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璐 石健衛(華東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00)
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現狀及問題
——基于武漢三所高校的調查分析
徐璐石健衛
(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1600)
十八屆四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并且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高校法治教育為法治中國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實地調研著手,以武漢三所高校為調研對象,結合問卷、訪談形式,由調研實際數據出發,從法治理念培育模式、法治理念培育觀念和法治理念培育內容三個方面著手,探析當前高校法治理念培育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最終得出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的路徑對策,增強高校法治教育實效性。
高校法治理念培育培養現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首先,“法治”教育不同于“法制”教育。陳潔在《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中指出:“法制教育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社會主義法制的宣傳教育來影響人們行為的一種活動。而法治教育是通過對公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依法治國’方略的宣傳和教育,培育和發展公民法治意識及用法治意識指導自己行為的一種活動。”①簡單說來,法制教育是有關現行法律制度的教育,而法治教育則是在法律制度教育之外,對人們進行法治價值、歷史、現狀和未來走向的教育,以期培養出積極守法的合格公民。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制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一部分。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作為法治理念培育工作的前沿陣地,大學生素質的高低,高校法治理念培育工作的成效顯著與否,都直接關系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成敗。吳峰在《新時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中提到:“高校法治教育是一種以培養非法學專業大學生法律知識和技能,并使其掌握法律制度運行的基本原則和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的教育。”②了解當前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的現狀和問題分析就變得尤其重要。
本研究主要從武漢三所高校實地調研出發,分析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現狀,對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的路徑進行探究,以期將高校法治理念培育落到實處。
2015年7月初,調查小組奔赴湖北省武漢市,面向三所高校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小組之所以把視角放在武漢,是因為武漢地處我國中部,交通便利,高校林立,是除北京、上海以外高校最多、學科最齊全的省會城市。其次,選取的三所學校,華中科技大學—以理工科聞名的“211”、“985”重點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以法學、經管類聞名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專業性院校。此次調查,我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發放調查問卷,采取面向有針對性的群體隨機調查的方式,靈活性較強;第二階段是訪談,針對問卷中反映的主要問題,以期獲得更深一層的了解。
(一)樣本結構
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
(二)調查研究方法
我們設計了高校法治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主要從高校大學生的法治理念現狀、高校法治理念培育存在的問題、大學生對高校法治教育的期待等幾個維度提問,著重考察高校大學生的法治理念培育路徑。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0份,回收率為97.5%,符合有效數值。所有收集的原始數據均輸入計算機,采用EXCEL和問卷星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同時,我們還采用了訪談法、文獻資料發等進行輔助研究。
(一)當下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法治意識近況
1.對法治的常識性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運用法律武器維權的意識仍不足。
問卷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對于“您是否清楚自己有哪些權利與義務?”問題的調查中,71.28%的學生表示“大概了解”,9.23%的學生表示“不清楚”,19.49%的學生表示“清楚”。可見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對法治的常識性問題了解不夠。將“您的專業是?”與“當您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您首選的解決方式是?”這兩個問題進行交叉分析,如圖2所示:法學專業中25.9%的學生選擇用法律途徑解決,74.1%的學生選擇雙方協商解決;在非法學專業中,18.4%的學生選擇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78.4%的學生選擇協商,而0.9%的學生選擇通過暴力解決,2.3%的學生選擇不出聲,自認倒霉。可以看出,總體來說大學生群體擁有一定的法律意識,但其維權意識稍顯不足,且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律意識要低于法學專業的學生。

