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長法,徐琪歆(.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 0009;. 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000)
現代文物修復的思考
——以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為例
詹長法1,徐琪歆2
(1.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 100029;2. 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100102)
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是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在各界文物保護工作者參與下,對文物保護的各個層面進行廣泛探索、具有開放性的當代文物保護工程的典型案例。現代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應如何進行,這是我們在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中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文物古跡保護備受國家與社會關注的當下,如何認識現代文物古跡保護的性質和目的,對實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將修復過程和相關思考告知公眾,對于普及文物保護修復基礎知識,促進文物保護界的交流與探討具有重要意義。文章擬從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的實踐出發,就千手觀音造像價值的認識與整理、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在修復工作中的結合、修復理念的認識與反思,以及文物保護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尚待解決的問題和努力方向,對現代文物修復進行探討。
文物修復;千手觀音造像;價值;傳統與現代;預防性保護
自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迄今已有30個春秋。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已經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2015年5月,歷時8年的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順利通過驗收。同時千手觀音造像的修復也得到了社會媒體和公眾輿論的意外關注,各家也給出了各種觀點和看法。從根本上來說,這些討論對于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進步是大有益處的,也為我們進行工作總結和反思增添了動力。
現代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應如何進行,這是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所不斷思考的問題。意大利文物保護修復理論家布蘭迪認為,修復首先是對修復對象價值的認識和判斷,并使其得以傳承的方法。而要掌握這一方法,則需要充分認識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必要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文物價值的整理、認識也要與文物保護工作實踐相銜接。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是一次重要的保護實踐,是對文物保護的各個層面進行廣泛探索、具有開放性的當代文物保護工程的典型案例。本文以此次修復實踐為例,圍繞文物價值的整理、方法方式的運用,以及理念的認識等問題,對現代文物修復進行討論。相信只有從實踐出發,才有可能對我國現代文物古跡的保護進行有效地探討。
千手觀音造像位于大足石刻寶頂山造像,由趙智鳳主持建造于公元1174—1252年間,距今已經歷800多年春秋。2008年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組首先對千手觀音造像的整體現狀進行了全面、細致地檢查,對造像存在的病害進行了整理、分類、統計和總結。千手觀音造像石質、金箔、彩繪3大類病害分別占造像展開總面積的5.56%、66.84%、40.92%,其中石質病害含4類共8種、金箔病害5類共11種、彩繪病害5類共15種。可以說千手觀音造像的病害情況已經穿過了表皮、深入到骨髓,金箔層的劣化、分層、脫落面積,彩繪的粉化、脫落程度,以及內部胎體的粉化、斷裂、脫落程度甚至超出了修復工程組的預期,千手觀音造像確實如管理人員所說“病入膏肓”(圖1)。

圖1 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前(局部)
文物古跡的價值分析與認識至關重要,它是我們保護文物的基本動因,是我們接觸文物時應首先做的工作。人們不會關心沒有價值的事物,只有有價值的事物才會引來人們關注的目光,令人產生保護它的愿望。然而對待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所看到的價值也會有所不同。正如美學理論中指出的,“對于同一棵大樹,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畫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調,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態特征,而藝術家看到的是美學價值”。
