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給軍隊“和平病”開藥方
軍隊要打贏,除了體制性的改革和反腐工作的持續深入,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訓練實戰化。而中國軍隊,正在史無前例的淬煉中,破除“和平病”,用實力讓人民群眾感到安全。
近日出版的《學習時報》繼續選載美國學者熊玠編寫的《習近平時代》,題目是“改革是軍隊無法回避的大考”。我刊也繼續摘編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一直在改革。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分析說,在近現代歷史上,舊中國軍隊曾頻繁改革,但總是走不出因利益而腐朽衰亡的宿命。“中國軍隊面臨的最大挑戰往往不是欠缺能力去追逐外部世界洶涌澎湃的變革潮流,而是朽腐的速度遠超過變革創新的成果。近代西方軍隊勝負決戰在戰場,舊中國軍隊尚未走向戰場就已死亡。”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總結說,三次發展思路和建軍模式的重大轉變,都發生在1978年之后。
第一次是1985年鄧小平領導的百萬裁軍,解放軍改變了過去依靠人數優勢、進行大規模地面作戰的思路,開始走上精兵之路。
第二次是從1991年海灣戰爭到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軍隊建設思路的調整就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第三次就是中共十八大之后由習近平主導的這次軍隊改革。這次改革借鑒了外軍改革轉型的經驗,目標是擺脫技術和體制上的劣勢,建設符合國情、軍情的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習近平將這次改革的艱險比喻為過“火焰山”。他認為,目前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窗口,機遇稍縱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勢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事實上,對于解放軍的改革發展,從來不乏更為激進的聲音。比如,國防大學學者劉明福引用俄羅斯專家的話說,“美國領導人通過瞄準器的缺口觀察和注視著中國”。他認為,未來10年是中美兩國的“戰略決賽期”“戰略碰撞期”。這期間,中國的最大戰略危險不是政治危險、經濟危險,而是軍事危險。
無論中國軍方還是西方研究機構,都有一個共識:中國軍隊的整體武器裝備,與美國相比,至少還落后20年。
劉明福說,30多年來的中國崛起,主要是經濟崛起,而不是軍事崛起;中國的“軍事危機”,表現為中國的軍事力量,不足以保障中國有效應對美國的軍事封鎖、軍事包圍、軍事遏制甚至是“戰爭遏制”,中國必須抓緊強軍。

戰士們參加“跨越-2015朱日和”演習
這樣的分析預判,在第九部國防白皮書中得到了部分印證。這部名為《中國的軍事戰略》的白皮書,被稱為透明度前所未有,因為戰略意圖的透明是最大的透明。
新中國成立后就被確立為軍事戰略方針的“積極防御”,其內容已經更新數代。分析者稱,今天再提“積極防御”,本質是“防御”,但要義在“積極”。
在習近平看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這是我們回避不了的一場大考”,“該改的就要抓緊改、大膽改、堅決改”。
習近平多次說,解放軍建設中的一個明顯的短板是許多年沒有打仗,缺乏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經驗,缺乏實戰檢驗。
在2014年7月一場演習的現場,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王寧中將曾說,和平年代各級領導干部包袱太重,圖虛名的包袱、爭頭彩的包袱、個人升遷的包袱、怕出事故挨處分的包袱……正是這些包袱,造成了軍事訓練領域的眾多弊端和形式主義。他對在場的媒體記者們提出要求:“你們那個鉆火圈、扛圓木、在水溝里爬的報道可以減少了,太原始了!太作秀了!對實戰化訓練沒什么好影響。”
這次國防和軍隊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移除制約解放軍提升戰斗力的重重障礙。習近平對于“和平病”的辦法是,讓軍隊貼近實戰,面向未來戰場鍛造戰斗力。“如果軍事訓練都成了花架子,那真打起來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