圖1

圖2
2.對國家法治建設不夠關注,對司法公正較有信心。
問卷調查結果如表2顯示,對于“您是否關注國家的立法活動?”,67%的學生選擇“與自己專業無關,不感興趣”,23%的學生選擇“偶爾了解一下”,只有10%的學生選擇“比較關注”;對于“您是否關注法治方面的新聞?”,有59%的學生選擇“沒怎么注意”。可見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是特別關注國家的法治建設。在司法公正方面,只有很一小部分學生受社會中負面信息的影響,持負面態度。對于“您是否對我國公檢法的公正執法行為有信心?”,有18.8%的學生表示“沒有信心”,有48.9%的學生表示“不好說”,有32.7%的學生表示“有信心”。“中間狀態”較多。這顯示出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目前的司法環境認可度有待加強,對司法公正較有信心,導致對其進行法治理念培育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表2
(二)當下高校法治理念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1.法治理念培育模式的滯后性與單一性
雖然當前學術界對法治理念培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二者的關系仍有分歧,但不能改變前者是依附于后者的事實。譬如,在思修課教材的編撰和課程的設置上,法治理念培育與德育被整合成為一門課程,并使用一本教材;從授課老師的配置上,教師一般歸于德育教研室。但其中更嚴重的問題是,高校法治理念培育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隨著課程改革的步伐而同步發展,培育模式存在滯后性。在培育內容上,固然一些章節對法律和道德的內容進行融合,但二者大致上仍是各成體系的。筆者在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進行訪談中得知:開展課程改革后,許多高校的思修課全程是由一名教師進行講授。這就出現有些高校的教學團隊會存在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不相當的情況。由于某些高校的思修課教師缺乏專業的法學學科背景,他們在承擔思修課法律部分的教學任務中就顯得功力不足。為了免于在課堂上出現尷尬,有些老師在授課中有意無意地將法律部分與道德部分作分開講解,并在課時的安排上“重德輕法”,這在無形中弱化了法治理念培育開展的效果。另外,通過分析調研問卷數據,筆者發現:現有的高校法治理念培育模式主要是以顯性的第一課堂教學為主,顯得單一,仍停留在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傳統方式上,對于校園內外隱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則稍顯不足。所以,在當下的高校法治理念培育模式下,尚不能有效發揮高校法治理念培育和德育的有機聯系。
2.法治理念培育觀念的傳統性
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是法治社會的形成標志,具體表現是國家所制定的法律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民眾的普遍擁護和遵守。在高校開展法治理念培育的過程中,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所開展的法治理念培育中大多數是以義務為本位。譬如,在教材或教學內容上,強調比較多的是公民義務,而對公民權利卻提及不多;在教學目標上,受到一直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法治理念培育被演化成一種常識性教育,甚至只是簡單法律常識的學習。教育者更多的是希望通過法治理念培育讓學生了解掌握法律規則,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遵守它。這個前提引導下的高校法治理念培育,會造成受教育者權利意識的淡薄。權利意識是法律意識的根基,若公民對自身權利沒有渴求,就不會有法律的遵守,對法律的信仰更是無從談起。所以,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的著力點不僅在于知識的教育,更在于理念的培育,以培育大學生的法治理念為首要目標。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果高校法治理念培育還固守先前的觀念,不注重對大學生權利意識和法治信仰的培育,不重視對大學生法治素養問題的研究,就會出現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知法不信法、知法不尊法的現象。筆者在此次調查研究中發現:當下高校大學生雖然有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但深度遠遠不夠;法律意識雖有所強化,但對當前法治建設的狀況不滿意,對法的價值認知和對法律的信仰存在缺失。因此,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權利意識和法律信仰這些方面的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高校法治理念培育效果的短板。
3.法治理念培育內容的空泛性
當下,高校廣泛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思修課的教材。該教材中關于法律的內容占全書內容約不到30%,但涵蓋我國現行的諸多部門法。實體法部分有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律規范,程序法部分則包括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仲裁等程序法律規范。單就其內容來說,可謂是面面俱到,猶如一本簡易的法律百科全書。但稍加研讀可以發現,教材中的內容主要以法律的規定和條文的解釋為主,內容稍顯枯燥。雖然有些內容可以與日常的生活相聯系,但教材中所作的解讀則較為淺顯,不能很好地發揮法律對人們行為的指引、評價和教育等功能。加之受課程本身學時所限,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教師對基本法律知識做簡單的講解都顯得時間不夠,更不要說通過授課讓學生掌握知識并形成良好的法治理念。通過分析調查問卷數據發現:在問及是否了解“賠禮道歉”是民事責任的一種承擔方式時,70%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常見的道德責任形式,僅有26.8%的受訪者知道其還是一種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綜上所述,現有教材中關于法律部分的內容稍顯錯雜與浮泛,已經成為制約高校有效開展法治理念培育的重要瓶頸。