意大利修復理論家布蘭迪認為,“所謂修復,是對藝術作品的物質性存在和其美學、歷史兩方面性質的認識,并考慮將其向未來傳承的方法論。”[1]所以說,文物保護的目的在于“傳承”。而“傳承”什么,則需要我們在修復操作前對文物價值進行整理和判斷。試圖保存文物的所有價值是不可能的。一旦干預,就意味著某些信息的丟失;而不干預,則會加速文物所有信息的丟失。因此,價值的評估、干預的可能性是文物保護修復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在大足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公元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并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
1.1歷史價值
就千手觀音造像而言,她被雕鑿于南宋年間,歷經元、明、清、民國保存至今,是我國古代晚期佛教石刻中的重要作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雕刻如此繁復的千手觀音造像得以保存近800年仍基本完整與歷史中的多次修繕分不開。根據寶頂山保存的碑文記載,千手觀音造像在歷史上至少經歷過4次整體妝金修繕,具體時間為明隆慶四年、清乾隆十三年、乾隆四十五年和光緒十五年①千手觀音造像歷史上可考的4次修繕分別見于:①“善功部”碑。明隆慶四年(1570年),“伏念棕等忝為空門什子怩無報謝,佛恩施財妝千手觀音金像一堂先同本”,立碑(主持)人:悟朝;②“遙播千古”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南無千手大士法像一堂以及兩旁羅漢又并前爐一座于己巳歲重妝”,立碑(主持)人:僧凈明;③裝修大佛灣、圣壽寺像記。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施銀錢裝修寶鼎名山大慈悲千手目觀音大士金身一尊”,立碑(主持)人:張龍□;④裝彩千手觀音……像記。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目睹千手千眼觀音大士月容減色修發虔心捐金重裝滿座金身”,立碑(主持)人:戴光升。詳見《大足石刻銘文錄》,重慶出版社1999年版。。之后,寶頂山造像雖在戰亂中幸存,但再無大型修繕活動,也鮮有人提起。直至1940年,梁思成先生帶領營造學社對寶頂山進行考察,以及1945年楊家駱等一行專家學者對寶頂山石刻進行科學測繪和初步研究,寶頂山石刻才又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千手觀音造像的獨特魅力才再次為世人所知。此后,各領域專家學者對寶頂山石刻進行的研究不斷推進,并向人們展示了寶頂山石刻作為中國古代晚期石刻杰作的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對地方文化研究的價值。1961年,寶頂山摩崖造像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9年,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等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志著大足石刻的珍貴價值已為世界認識和肯定。
新中國成立后,寶頂山石刻的保護修復實踐也逐步開展起來。1954年,加高大悲閣中柱和步水頭,重新裝修俯壁門窗,翻蓋屋面;1956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撥款修建千手觀音、釋迦涅槃佛、華嚴三圣、護法神等處巖上護巖保坎;1985年,對千手觀音主尊須彌座的地仗進行部分修補,個別手及飾物進行過維修;1988年,千手觀音主尊部分手指已用泥修補并刷銅粉,右下方手的無名指嵌入木楔,托紅布的那只手做了想象補全,面部做修補,局部金箔上刷銅粉,須彌座刷黃色水性顏料;1992年,千手觀音造像區形成獨立而封閉的特龕參觀點,保護性建筑西端新增設一橋式道路等。進入21世紀后,小修小補已經無法滿足千手觀音造像的保存需求,2008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最終將劫后余生的千手觀音造像的搶救保護列為國家文物局石窟類保護“一號工程”。2008年6月23日,國家文物局批準(文物保函【2008】611號)開展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6月26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完成《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保存現狀調查評估工作方案》;7月,前期勘察研究工作正式啟動。直到2015年5月6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經專家論證,順利通過驗收,千手觀音造像再次與公眾見面。古往今來,千手觀音造像所經歷的每一個歲月、每一個事件,不僅形成了她今天的模樣,也構成了她的歷史和歷史價值。這是文物古跡最直接和明確的價值,是構成其特殊性和綜合價值的基礎,也是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所珍視的重要價值之一。
1.2藝術價值
“長廣各數丈,制作精絕,今古所無,金碧輝煌,震心耀目。”——楊家駱(1946年)。
