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鳳娟
?
·調查研究·
手術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研究
鈕鳳娟
目的:探討引起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以降低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行普外科手術34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將發生醫院感染患者設為醫院感染組,未發生醫院感染患者設為對照組。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引起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結果: 347例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28例,發生率為8.07%,醫院感染組中呼吸系統感染率最高。單因素分析顯示,切口類型(Ⅲ、Ⅳ類)、接臺手術、侵入性操作、手術時間≥2 h、入ICU時間>3 d、術前使用抗生素與手術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相關(P<0.05)。經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切口類型(Ⅲ、Ⅳ類)、手術時間≥2 h、入ICU時間>3 d、術前使用抗生素是引起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切口類型為Ⅲ、Ⅳ類、手術時間≥2 h、入ICU時間>3 d、術前使用抗生素是引起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護理人員可通過采取針對性的手術室護理干預,從而進一步降低普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
外科手術;醫院感染;相關因素;手術室護理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5.039
醫院感染是指患者在醫院內發生的感染。由于患者全身各部位均可發生感染,使得醫院感染率普遍升高。醫院感染的發生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發病率,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有研究表明,醫院感染造成的額外病死率為6%[1],而其余醫院感染患者的額外費用高達1萬元。因此,如何降低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是醫師首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分析引起普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為控制醫院感染率提供重要依據,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1~6月在我院行普外科手術34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26例,女121例。年齡9~81歲,平均(48.20±9.53)歲。住院時間7~42 d,平均(12.50±4.00)d。
1.2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收集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手術患者的性別、年齡、切口類型、手術時間、入ICU時間以及術前使用抗生素等指標。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導致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1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發生情況347例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28例,發生率為8.07%。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醫院感染部位的分布情況
2.2手術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單因素分析(表2)

表2 兩組手術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單因素分析(例)
2.3手術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多因素分析(表3)

表3 手術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2.4無菌切口感染情況在347例行普外科手術患者中,行無菌切口手術患者為153例,153例患者均未發生醫院感染。
醫院感染的發生不僅增加了手術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亦延長了住院時間,使得醫院感染在外科手術中的預防與控制已成為衡量醫療質量的標準之一。如今,隨著手術量的增加,傳統手術室護理對醫院感染的控制已無法滿足患者及醫師的需求,如何降低手術患者的醫院感染率亦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為管理與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提供重要依據。
表1顯示,在所有醫院感染中,呼吸系統感染率最高,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一致。說明了呼吸系統是最易引起感染的部位。主要由于反復氣管插管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黏膜屏障,有利于細菌侵入機體。同時長期使用呼吸機可導致炎性分泌物滯留,從而引起醫院感染。為了管理與控制呼吸系統的感染,護理人員需加強病室空氣消毒,勤開窗通風。同時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盡量減少氣管插管的次數及呼吸機的使用時間。表2顯示,切口類型(Ⅲ、Ⅳ類)、接臺手術、侵入性操作、手術時間≥2 h、入ICU時間>3 d、術前使用抗生素與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相關。然而為了避免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得研究結果更精確,我們將上述相關因素進行了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切口類型(Ⅲ、Ⅳ類)、手術時間≥2 h、入ICU時間>3 d、術前使用抗生素是引起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由于切口類型為Ⅲ、Ⅳ類表示患者術前手術部位已被污染,而切口部位細菌的繁殖隨著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從而提高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手術器材對患者機體所造成的傷害越大,導致其抵抗力急劇下降,易引起細菌生長。而患者入ICU時間意味著患者機體的創傷程度較嚴重,其機體抵抗力較差,易導致細菌的侵入。另外,術前使用抗生素可產生耐藥性細菌,進一步提高了感染的可能性。針對上述危險因素,護理人員在術前對創傷及周圍皮膚進行仔細消毒。同時盡量避免抗生素的使用,若在必須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則控制抗生素的種類和劑量。另外,盡可能切斷外源性感染途徑,規范手術流程并加強手術技能,使手術時間縮至最短。術后仔細檢查敷料,并及時進行更換,防止細菌大量繁殖。除此之外,住院期間應注意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153例行無菌切口手術患者中未發生醫院感染,說明行無菌切口手術可大大降低甚至杜絕醫院感染的發生。其可能原因為堅持對醫院重點感染部門進行監測,對于不合格現象進行調查、分析原因以及整改;同時嚴格規范手術操作流程,從而杜絕醫院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切口類型為Ⅲ、Ⅳ類、手術時間≥2 h、入ICU時間>3 d、術前使用抗生素是引起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護理人員可通過采取針對性的手術室護理干預,從而進一步降低普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同時開展無菌切口手術,亦是杜絕醫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1]楊錫瑤,惠錦林,李丹,等.普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安徽醫藥,2011,15(12):1560-1562.
[2]陳小恩,王行旺.普外科Ⅰ類手術切口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8):1136-1138.
[3]王素娟,胡煒,張學利,等.脊柱外科手術發生醫院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15-117.
[4]吳燕,劉茂菊,郭金鳳,等.Ⅰ、Ⅱ類切口手術部位醫院感染監測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7):1307-1309.
[5]凌希蓮,王紅霞,劉云,等.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9):23-25.
[6]孫維敏.胃腸腫瘤手術部位醫院感染預防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6):948-949.
[7]董小牛,胡小明,徐忠珍,等.老年患者腹腔術后發生下呼吸道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7):3739-3741.
[8]黃荔紅,游荔君,王佳,等.手術部位感染回顧性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2):97-100.
[9]梁儒棟.普胸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易感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25(2):130-131.
[10]嚴華兵,楊麗濤,李俊玲,等.不同蔗糖濃度對山薯組培苗形態發生途徑的影響[J].熱帶作物學報,2011,32(7):1325-1329.
[11]李欣欣,田德龍,李延海,等.手術室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3):3207-3209.
[12]雷芳.婦產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2(12):54-56.
[13]姜云,李倩,高瑋瑋,等.加強手術室環節管理控制手術相關性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3):5342-5343.
[14]江南,湯小東,吳健新,等.基層醫院普通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預防[J].臨床醫學,2012,32(10):4-5.
[15]易義會.骨科手術發生醫院感染與手術室感染管理關系[J].當代護士(綜合版),2013(9):34-35.
(本文編輯崔蘭英)
Research on relevant factors of hospital infection of surgical patients
NIU Feng-juan
(Dongha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Lianyungang222300)
Objective:To explore relevant factors causing hospital infection on surgical patients so as to reduce incidence of patients’ hospital infections.Methods: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347 patients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set patients with hospital infection as hospital infection group and patients without hospital infection as control group. Analyzed risk factors causing hospital infections on surgical patient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Results:Among the 347 patients, there were 28 cases having hospital infection, the incidence rate was 8.07%, and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system in hospital infection group was the highest.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incision type (type Ⅲ, Ⅳ), consecutive operation, invasive operation, time of operation ≥2 h, time of living in ICU>3 d, antibiotics using before operations were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of surgical patients (P<0.05). The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incision type (type Ⅲ, Ⅳ), time of operation ≥2 h, time of living in ICU>3 d, antibiotics using before operations were risk factors causing surgical patients’ hospital infection (P<0.05).Conclusion:Incision type being type Ⅲ and Ⅳ, time of operation ≥2 h, time of living in ICU>3 d, antibiotics using before operation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causing surgical patients’ hospital infection. Nursing staff can further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among surgical patients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by adopting corresponding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 operation room.
Surgery;Hospital infection; Relevant factors;Nursing in operation room
222300連云港市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人民醫院手術室
2016-01-23)
鈕鳳娟:女,本科,副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