(一)積極探索建立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的長效機制
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高校作為法治理念培育的重要主體之一,應積極探索建立法治理念培育的長效機制,打破以往法治理念培育的局限性,營造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的新常態,凸顯高校在國家法治理念培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構建法治理念培育的長效機制,需要政府、社會和高校三方形成合力,為法治理念培育提供人、財、物等的保障。在開展具體的法治理念培育工作中,應根據各高校自身實際情況,結合各自的特色,制定出高校法治理念培育工作的管理辦法,規范工作流程,成立以黨委為領導的法治理念培育工作小組,責任落實到人。積極探索完善法治理念培育成效的評價機制,落實好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的長效機制。
(二)做好高校法治理念培育課程的建設工作
法治理念培育的效果不僅依賴于穩定長效的機制,還需做好高校法治理念培育課程的建設。在高校法治理念培育中,應當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不斷創新與完善法治理念培育的教學手段:一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目前我國高校主要是通過課堂講授的方式開展法治理念培育,這種方式具有灌輸教育的局限性。為了滿足現階段大學教學的需要,高校法治理念培育應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與改善,從單向的灌輸式教育向雙向的啟發式的教育方向進行轉變。在做好課堂講授教學的同時,還應增加專題討論、社會實踐等活動形式,培養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二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聯系。不僅要做好課堂上法治理念培育教學工作,還要重視課堂外的學習交流,多開展實踐活動,以鞏固與增強課堂法治理念培育的教學效果。
(三)積極開展以法治教育為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
高校法治理念培育應當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一方面,在具體培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實踐,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思考并認同。具體可以通過主題演講、主題晚會、觀看主題視頻、辯論會、社會調研、參與普法宣傳活動、參與法制宣傳、法庭旁聽、個案調查走訪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對憲法和法律崇敬、信仰,把法律內化為行為準則。另一方面,要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治理念和信仰并不能閉門造車、束之高閣,而是要使學生在融入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自覺、科學地運用所學解決具體問題,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進程。
(四)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法治理念培育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筆者發現目前高校在法治理念培育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會借助新媒體資源,但相對于微信、微博、微課、易班等新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及大學生對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關注度而言,高校法治理念培育對新媒體的利用還是顯得有些滯后。針對大學生的法治理念培育應借助新媒體優勢使理論講授更接地氣、宣傳活動更豐富、師生溝通更加順暢。譬如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易班等平臺將國家法治建設形勢政策文件和進展等教育資源與學生進行分享,對社會中涌現出的影響較大,正面的、積極的學法、用法、尊法、守法的典型案例在同學中開展討論,傳播正能量、樹立新榜樣。對熱點案例展開分析,引導學生吸取教訓并引以為戒。此外,可借助微信、微博等方式加強師生、學生彼此間的聯系與互動,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法治思維、法治意識的認識。
注釋:
①陳潔.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D].復旦大學,2012,4.
②吳峰.新時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73-77.
[1]吳峰.新時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9):73-77.
[2]代明智.論法治教育在高校學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2(14):242-244.
[3]王曉慧.論法治模式下的高校法制教育創新[J].公民與法,2011(10):24-26.
[4]陳潔.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D].復旦大學,2012,(4).
[5]吳峰.新時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9):73-77.
[6]周康.新時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內容與途徑研究[J].學理論,2015,10:235-236.
[7]劉武俊.論法制宣傳教育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J].中國司法,2010,03:23-27.
[8]郭玉華.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以“概論”課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5,18: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