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let
馬云天價油畫
——藝術or資本博弈?
文| Alet
胡潤研究院此前發布了《2016胡潤藝術榜》,榜單內容為中國在世藝術家按照2015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排名的前100位。榜單前十名價格最貴的在世藝術家作品中,有一幅曾梵志和馬云的作品《桃花源》,由香港蘇富比以3469萬拍出。胡潤表示:“誰能想到馬云的名字竟然出現在了胡潤藝術榜上!”然而這已經不是馬云的藝術首秀。在 2013 年馬云的國畫《馬體墨寶》就在淘寶拍賣平臺上以 242 萬的高價拍出,2014 年的浙江商會慈善晚宴上他的“話禪”二字也拍出了 468 萬的高價。相對企業界對馬云“神功”的肯定,藝術圈則彌漫著一種復雜的情緒,他們驚奇于當代油畫受到中國新貴的肯定,也對油畫作為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繪畫形式被沒有受過基礎訓練的成功人士三招拆解,并且拍出了讓很多職業畫家一生無法企及的數字而氣餒。
對大多數人來說油畫令人神往,似乎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它典雅中又帶著些神秘的色彩的。而這種典雅與神秘卻因資本取向發生改變,甚至向像書畫一樣落入“雜耍”的圈套。可能經馬云引領成為官員與企業家新的“文化秀場”,于是有藝術家直言他們很快會失業。這是一個玩笑性的假設,但也并不是危言聳聽。
馬云作為新的財富偶像,他身上集合了市場神話、創新崇拜與中國式文化自信。權力與資本的合謀正在改寫中國藝術品的價格坐標。搞資本的人終歸是要搞資本,做藝術的人終歸是要做藝術。馬云也承認他的作品無關藝術,包括本次拍賣在內,每次拍賣的競標者也是他的商界朋友,高額的拍賣金不過是為了獲得馬云式的“巴菲特午餐”。藝術拍賣只是幌子,資本取得了博弈的勝利,藝術淪喪了學術性與批判性,這只是藝術全面市場化后的一種投影。不過中國藝術從來就沒有取得過它的獨立地位,也沒有形成真正的職業藝術家傳統,所以它很難具有足夠的抵抗力。

>>馬云、曾梵志作品《桃花源》
歐美國家雖然也面臨藝術全球化與商業化,但他們有完善的市場以及長期的職業藝術歷史。他們的資本更早的介入藝術,但卻是以美術館、獨立的基金會等方式,不直接取代藝術的生產,而是企業、收藏家通過美術館、基金會這種藝術知識性的普及、教育等方式來獲得他們的社會地位以及得到企業家身份認同。在當今中國,藝術并沒有取得它應有的社會地位。因此,藝術從權力的依附變成了金錢的依附。他們本應從資本與拍賣的價格體系中獲得社會的認可,而背后的企業不過是通過藝術品這一媒介來擴大企業影響力和個人品牌價值,企業自身對藝術的推動與促進大眾審美變化沒有任何直接關系。所以藝術無法影響其資本的趣味。成熟的藝術市場是依靠藝術創新乃至藝術批評引導大眾觀念,從而獲得社會廣泛認同。從藝術、社會、資本關系看,三者需要制衡力量,但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現狀,并沒有制衡資本的一股力量,所以資本才可以直接左右藝術生產與傳播,導致藝術金錢化,變得俗不可耐,最終喪失活力。面對一波又一波的高價藝術品橫空出世,旁觀者也只能默默自我安慰“人人都是藝術家”,可是若干年后的歷史撰寫者是將它們放進藝術史還是經濟史呢?或許馬云此舉就是一場成功的行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