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 賈 振 呂勃川 夏聯恒 孫 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培養方式的研究與實踐
高 杰 賈 振 呂勃川 夏聯恒 孫 秋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本文探討了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培養方式改革的趨勢與任務、培養的基礎要求,并嘗試了培養方式改革的實踐,通過對比兩種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培養方式并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分析,結果顯示采用中西醫結合理論融合、以專業特色為教學重點的教學模式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教學模式。
研究;實踐;外科人才;中西醫結合
(一)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培養方式改革的趨勢
隨著國內醫藥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醫療機構對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別是隨著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規模擴建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需求將不斷擴大;目前中醫類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中醫院校必然要在擴招的同時進行專業拓展,開辦中西醫結合專業是各高等中醫院校積極拓展學科、專業的方向,釋放就業壓力;再者是國家教育部已正式在本科、七年制專業及研究生教育設置中西醫結合專業,同時國家執業醫師考試也將中西醫結合列為與西醫、中醫并列的一個類別,使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的培養有了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持。這些變革與政策支持對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構筑新的發展態勢。
(二)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培養方式改革面臨的任務
首先是中西醫結合學術發展,尚未建立較系統的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仍處于臨床結合階段。臨床上確有一些優于單純中醫或單純西醫的手段和方法,但理論融合不夠充分,這對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提出新的挑戰。其次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無論是建國初期的西學中模式還是后來通行的院校教育模式及研究生培養模式,都存在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不能統一的問題,培養出來的中西醫結合人才難以適應社會需要。再次是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上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教師隊伍總體綜合素質不高,中西醫結合理論欠缺,缺乏科研的基本能力;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教育教學內容有別于傳統中醫學專業,還沒有真正的達到改革與創新;在學制未延長的情況下,要完成中西醫兩套理論的學習,確實給教與學雙方都提出了新情況、新問題和新任務。由于我國中西醫結合高等教育起步較晚,目前臨床一線的中西醫結合人員作為專職的教師經驗尚淺,雖然這些醫務人員臨床經驗非常豐富,但其中西醫結合理論仍然有所欠缺,缺乏科研的基本能力,難以滿足中西醫結合醫學生的帶教需求。
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方式的探索應立足于學術發展的現狀,重點著眼于臨床技能的結合和中西醫臨床課程一體化培養,以開設中西醫結合臨床一體化課程和編寫中西醫結合臨床一體化系列教材為改革探索的切入點和核心環節,并圍繞這個核心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調整改革,由此實現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
(一)注重人文醫德教育
現代醫學模式已經朝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真正的高素質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是既擁有醫學科學知識,又兼具人文素養的通達之才。我們在大學里除了重視自然醫學教育,還應該重視一般文化素質的培養。只有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的積淀,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醫學知識,才能更大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注重中西醫結合理論模式和實踐模式的真正融合
中醫、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醫療思維模式,這導致中西醫結合融會貫通的過程是一個嘗試、分析、總結的漫長過程。這就要求在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時,要培養中西醫結合人員與西醫、中醫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促進多學科相互融合的意識;要注重提高各種工具的應用能力,不斷夯實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基礎,建立臨床思維模式,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出大批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骨干和中西醫結合學科學術帶頭人,才能夠更好完成中西醫結合突出特色、提高療效、形成優勢的任務。
(三)強化三級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等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的培養基地
發展中西醫結合事業,培養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需依托有實力的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我國現有多所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2003年底開始國家先后確定兩批以三級醫院為主的全國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單位,希望按照特色突出、優勢顯著、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科學的全方位目標管理,建設一批起示范帶頭作用的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研究認為,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特別是第一、二批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單位,要建立若干中西醫結合優勢學科和中西醫結合研究機構,成為中西醫結合醫療、科研、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承擔起科學研究、人員培訓、人才聚集和成果推廣等方面的任務。
(一)重新進行理論融合、突出專業特色
依據中西醫結合外科專業的特殊性和規律性,保持課程結構與國家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科目銜接,以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特點為主導,以學生就業所需為立足點,充分融合中醫理論、西醫理論的特點,不斷地、適時地更新課程內容,保證課程的實用性、前沿性與先進性。依據專業的特質要求,重組中西醫課程體系,增設本專業特色課程,在已形成“兩個基礎,一個臨床”的培養框架基礎上,即基礎課中西醫相對獨立、臨床課程力求中西醫整合一體,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在基礎與臨床、中醫與西醫之間設置作為過渡的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同時增加人文知識和自然科學課程,強化學生素質教育,拓展其知識視野,加強科研訓練和實訓訓練,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能力,去掉并整合部分重復課程,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
(二)突出實踐教學,加強臨床動手能力培養
