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祥,劉珊珊
(山東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山東 濟南 250355)
中醫藥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現狀分析
張玉祥,劉珊珊
(山東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山東濟南250355)
開放存取的實現形式主要有開放存取期刊和開放存取知識庫兩種。從這兩個角度出發,采用調查統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醫藥信息資源的開放存取現狀,認為中醫藥學科的開放存取期刊處于發展緩慢但趨于穩定增長的狀態;國內中醫藥學科知識庫的建設處于理論研究階段,中醫藥機構知識庫的建設處于初始階段,亟須得到相關領域的重視。
中醫藥信息資源;開放存取;調查研究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國際科技界、學術界、出版界、信息傳播界為推動科研成果利用網絡自由傳播而發起的運動,它是不同于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開放存取自出現以來,在國際學術界取得迅速發展,截至2015年,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開放存取期刊目錄)收錄的OA期刊已達10 624種[1],在Open DOAR(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開放存取知識庫目錄)注冊的知識庫數量已經超過2 600個[2],其中醫藥衛生及生命科學學科在開放存取運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國際著名的OA出版商BioMed Central和PLoS均專門出版生物醫學類OA期刊。2014年12月,PLoS Medicine編輯部主任弗吉尼亞·巴伯(Virginia Barbou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OA現在還沒有得到普及,大約占出版文獻的20%左右,而這個占比還不是完全的免費開放,但在未來醫學文獻的OA一定會越來越多。”
國內,2004年中國科學院簽署了《柏林宣言》,以推動中國科研走向開放存取,在這10年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出現了數量不少的OA期刊和OA知識庫,但中國的OA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稍顯薄弱,而OA知識庫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包括各級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廈門大學等少數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針對醫學的學科知識庫尚未出現。2007年,科技部發布《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OA運動的興起給中醫藥學科從學術信息層面和世界醫學接軌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時機。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大量的中醫古籍文獻,形成了極其豐富的中醫文獻信息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將其轉化為對人民有利的直接效益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中醫中的針灸技術越來越引起國際醫學界的極大興趣,針灸已成為中醫藥被世界接受的突破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實施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戰略,作為中醫藥信息資源的主要產生地,中醫藥信息資源在數字化發展中尚處于初步階段,李湘君認為:中醫藥信息資源建設遠遠落后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何借鑒現代信息技術將中醫藥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組織,提高中醫信息的傳播利用是推動中醫現代化的關鍵之一[3]。
1.1中醫藥信息資源概念的界定
從時代上講,中醫藥信息資源主要可以分為古代中醫藥信息資源和現代中醫藥信息資源。古代中醫藥信息資源主要是指現存的中醫古籍文獻,主要以紙質文獻為載體,大部分為一次文獻,少量的為目錄型二次文獻;現代中醫藥信息資源是指1911年以后記錄和傳播中醫藥知識的一切載體,包括各類紙質信息資源和網絡資源以及多媒體資源等,形式上多種多樣,內容上有對中醫古籍的演繹應用,也有采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研究中醫藥應用產生的各類信息資源。
1.2實現形式