千手觀音造像的藝術價值也是深受人們關注的價值之一。首先,寶頂山石刻以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存和豐富的內容而異于前期石窟,并以其獨樹一幟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反映了公元9—12世紀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石窟藝術風格的重要發展規律和變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完美結合的典范,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作[2]。其次,千手觀音造像雖在中國佛教造像中普遍存在,但如大足石刻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這般造型生動、豐富、完滿,且為崖壁開鑿的立體石刻千手觀音造像卻是世所罕見。這尊造像也是我國最大的集雕刻、貼金、彩繪于一體的摩崖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精華龕窟和重要組成部分。千手觀音造像氣勢恢宏,雕刻精美,其復雜多變的手型充分顯示了精湛而純熟的雕刻技藝,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被譽為“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3]。
1.3科學價值
科學價值在千手觀音造像的雕刻、彩繪和髤漆貼金上均有重要體現。它們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工匠師、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和聰明才智,也為今天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為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修復思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持[4]。
千手觀音造像雕刻在近88m2的砂巖崖壁上,不僅體量龐大,細節表現也十分充分。許多手與法器的雕刻采用高浮雕形式,甚至接近圓雕,層疊交錯;法器也有上下連接多只法手的情況,令人驚嘆。這種雕刻效果的實現,不僅要求對石材性質十分熟悉,工具使用十分嫻熟,且在雕鑿前已經胸有成竹。這說明南宋時期,大足地區的石刻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并在雕刻造像前已有了造像的粉本。而其雕鑿技術是如何實現的、粉本來自何方又流往何處,這是我們需要提出并期待解答的問題。
通過對造像的細致調研,工作組還發現千手的整體雕鑿分出上、中、下3層,且左右兩邊的千手走勢、結印和手持法器都呈現出對稱性(圖2)。

圖2 千手觀音造像對稱性示意圖
這種分層和對稱性的存在不僅在建造之時便于造像的雕刻、工匠的分工和工序的統籌安排,也為現代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工作思路和修復依據。許多殘缺手、殘缺法器正是通過千手觀音造像左右對稱的規律來進行修復的[5]。另外,千手觀音造像對巖石風化帶的巧妙改造和石材補配也為石質胎體的修復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思路②有關千手觀音造像石質修復情況可參考《千手觀音造像石質本體修復研究》,陳卉麗、段修業、馮太彬、韓秀蘭,《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年03期。。
此外,千手觀音造像的髹漆貼金工藝是此次保護修復工作的一項重要發現和收獲。漆工藝作為我國古代先人很早就掌握并且熟練運用的傳統工藝,曾被廣泛運用于各類器物、工藝品的制作和裝飾。在前期調研階段,項目組對整個川渝地區的石刻造像工藝進行考察,發現髹漆貼金工藝在當地石刻造像的裝飾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千手觀音造像的髹漆貼金層所使用的正是這種傳統工藝。然而在追求效益和利潤的現代社會,大漆逐漸被其他材料所取代,能了解制漆、髹漆者在當地已寥寥無幾。項目組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一位使用傳統大漆工藝制作棺材的當地工匠,并請他為項目組修復人員作指導,研究髹漆貼金工藝。經過研究和多次試驗發現,大漆在大足地區有著獨特的適應性。大足溫暖潮濕的氣候為大漆的熬制、成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使得工藝操作相對于北方地區更加簡便。而作為一種黏結材料,大漆與幾類現代化學黏結劑相比,其性能更加穩定,保存時間更加持久。同時,成膜后的大漆層具有防水效果,對質地較松軟的砂巖石刻能起到保護作用。由于大漆密度高,經過多遍涂刷后,在巖體表面形成的保護層可起到加固巖體、提高硬度的作用。正是大漆的諸種特性,讓項目組看到了傳統工藝和材料不可取代的優越性,從而促成千手觀音造像髹漆貼金修復工藝的研究和制定③有關千手觀音造像髹漆貼金工藝試驗和研究可參考李元濤、左洪彬、徐琪歆:《千手觀音造像髹漆貼金層修復方法研究》,《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年03期。[6](圖3),這也是整個修復工程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放到同等重要層面上統籌考慮的動力所在。項目組希望,通過此次修復工作,這項傳統工藝能得到比較完整地記錄和保存,并受到非遺保護組織和相關機構的關注,從而在未來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傳承。

圖3 千手觀音造像髹漆貼金層與胎體的結合情況
1.4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