首先,加強中西醫基礎課程(如醫用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的實驗和實訓操作訓練,培養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其次,加強分段式教學過程。以我院外科教研室周圍血管疾病課程為例,采用教學加實踐的方式,即采用上一部分理論課就安排一部分實踐觀摩、實踐操作,一邊進行教學理論傳授、一邊進行病房及門診見習,將專業基礎知識學習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真正使學生能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這個方法在學生中的反響比較好。
再次,提前讓學生感受角色轉變,強化和完善畢業實習環節,切實提高學習興趣。畢業實習是醫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組成部分,學生以實習醫生身份,直接參加醫院臨床工作,這期間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全部中西醫專業理論知識,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各項醫療任務,熟悉并掌握醫療過程中的知識和技能。通過一年的臨床實習,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診療能力,運用中醫辨證、西醫辨病的方法和中西醫結合技術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在上級醫生指導下,能夠應用中西醫結合手段搶救危重患者。
(三)充分利用實踐基地,重視實踐技能培養
在臨床實踐基地的建設方面,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例,該院為三級甲等綜合中醫醫院,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共有 1500 張床位,年門診量突破100萬,在中西醫結合學科下設有多個臨床科室,病源豐富,可以滿足中西醫結合臨床見習與實習的需求,為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中西醫臨床人才提供了臨床實踐的基本保障。
(四)畢業后、入職前重視科室輪轉,加強規范化培訓
中西醫結合的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前,要在不同的科系進行輪轉,深入科室進行實質的輪轉,這樣的輪轉不同于畢業實習的性質,他對于中西醫結合人才的要求更高、更規范,可以以帶教老師助手的形式進行值班、管理病人等多種方式的參與。這種方式以以往畢業醫師的大輪轉存在,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主。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為例,這種培訓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剛畢業的中西醫結合醫師能夠充分的接觸全院大部分科系,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專科醫師”只會看專科病、其他科系病種一概不知的缺點。
(一)一般資料
抽取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2010、2011級4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分別為2010級中西醫臨床醫學(外科方向)周圍血管病學 44人、2011級中西醫臨床醫學(外科方向)周圍血管病學 49人,對照組為2010級中西醫臨床醫學(婦科方向)外科學61人、2011級中醫學專業(臨床方向)外科學 48人。實驗組93人,男33人,女60人,年齡20~23歲;對照組109人,男40人,女69人,年齡20~24歲。兩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
實驗組采用中西醫結合理論融合、以專業特色為教學重點,在相關的理論教學后立即安排對應的臨床實踐的教學方式。對照組采用傳統理論加考試的教學方式。兩組對象均采用調查問卷和實測,以理論測驗、操作技能、實際溝通能力比較的形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測。
(三)效果評價
所有實習生出科前均參加理論測驗、操作技能及溝通技巧等綜合技能考核。理論知識評測試題從外科教研室題庫中抽選,出科時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80分為合格。操作技能隨機抽選學生實習科室常見操作1項,滿分為100分,≥80分為合格。溝通技能測評采用現場提問形式,虛擬臨床工作情景,測評學生的溝通技巧及應急應變能力,滿分為100分,≥80分為合格。
(四)統計學方法
(五)結果
采用中西醫結合理論融合、以專業特色為教學重點的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綜合技能考核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學生綜合技能考核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理論知識 操作技能 溝通技巧實驗組 93 92.12±4.42 91.12±4.42 89.74±4.56對照組 109 85.69±4.81 87.68±4.79 84.68±4.79 t值 9.896 2 5.305 9 7.685 4 P值 <0.05 <0.05 <0.05
本文初步探討了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培養方式改革的趨勢與任務,以及培養的基本要求,并對培養方式改革的實踐做了一定的研究,本研究表明無論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還是溝通技巧的把握,實驗組均要好于對照組,只有順應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遵循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培養的規律,才能培養出真正合格的人才。
培養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兩個教研室、高校所能完成的。在國家層面上應認真研究和調整現行政策法規,省級醫政主管部門應放寬對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執業范圍的限制,允許中西醫結合醫師進入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的中醫科室、西醫科室和中西醫結合科室工作,做到在政策上實質性對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的松綁。同時要加強中西醫結合醫院和綜合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室的建設,促進中西醫結合不同學科的發展,以滿足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服務的需求,完善中西醫結合相關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的管理。在各個高校保留現有五年制中西醫結合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七年制或八年制教育,提高中西醫結合人才的整體水平,準許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碩士生申報西醫專業、中醫專業和中西醫結合專業碩士或博士的學歷、學位。在繼續教育上,提倡“西醫學習中醫”和“中醫學習西醫”的在職培養,對完成培訓,成績優秀的人員從經費和待遇上給予一定優惠政策支持。國家相關部委組織專家,加強中西醫結合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規范化教材的編寫,適應不同醫生學習的需求。總之,培養優秀的中西醫結合外科人才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任務,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不斷努力。
[1]程光旭.突破人才培養方式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中國高等教育,2007,16:31-33.
[2]張曉蕊.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前沿,2012,6:182-183.
[3]金利國,張秋娟.中西醫結合醫院新時期發展思路[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2(5):71-73.
[4]萬生芳,李應東.中西醫臨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西部中醫用藥,2012,25(3):41-43.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G2013010187)
高杰(1973- ),女,醫學博士后,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孫秋(1982- ),男,醫學碩士,主治醫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