行在自治區設立分支機構,進一步完善雙邊金融合作機制。
參考文獻:
1.豐華.“一帶一路”戰略下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商場現代化,2015(26)
2.習近平出席中俄蒙三國元首會晤[N].人民日報,2014-9-12
3.吳順.“一帶一路”開放戰略下內蒙古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J].現代交際,2015(8)
4.葛新蓉.俄羅斯與東北亞國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分析[J].商業研究,2007(2)
5.于洪洋,歐德卡,巴殿君.試論“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基礎與障礙[J].東北亞論壇,2015(1)
6.張秀杰.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下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5(6)
7.蔡振偉,林勇新.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應對策略[J].北方經濟,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