2015年,《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7]經過再次修訂,明確提出了要保護文物古跡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文中明確指出,文物的“社會價值是指文物古跡在知識的記錄和傳播、文化精神的傳承、社會凝聚力的產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社會效益和價值。”“文化價值則主要指以下3個方面的價值:①文物古跡因其體現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的多樣性特征所具有的價值;②文物古跡的自然、景觀、環境等要素因被賦予了文化內涵所具有的價值;③與文物古跡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價值。”④《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年。這一修訂并非我國文物保護專業首創,而是多年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發展趨勢使然。今天,地方文化價值、文化遺產所有者、使用者的需求和意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尊重,項目組對此深有體會,并在此次保護修復中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行動。
在大足及其依附的巴蜀地區,觀音信仰作為流行的宗教信仰由來已久。大足石刻最早的北山石刻不厭其煩地雕刻了各種觀音形象,可以看出,至晚在唐末,觀音作為民間重要的信仰、供奉對象,已經在大足地區形成規模。而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的聲名也是自古傳遍川渝地區。至晚在明代,寶頂山就已成為川渝地區重要的進香圣地,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之際,千手觀音造像會接受來自各地的香火供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的局面相應形成。該傳統延續至今,這便是每年的“寶頂香會”。
2009年9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寶頂香會”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寶頂香會的傳統架香活動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寶頂山石刻來說,寶頂香會是與其密不可分的文化傳統和非遺活動,也是對地方文化形成起到重要影響的因素。因此在對千手觀音造像進行保護修復時,項目組不能忽視她作為寶頂香會供奉主角的身份,以及地方民眾對千手觀音造像的期望。
綜上所述,千手觀音造像作為保存了800多年的古代宗教石刻造像,承載了多重身份和價值。在現代文化遺產保護觀念不斷發展的今天,文物古跡的價值絕不僅僅是一件古代藝術品,它的其他價值,包括傳統工藝材料、非物質層面的文化傳統價值等應受到同樣的關注;使它保存至今的原因,它所經歷的時代以及每一代人,同樣應被今天的文化遺產保護者所關心。正如學者李耀申[8]所說:“文物作為物質文化遺產,自古有其創造與留存、損壞與修復、維護與傳承的歷史規律,文物存續過程中所經歷的每個時代及每一代人,都存在著相關聯、相遞進的內在聯系。……這種遞進模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每一遞進循環中亙古不變的是精神價值、文化血脈向更高層面的進化。當然,這里的一次次進化,都必將融入所處時代的創造元素,包括但不限于心力技術、情感智慧等等。由此意義出發,文物保護在認識上、方法上確需更加注重統籌、并重、科學、求實,把歷史、現在、未來之間的平衡點找準、找好。”⑤李耀申,文物保護應把握好歷史、現在、未來的平衡點——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工程的啟示[N],中國文物報,2015年7月10日。
千手觀音造像的價值多樣性和病害復雜性,使其成為現代文物保護修復中的典型案例。如何理解其真實性,如何評估和體現其價值,如何兼顧歷史價值和修復干預的穩定性,如何平衡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這一切皆是此次修復工作所要面臨的巨大挑戰。在此條件下,項目組注重對修復理念的思考、研究和應用,堅守“真實性”等原則,將其深入到修復實踐的各個層面。首先,盡可能多地保存現狀,即真實的歷史信息;其次,修復工藝和材料盡可能采用傳統工藝、材料。另外,在保證歷史價值真實性的同時,尊重文化價值,并盡可能展現其藝術價值。
關于千手觀音造像價值的分析和認識,對此次工程保護修復技術路線的制定,以及材料、工藝的選擇產生了關鍵影響。這種影響突出體現在項目組將“思”與“行”密切結合,試驗與實踐交替進行;將傳統工藝、材料與現代科學技術密切結合,共同實現保護修復的目的。文物保護技術是解決文物保護修復問題的關鍵,要讓文物“活”起來,文物本體的“健康”是前提。同時,給文物“祛病延年”也是對文物各種價值再認識的過程。文物修復工作除需考慮文物價值的體現問題,修復質量的穩定性、與環境的適應性更是關乎文物安全的關鍵問題。
歷史上的多次修繕使千手觀音造像得以保存至今。因此這些傳統工藝、材料是保護該文物安全的重要工藝和材料,是解決文物保護修復技術難題的重要參考。如傳統的髹漆貼金工藝即為此次千手觀音造像金箔層的保護修復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不僅使舊金箔得到了盡可能多的保存,使造像修復的穩定性、持久性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也呈現了較好的視覺效果。同時,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修復的準確性、有效性和真實性提供了更多便捷、科學的手段,提高了修復實踐的效率和質量。作為現代文物保護實踐,僅憑傳統工藝技術無法滿足現代環境下對文物進行科學、有效保護的要求,也會產生阻礙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屏障。因此,在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中,不僅采用了傳統工藝、材料,還積極探索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配合和應用。此次修復運用了X光探傷、三維數據留存與應用、微環境信息檢測、微生物檢測與治理、修復工程數據庫建立制作等現代科技手段,以更好地支撐修復實踐操作,并留下盡可能完整、詳細的信息;對文物進行本體信息的記錄、保存狀況的檢測、環境監測等多方面輔助干預,以配合修復材料試驗、方案制訂和良好保存環境的控制等等[9]。事實證明,這些科學技術和專業團隊的參與,為保護修復項目提供了確切、有力的資料和數據支持⑥有關千手觀音造像輔助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相關成果,可參考項目組人員發表的相關文章。。