遵循國際開放存取發展的原則,OA的實現形式主要有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和開放存取知識庫(Open Access Repository)兩種,前者被稱為OA的金色之路(Gold),后者被稱為OA的綠色之路(Green),Gold是完全開放,而Green是部分開放或延遲開放。
開放存取期刊遵循開放存取出版模式,可以從創刊起就采用OA出版模式,也可以由傳統學術期刊轉變而來。知識庫可以分為基于機構的知識庫和基于學科的知識庫兩種。對于中醫藥學科來說,由中醫藥院校或者中醫藥科研院所構建的知識庫可以被視為中醫藥類OA資源,以中醫、中藥、針灸為主要信息來源而開發的知識庫,可以視為中醫藥類OA資源。
本文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版》[4]中的“中國醫藥”類期刊(146種)為統計來源期刊,兼顧截至2015年新增的網絡出版的中醫藥類學術期刊和部分英文出版的中醫藥類學術期刊,然后逐項進行手工檢索并統計,檢索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醫藥類OA期刊統計
通過表1可以看到:(1)從數量上來看,實行開放存取的中醫藥期刊并不多,所占比例還不足被統計期刊的1/10,遠遠低于國際接近20%的比例;(2)從出版形式和出版語言來看,大部分期刊沒有實現網絡優先出版,而是網絡和紙質同時,或者網絡出版有短暫時間的延遲,出版的語言以中文為主;(3)從回溯建庫方面來看,只要實行了開放存取出版的期刊均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回溯建庫,并提供全文的在線閱讀和免費下載。
通過訪問這些開放存取期刊的網站,可以進一步發現:這些實現開放存取的期刊主要是由傳統期刊轉變而來,只有《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種從開始創辦就遵循開放存取原則;從信息組織方面看,各個開放存取期刊均可以實現瀏覽、檢索、高級檢索、下載等功能,個別期刊平臺還提供了個性化服務功能,這些增強用戶使用感的功能對學術信息的利用和傳播無疑具有良好的輔助效用。
被數據庫收入情況也是體現學術期刊傳播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文通過檢索國內外主要的開放存取期刊數據庫來揭示其收錄的中醫藥類開放存取期刊的情況。檢索策略為:檢索關鍵詞選取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傳統中國醫學)、Chinese Medicine(中醫,中藥)、Integrative Medicine(結合醫學)、Acupuncture(針灸)、Moxibustion(艾灸,灸術)、Orthopedics(骨傷)等進行組合檢索,檢索的目標數據庫有DOAJ、OpenJ-Gate[5]、BioMed Central[6]、PubMed Central[7]、COAJ[8]和Socolar[9],檢索的結果見表2。

表2 OAJ數據庫中收錄中醫藥類OA期刊統計表
由表2可以看到:(1)被國際著名的開放存取期刊數據庫平臺收錄的中醫藥類期刊數量比較少,都是采用英文出版發行的,采用中文出版的還沒有被收錄;(2)國內已經開始出現專門針對中文OA期刊的整合,由中科院牽頭開發的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COAJ)已經比較完善,國內絕大部分的中醫藥類OA期刊都被收入其中;(3)從出版地區上看,除了少量中國出版的英文期刊外,還有一些國外出版的關于中醫藥的期刊,尤其是涉及中醫領域里的針灸、骨傷和中西醫結合領域,這說明中醫和西醫越來越顯現融合的趨勢,中醫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已經漸漸被西醫接受和認可。
在中醫藥領域里實行OA出版的期刊數量較少,部分過刊實現了OA存儲,但是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存取。此外,有些期刊開始傾向實現OA,有些還搖擺不定,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和《中醫臨床研究》。充分利用網絡學術傳播的優勢,實現OA的一些期刊對他們在醫學界的學術影響有顯著的提高,這是已經實現OA出版的所有學術期刊的共識,正如荊志偉等指出的一樣:OA出版將成為中醫藥科技期刊提高質量、擴大影響、走向世界的契機[10]。最后,數據庫平臺少,收錄中醫類OA期刊的數據庫都將其歸屬在醫藥衛生門類下,并沒有單獨的將中醫藥和其他醫藥期刊分離出來,很多情況是中醫類的OA期刊零散的分布于各種類目下。
開放存取的另一種實現形式就是開放存取倉儲,又稱為知識庫,包括基于學科的存儲和基于機構的存儲。知識庫是屬于開放存取運動的綠色之路,因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是半公開的,知識庫中存儲的有些是公開發表過的學術論文,有些還處于原始的資料狀態,最常見的自行存檔方式是預印本的形式。基于學科的倉儲最早出現在物理、計算機、天文等自然科學領域,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發展,根據OPEN DOAR的最新統計,健康和醫學領域的知識庫數量已經超過總數的10%,這說明醫學學科在開放存取運動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醫學開放存取的發展,在中醫領域里,有學者開始關注本學科知識庫的構建,張恒娟和邱亞娜提出了基于開源軟件DSpace來構建知識庫[11],來建梅提出了基于本體技術的中醫骨傷科的知識庫建設[12],谷建軍和柳長華討論了基于敘詞表的中醫古籍組織方法[13],夏書劍等從技術層面分析了開放存取資源的知識元數據提取與存儲技術[14],侯艷提出了中醫藥大學應該構建自己的知識庫,并提出通過聯盟的形式,構建中醫院校聯合機構知識庫,整合中醫藥特色資源和研究內容,促進資源的保存和利用[15]。這些研究對中醫藥知識庫的構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隨著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勢必會帶來實踐方面的行動。