與美國“以戰爭發展軍隊”不同,和平發展的中國軍隊必須通過訓練來保持和提升自己的戰斗力。自2013年起,“實戰化”成為解放軍訓練改革的唯一關鍵詞。
國內媒體罕見報道了海軍陸戰隊戰士謝潤禎在執行代號為“海豹—2013”演習任務中不幸犧牲的消息。訓練傷亡的消息在增多,側面證明訓練強度在加大。
打破“紅必贏、藍必敗”的慣例,被視為真正推進解放軍實戰化訓練的第一步。
2014年5月到7月末,解放軍7大戰區的7個合成旅,參加高度實戰化的“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對抗演習。在這場年度最大的軍演中,首支專業藍軍旅亮相,紅軍六負一勝。
媒體也毫不客氣地報道了紅軍的一些積習,比如某裝甲旅裝備平時疏于訓練,故障頻發,仗未開打就有幾輛坦克退出戰場;某機步旅指揮員不會運用新型作戰力量,把特戰分隊編入前沿攻擊群,在“敵”前沿實施陸航機降。
《解放軍報》直言,能打勝仗的能力標準是不斷變化的,以前能打勝仗,不等于現在能打勝仗。
針對軍事演習存在“實戰化訓練不好看,好看的是演給上面看的”這一問題,習近平要求堅決摒棄花架子,從難從嚴從實戰要求出發摔打部隊,砥礪指揮員戰斗員的意志品質。
海軍、空軍的實戰化訓練同樣顯著提速。
2013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中國海軍首次組織三大艦隊在西太平洋海域舉行了代號為“機動—5號”的實兵演習。這被定義為“人民海軍首次真正意義上的遠海對抗訓練”。
此前的幾次“機動”系列演習都是在近海進行,機械化條件下訓練的特征比較明顯,而“機動-5號”強調遠海機動和信息化手段運用。紅藍雙方連續實施“背靠背”遠海攻防實兵對抗,打破以往各艦隊按照建制自行組織遠海訓練的模式,模擬“戰爭的迷霧”,紅藍雙方不知對方位置、航行要素、作戰企圖。
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的要求是:寧要貼近實戰的低分,不要脫離實戰的高分。
經略海洋,在習近平的謀劃布局中位置重要。2013年8月,習近平登上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即被視作遠洋海軍建設決心初顯的信號。海軍新型艦艇下水服役的速度令人矚目,而習近平更特別強調實戰化訓練的重要性。
2015年5月21日,中國空軍飛機飛越宮古海峽赴西太平洋開展遠海訓練,當天返航。空軍發言人稱,訓練實現了既定目的,而這種出第一島鏈的訓練仍會依據情況進行。
2014年8月,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與空軍某部組織了自由空戰對抗演練,這種美軍常見的演練方式,在海、空軍航空兵歷史上尚屬首次。基于體系作戰層面的多軍種聯合訓練,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出現于人們視野之中。
在軍演高潮迭起的2014年7月,解放軍四總部聯合制定下發《軍隊獎勵和表彰管理規定》,強調榮譽與功勛向實戰實績傾斜。用習近平的話說:“不能打仗、只想在軍隊混個一官半職、謀取待遇的人,不僅不能提拔,而且要批評教育。”幾乎同時,解放軍總政治部下發文件,強調培育戰斗精神。
習近平時代的解放軍,遠離本土、走向海外的能力日益展現,而所有海外行動的使命是維護和平與承擔國際責任。
比如馬航失聯兩個月內,中國軍隊出動海軍艦艇9艘、空軍飛機5架,總搜索航程5萬海里,相當于繞地球兩周多。
截至2014年12月,解放軍在剛果(金)、利比里亞、蘇丹等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派駐2600余人。累計向索馬里海域派出19批海軍護航編隊,為近6000艘船只提供護航。
還有馳援菲律賓臺風災區,在馬爾代夫首都馬累海水淡化處理廠火災后派出軍艦和空軍運輸機送水,派遣以軍隊醫院為主的上千人支援西非抗擊埃博拉病毒。
中國人最愛講辯證法。在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系中,能戰方能止戰,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這是百余年慘痛歷史烙下的教訓,也是最高統帥習近平倡導“能打仗、打勝仗”的真正內涵。
(《學習時報》201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