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在理論層面和技術、實踐層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傳統工藝的研究與應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文物古跡保護修復,以及對文化遺產非物質層面的關注與思考等方面,都進行了突破性的實踐。文物保護方式的選擇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有關文物保護方式的討論,對于文物保護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現階段,我國民眾以及部分從業人員對文化遺產價值的理解并不全面,對保護理念缺乏正確的認知渠道。下面,就近期公眾所關注的有關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的問題略作回復,也是對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的方式的闡述,借此普及一些文物保護概念和知識,以使有關千手觀音造像或其他文物保護修復問題的討論能在客觀、合理的方向上進行。
2.1千手觀音造像是不是宋代風格
首先,根據碑刻記載和學者研究,大佛灣造像的雕刻年代已經不存在爭議,即“南宋趙智鳳于淳熙至淳祐年間(公元1174—1252年)開鑿的,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大佛灣石刻造像被專家學者認為是將宗教與世俗密切結合的突出代表,反映了宋代川渝地區的藝術水平和世俗風貌。也有學者認為,大足石刻雕刻技術、藝術造詣之高可能受到晚唐藝術的影響等。各種觀點,各有道理。而800多年間,千手觀音造像還經歷了至少4次整體妝金。這些修繕活動保證了造像的健康狀況和宗教功能,使其得以保存至今。然而,千手觀音造像的面貌、藝術風格在這過程中究竟經歷了多少次、多大程度的改變,我們尚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她發生改變的事實確實有據可證,這也是此次修復中的重要發現。
作為造像的視覺核心,千手觀音造像主尊是參觀者和宗教信眾關注的主要對象,也是塑造整體形象、凸顯其藝術風格的主要對象。主尊面部屬于整體雕刻的突出部分,且刻畫比較細致,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大。從保留的修繕痕跡看,主尊面部經歷的歷史干預最多。主尊花冠局部保存有目前所發現的最多金箔層,共計8層。在對面部不穩定金箔層進行揭取后,修復人員發現,面部有修補痕跡,且在天目、眼睛、鼻子、嘴唇等部位存在材料補塑的情況,因而構成了千手觀音造像五官略微突出的面部特征。
這些補塑始于何時?修復人員通過對比20世紀40年代以來千手觀音造像老照片,發現其主尊面部并非一直如此。由于這些補塑材料與造像原材料不同,因而出現開裂、老化、變形等問題。為了保證造像修復后的安全穩定性,并盡可能保留其歷史信息,彩繪修復人員利用壁畫揭取技術,對千手觀音面部的補塑材料進行了整體揭取。揭取后千手觀音的面部與保存現狀不同,而與大佛灣其他菩薩、佛的面容相仿——雕刻清晰、垂眼微笑、面容安詳。于是,項目組立即召集專家商討論證,會議形成一致意見:祛除可能是近代干預操作產生的補塑部分,依照胎體保存面部情況進行修復。所以,我們在主尊面部修復中僅是祛除不穩定的添加部分,依據保存的文物現狀進行修復。對千手觀音造像主尊以及其他部分的修復,也均以實際保存痕跡為基礎,以對稱性為主要依據,輔以大、小佛灣同類造型作參考。
千手觀音面部的修復也是此次修復中遇到的極端案例,其處理方式反映了項目組堅持以文物本體現狀為根本、堅持修復真實性的工作方法和態度。而千手觀音造像究竟是不是宋代風格,希望能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加入研究和討論,提出新的佐證,或者給出答案,為將來造像的保護修復提供更多的學術依據。
2.2如何看待“修舊如舊”的要求
在文保專業領域,“修舊如舊”一詞讓人又敬又怕。敬的是,最初由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文物古建筑“整舊如舊”的修繕原則,超越了當時中國文物保護理念的認知,是更加全面地認識文物歷史價值的先進理念;怕的是,如今大多數人對“修舊如舊”望文生義,由于不了解它的提出背景和內涵,并將其視為評價文物古跡保護修復唯一的“修復效果標準”,故人們對外觀效果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文物安全、穩定性等其他方面的關心。每一套理論背后都有一整套的背景語境和知識體系,要想獲得正確的理論觀點,需要進行全面地了解,“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對于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和進步都無益處。有關“修舊如舊”的內涵,已有很多文章、論文進行了探討。我們希望這些客觀、科學的觀點不僅在業內形成共識,也能被非專業領域和普通大眾所了解,這將對中國文物古跡保護產生重要影響。
2.3太新了,某國修復就不是如此