根據中國China IR[16]檢索,目前并沒有出現專門的中醫學科知識庫,中醫藥科研機構和中醫藥院校都沒有獨立的構建自己的IR,本文檢索國內主要的OA IR平臺有China IR、中國科技論文在線[17]、預印本服務系統NSTL[18]、OALib[19]和首席醫學網[20]等,表3統計了這些知識庫中中醫藥資源的簡單情況。

表3 OA知識庫中中醫藥類資源的情況統計表
通過表3可以看出:無論是收錄資源類型上還是數量上都比較薄弱,開放存取的中醫藥信息資源零散的分布于各個開放的知識庫平臺之中,只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單獨將中醫藥類作為一個獨立的類目。雖然開放存取運動蓬勃發展,但是在中醫藥領域里可以說是波瀾不驚,尤其是缺少中醫藥高等學校和研究所的支持,這說明中醫院校的一些珍貴信息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組織,這和楊曼調查相一致,她還認為中醫藥院校應該對網絡中的開放資源進行組織,在校內則是建立機構知識庫進行統一管理[21]。
通過以上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關于中醫藥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理論研究,雖然不能和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深度相比較,但已經有中醫藥的學者開始認識到開放存取的好處,進行了一些有指導意義的研究工作;在實踐方面,中醫藥開放存取期刊發展趨于穩定,但是被數據庫收錄的少,出版語言以英文為主,涉及的領域主要是針灸和中西醫結合方面,傳統中醫藥的領域的期刊在國際醫學界還沒有得到充分認可;中醫藥知識庫的建設基本上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在實踐上處于原始狀態。
(2)中醫藥類OA期刊的發展趨于穩定狀態。在中國內地,中醫藥類OA期刊增長的速度比較緩慢,新增加的OA期刊絕大部分是由傳統期刊轉換而來,OA期刊認識到對其發展的積極影響,借鑒這種出版方式,可以實現現代中醫藥信息的數字化,與國際學術網絡接軌,提高學術影響,同時也有部分期刊實行延遲開放存取,個別期刊對開放存取出版模式信心不足。美國、新加坡、澳門等地出版的中醫藥類OA期刊,因為實行開放存取,在國際醫學界的影響力逐年增強,比如《美洲中醫雜志》是SCI收錄期刊,2014年影響因子已經達到2.755,這些都是值得我國內地中醫藥OA期刊學習借鑒的地方。
(3)中醫藥學科知識庫和機構知識庫建設處于原始階段。通過調查統計,大部分中醫藥OA資源都零散的分布于各個數據庫中,部分中文的IR平臺已經將中國醫藥和其他醫藥區別開來,但整體上還是欠缺有效組織。原始的中醫藥OA資源各自開發,整合層次低,在建設中元數據標準也不盡然相同,這造成彼此之間的元數據不可以復制,兼容性差。機構知識庫開始得到重視,鑒于自身力量的薄弱,多數學者提倡走聯合發展道路,國內CALIS聯合機構知識庫和臺灣機構知識庫聯盟是他們學習的方向。
(4)在傳統中醫的古籍文獻方面,涉及古籍的梳理、校對和版權等諸多方面,有些機構收藏的中醫藥類孤本善本很難被利用。雖然國家大力提倡對中醫古籍實行數字化處理,既方便長久保存也有益于傳播利用,但對于古籍的整理仍然處于數字化階段,距離開放存取尚有距離。
目前,中醫藥信息資源在開放存取領域發展十分有限,我們應該利用這一良好的契機,這對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中醫信息學的發展無疑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在認識上,從事中醫藥工作的工作人員,信息技術相對缺乏,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開放存取的意義,實行切實可行的開放存取策略;政策上需要有關部門的支持,尤其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以及中醫藥高等院校,他們有傳統的優勢,掌握著豐富的中醫信息資源,為了避免重復購置,應該走合作發展的路線,不管是縱向合作還是橫向合作,必須打破原有的布局,以建立聯盟的形式走共建共贏道路;技術上使用統一的標準,依托一定的平臺,共同開發,要將分散的OA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將OA資源整合到一個知識庫中,進行集成化檢索,并將其與本館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為將來的知識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從人員上要著重培養一批信息素養高、技術能力強的專業人員,尤其是機構知識庫建設過程中,這些專業人員對信息收集、資源有效組織、后期知識服務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DOAJ[EB/OL].[2015-10-24].http://doaj.org/.
