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婷
通州:遠郊縣的華麗逆襲
文|王婷

據說,判斷老北京人與外地人的依據之一是聽其對通州的稱呼:皇城根下長大的老北京總是帶著莫名的優越感呼之為“通縣”,而不明就里的外地人一張口便是“通州”。
其實,通州與通縣原非同一地理概念,二者分分合合,附屬關系頗為復雜。確切而言,通州之稱通縣始于1912年,時值民國,順天府改稱京兆,通州改名為通縣屬之;1928年,京兆被廢,通縣直屬河北省;1948年,通縣解放,通縣政府遷駐張家灣,而在通縣城關設立通州市;1949年,通州市改為通縣鎮,屬于通縣賺取駐地;1953年11月,撤銷通縣鎮,改設通州市,通州市和通縣均由通縣專區代管;1958年,通縣和通州市正式劃歸北京,合并為通州區,通縣專區撤銷;1960年2月通州區改稱通縣;1997年4月,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并沿用至今。
劃歸北京之后的通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發展緩慢,遠不如北京其他遠郊區:大興憑借一個亦莊開發區迅速崛起,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吸引了諸多國際項目入駐;順義區則與教育掛鉤,成為北京實施素質教育的實驗聯系區,還有重要的首都國際機場落戶;同樣是發展較為緩慢的昌平,因靠近海淀而成為知名“睡城”,安置了大多數往來中關村的程序猿。1995年12月的京通快速路通車和2003年的地鐵八通線通車對通州的發展而言都是重要節點,軌道交通的完善使得通州開始成為與昌平并稱的“睡城”,通州樓市因此活躍。
每天清晨無數人乘坐八通線涌入四惠站,再通過一號線分散在城區大大小小的寫字樓里;華燈初上時刻又匯集到這趟城鐵里回到位于果園、九棵樹、梨園或土橋這些頗具鄉野清新氣息站名的租住地。彼時昌平線和五號線還未開通,六號線還未延長至潞城,八通線成了京城最擁擠的地鐵線路之一,以致網上流傳著如下段子:土橋(可以坐)-臨河里(可以站)-梨園(可以隨便擠)-九棵樹(可以湊合擠)-果園(可以塞)-通州北苑(可以掛著)-八里橋(力量比拼站)-管莊(武力解決站)……發人哂笑之時給人無限辛酸。通州的夜比燈火通明的城區暗許多,累了一天的上班族在通州的暗夜里養精蓄銳,以便第二天在城區繼續打拼。
“睡城”為通州積累了大量人氣,而通州顯然并不滿足于“睡城”身份。日益增加的人口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需求,而需求則推動著相關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各種擁有時尚、洋氣名稱的住宅區紛紛建立,伴隨而來的是商場、超市、公園、醫院、文娛場所、甲級寫字樓以及各種企業,通州的現代城市生態和城市氣象初步構成。