關于造像貼金“新”與“舊”的討論、爭論,不僅是涉及修復理念的問題,也是一個材料、工藝和技術應用的實踐問題。我們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的目的是為了文物能夠健康、持久地保存下去,讓后人也有機會看到它、欣賞它、研究它并繼續保護它。如果在保證文物本體穩定性的基礎上同時可保持其古舊的歷史外觀效果,這當然是皆大歡喜的結果。然而,在保護修復實踐中,修復人員所面對的文物并非都是健康狀況良好、外觀層保存狀態穩定,而且文物價值并非只是單純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無論是整個文物保護行業還是某一類文物保護技術,都沒有一種包治百病的“特效藥方”。每一個保護修復實踐,都需要根據文物修復對象的材質、本體情況、保存環境以及當時的修復技術等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從而給出具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
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更多地體現了社會的價值觀和認知判斷。如今,隨著文化遺產理論的不斷發展,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文物保護不能僅僅重視物質層面,而忽視非物質層面。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十分重視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文化價值等內涵,因此在制訂修復方案的過程中應格外謹慎,并同國內外一些宗教文物古跡保護案例進行比對參考。例如,臺南大天后宮媽祖神像的修復(圖4)、日本中尊寺金色堂的修復(圖5)、寶圣天堂的修復,以及意大利佛羅倫薩花之圣母教堂金門的修復,等等。在這些案例中,修復工作者一方面對文物的物質遺產價值和非物質層面的文化、社會價值給予同樣的重視;另一方面,對修復工藝的研究和文物修復后的健康、穩定性也十分關注。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保留文化的豐富多樣性與保存古代藝術品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文物修復效果也并非只有唯一的“外觀標準”。此外,這些案例都涉及與金或金箔相關的文物。我們也必須學會以客觀的態度對待文物和文物使用材料,正視并尊重“金”作為一種穩定金屬的物質特性和文化特性。如果一味追求“陳舊”也可以實現,即以犧牲金含量為代價進行做舊,而這種行為并非“真實”,不僅將修復的穩定效果打了折扣,也是對材料的極大浪費。再者,千手觀音造像已經病入膏肓,若誠如有的公眾所說,面對如此困難的情況便放棄修復保護措施,任其自然發展,想必過不了多久,我們便要與這尊珍貴的造像揮手告別,只能在圖像中尋其芳蹤了。千手觀音造像的歷史痕跡,使本次修復成為千手觀音造像歷史上一次較全面的修復;二是恢復其完整性,呈現千手觀音造像的藝術魅力;三是研究千手觀音造像的雕造、裝飾工藝,發掘傳統工藝的優勢并運用到現代修復工作中;四是千手觀音造像的宗教文化價值不容忽視,當地文化特點和民眾的信仰需求應給予關注,以促進活態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圖6)。

圖4 臺南天后宮媽祖神像面部修復過程

圖5 日本中尊寺金色堂(局部)
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工程所追求和期望的,一是在保證修復質量、穩定性的同時,盡最大可能保存
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業已竣工,而這尊造像的保護工作卻任重道遠,之后長期的維護與預防性保護工作是決定千手觀音造像本體狀態和保存時間的重要因素。除了在修復期間對千手觀音造像保存環境檢測和項目組給出的大悲閣修繕、造像前設置空氣墻的保護方案之外,微環境的持續監測、自然環境條件的改善、人為污染行為(焚香、接觸等)的防控、保護設備的維護、日常管理的規范等,都是十分必要的維護與保護工作。

圖6 千手觀音修復前后對比
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既是公眾參與社會事務、接近文化遺產權利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遺產能否得到切實保護的重要基礎。因此,項目組對公眾的參與一直保持開放、積極的態度。工程實施期間,將修復現場設置為半開放式平臺,游客可與修復工作者共處大悲閣中,瀏覽為他們準備的各類修復工藝展示圖、效果圖,以及調查問卷,游客和來訪者可自愿填寫;定期邀請美術史、考古、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一些重要媒體,參與工程階段性工作和涉及關鍵性技術問題的評審、監督,基本上形成了一個較為良好的交流互動系統。不論在修復過程中,還是在展示、利用的情況下,都要對文物的社會、文化價值給予重視。文物只有在充分發揮其價值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而文物與公眾的良性互動能更好地促進其價值的實現和保存。
通過以上探討可以看出,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不僅僅是關注技術實施的修復工作而已。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支持下,在各科研機構、團隊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下,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開展了大量的、多學科領域的工作。對文物狀況、價值的研究,對工藝的發掘,對現代科技參與的試驗,對保護理念的思考和實踐,對保護與維護工作的重視,這一切實際上是對文物保護體系進行的一次全面探索和突破性實踐。我們不愿被禁錮在某些不成熟或未成系統的含糊觀念中,希望通過自身的思考與實踐,在以傳承文物古跡為目的的前提下現身說法。探討文物保護的理念應是什么、該怎么做,這也是國家“一號工程”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正如此次工程一直堅持將“思”與“行”相結合,我們的文物保護行業也只有在不斷地思考和實踐中才有可能進步和發展。我們希望,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多研究、多發言,從而促進各個學科的良性交流,共同進步。