[2]Open DOAR[EB/OL].[2015-10-24].http://www.opendoar.org/.
[3]李湘君.中醫藥信息資源現狀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7(3):227-228.
[4]朱強.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82-685.
[5]OpenJ-Gate[EB/OL].[2015-10-24].http://openj-gate.org/.
[6]BioMed Central[EB/OL].[2015-10-24].http://www.biomedcentral.com/.
[7]PubMed Central[EB/OL].[2015-10-24].http://www.ncbi.nlm.nih.gov/pmc/.
[8]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COAJ[EB/OL].[2015-10-24].http://www.oaj.cas.cn/.
[9]Socolar[EB/OL].[2015-10-24].http://www.socolar.com/.
[10]荊志偉,李春梅,姜秀新,等.我國中醫藥期刊開放存取(OA)出版模式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10-12.
[11]張恒娟,邱亞娜.基于Dspace的中醫藥機構知識庫構建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1):19-21.
[12]來建梅.基于領域本體的中醫骨傷知識庫的研究與構建[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13]谷建軍.基于敘詞表的中醫古籍文獻領域本體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6.
[14]夏書劍,秦延斌.以中醫藥本體知識庫為基礎的開放存取資源的知識元數據提取與存儲技術研究[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2(3):14-18.
[15]侯艷.中醫院校機構知識庫構建研究——以成都中醫藥大學為例[C].全國中醫藥圖書信息學術會議暨第十一屆中醫藥院校圖書館館長會議論文集,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4:71-73.
[16]中文開放知識庫集成服務系統[EB/OL].[2015-10-24].http://www.cspace.org.cn/.
[17]中國科技論文在線[EB/OL].[2015-10-24].http://www.paper.edu.cn/.
[18]預印本服務系統NSTL[EB/OL].[2015-10-24].http://www.nstl.gov.cn/.
[19]OA圖書館[EB/OL].[2015-10-24].http://www.oalib.com/.
[20]首席醫學網[EB/OL].[2015-10-24].http://www.9med.net/.
[21]楊曼.我國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現狀分析及改進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編發:王域鋮)
The States of Open-Access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TCM
ZHANG Yu-xiang,LIU Shan-shan
(Librar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
There are two ways to achieve Open Access,which are Open Access Journals and Open Access Repository. From these two angl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Open Access by the method of survey statistics.This paper argues that,the development of OAJ in TCM field is slowly but steady growth;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Repository of TCM resources is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stage,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Repository in Chinese University of TCM is in the initial stage,which needs to get the urgent attention of the relevant areas.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TCM;Open Access;investigation
G250.73;R2
G250.73;R2
A
2095-5197(2016)01-0033-05
張玉祥(1984-),男,館員,碩士,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組織、開放存取;劉珊珊(1984-),女,館員,碩士,研究方向:中醫文獻開發與利用。
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