>>宋莊畫家村
2014年9月,北京環球影城簽約,落戶通州文化旅游區。通州環球影城于2015年10月正式動工,預計將在2019年竣工,建成之后會是全世界迄今為止最大的環球影城。北京地鐵七號線屆時將進行東延,直抵規劃中的環球影城,并在環球影城開業之前投入使用。
2014年11月底,通州萬達廣場盛大開業,不少住在通州的人都感慨有了萬達的通州立馬高出回龍觀好幾個層次,著實驕傲了一把。
2014年12月,地鐵六號線潞城站通車,成為第二條駛入通州的地鐵線路,擁擠程度再上一個新臺階。不過,這對發展中的通州而言卻是一件值得書寫的好事,因其不僅增強了通州的交通能力,還將游客直接帶到聞名中外的大運河邊上。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京杭大運河南起杭州、北至涿郡,而涿郡其實就是通州。古老的大運河南北貫通,哺育著幾大名稱古鎮,如玉帶串起顆顆明珠一般。通州雖不是這條玉帶上最璀璨的明珠,但也不失運河底蘊。
如今,通州境內的運河段已經失去了航運功能,但作為北京排水系統的一部分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運河賦予通州生機與活力的同時,也為通州提供了絕佳的休閑場所。運河生態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以及運河奧體公園這三大休閑公園都依傍運河建成,而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奧體公園和生態公園又合稱為運河公園,是京東地區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園,涵蓋了諸多歷史元素和現代觀光娛樂設施,成為留居通州之人節假日休閑的最好去處。
2006年,通州舉辦盛大的“弘揚運河傳統文化、宣傳和諧麥子通州、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的運河文化節,宣傳通州“區域服務中心、文化產業基地、濱水宜居新城”的發展目標,分別舉行了開幕式暨大型晚會、“水墨·當代”運河書畫展、運河歷史文化展等,展示當代通州的發展成果。此次文化節,不僅宣揚了通州的運河文化,還讓世人目睹了宋莊畫家村藝術風采。
坦白而言,宋莊畫家村的最初形成與通州并無多大關系,反倒是畫家村引發的轟動讓更多人知道還有通州這個存在。
提及宋莊畫家村,就不得不提其前身——圓明園畫家村。1993年的圓明園畫家村已蜚聲中外,成為各種人趨之若鶩的熱鬧去處,攪亂了藝術創作該有的清靜氛圍。1994年初,畫家方力均、劉煒、張惠平、岳敏君、王音等人率先逃離,來到遠離城市喧囂的通州宋莊安家落戶。半年之后,又一批藝術家聞訊趕來,宋莊初具雛形。1995年秋,圓明園畫家村解散,藝術家集體遷往宋莊,宋莊作為藝術家們新聚集地的歷史使命因此完成。
很難想象,在宋莊這樣一個普通的北方小鎮,竟然聚集著2500多名藝術家;小鎮的青磚灰瓦為各種藝術家提供庇護的同時也見證了他們非比尋常的藝術創作。宋莊包容的藝術種類繁復多樣,很多都是門外漢完全不懂的藝術流派,如架上油畫藝術、雕塑藝術、觀念藝術、新媒體藝術、攝影藝術、當代繪畫藝術、公共藝術、綜合材料藝術、艷俗藝術等。
藝術催生產業。在畫家村逐步形成時,宋莊文化產業的鏈條也逐步完善,小堡畫家村文化藝術產業投資推廣中心、宋莊小堡畫家村文化旅游交代中心、宋莊畫庫、宋莊美術館、AS藝術中心、國際名家真跡館、萬盛園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聯合國美術家協會、拍賣公司、多元化工作室、藝術家沙龍、原創藝術培訓基地等相繼成立。宋莊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自然也帶動了整個通州地區,以至于通州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就是文化產業基地。
十年間,北京市政府東遷通州的傳聞從未間斷,又相繼被否定。通州城區規劃的緩慢和一些傳說中的市政府預留地都給了通州人民無限遐想,只是副中心要承載行政功能、分擔北京市未來發展的重任,“睡城”通州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一直都處于考察之中。
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構建“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規劃建設11個新城,其中,東部的通州、順義和亦莊作為承接中心城人口、職能疏解和新產業集聚的主要地區,被列為三個重點新城。順義和亦莊自然就成為通州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即便如此,通州的發展依然緩慢,除了一路飆高的房價和日益增多的居住人口,其他方面似乎都不足以與對手競爭。
到2012年,多年懸而未決的城市副中心落戶問題終于迎來轉機,在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首次正式提出將通州打造為城市副中心,通州終獲正名,在擺脫“睡城”的道路上邁進一大步。在長達多年的競爭中,通州不僅勝在區位優勢,也勝在京杭大運河帶來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隨后的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要求加快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設。
只是現實卻并非如規劃那般一帆風順,通州發展的滯后依舊顯而易見:2014年,通州的GDP只有548億元,而曾經的競爭對手大興則達到1472億元,明顯不是一個量級。不過,在市政府的重重加持下,通州行政副中心地位已不易撼動。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進一步提出,要“落實聚焦通州戰略,分類推進重點新城建設,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中共北京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國際國內資源,盡快形成與首都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化國際新城”。2015年7月11日,北京市委又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綱要>的意見》,明確表示北京目前積極推動老城重組,未來將聚焦通州,加快推進市行政副中心建設,爭取2017年取得明顯成效。
當北京行政職能轉移到通州后,土生土長的老北京是否還稱呼通州為“通縣”呢?

>>通州萬達廣場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