[1]切薩萊·布蘭迪.文物修復理論[M].詹長法,田時綱,譯.羅馬:意大利非洲與東方研究院,2006.
[2]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大足石刻[M].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
[3]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大足石刻藝術研究所.大足石刻銘文錄[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4]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前期研究(上、下冊)[C]//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5]陳卉麗,段修業,馮太彬,等.千手觀音造像石質本體修復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3):15-19.
[6]李元濤,左洪彬,徐琪歆.千手觀音造像髹漆貼金層修復方法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3):24- 32.
[7]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制定(China ICOMOS).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Z].2015.
[8]李耀申.文物保護應把握好歷史、現在、未來的平衡點: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工程的啟示[N].中國文物報,2015- 07- 10(3).
[9]詹長法,徐琪歆,張可,等.從千手觀音造像修復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與運用[J].東南文化,2014(2):17- 24.
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Restoration——Case Study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ousand-hands Avalokitesvara Carving in Dazu
ZHAN Changfa1, XU Qixin2
(1.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e Heritag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ies,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100102, China)
The project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ousand-hands Avalokitesvara Carving in Dazu is a classic case of contemporary restoration, which explores every aspect of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and the participations of many experienced restorers. While the conservation of relics and monuments are concerned a lot by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the recogni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culture heritage and the inten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are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thousand-hands Avalokitesvara Carving in Dazu, including the recognition of its valu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echnics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nd the rethinking on the restoration ideas, to give certain opinions on the contemporary conserv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he Thousand-hands Avalokitesvara Carving; value evaluation; tradition and modern technic;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K879.3
A
詹長法(1956-),男,文物保護專家,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修復與教育培訓。E- mail:zhancf@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