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榮
這天,幾個學生來看望著名數學家谷超豪,谷超豪給他們做糖拌西紅柿吃。他先把西紅柿放進一個盆里,倒入熱水,泡了幾秒鐘后就取出來,然后將西紅柿剝了皮,接著切成薄片,撒上細白糖,一盤新鮮可口的糖拌西紅柿就完成了。學生們為老師嫻熟的技藝贊嘆不已,紛紛問道:“您是怎么學會這樣給西紅柿剝皮的?”谷超豪笑笑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學會的,這是常識嘛,又不是學問。”
“可是,任何常識里都包含著相應的學問啊!”有學生說道。
“是的,你們說得一點都不錯,每個常識中都包含著相應的學問,但常識往往只是學問表面的一種體現,而學問則往往是超越常識的一種理論,所以人們對常識的記憶要淡一些,而對學問的印象要深一些。”見同學們似懂非懂,谷超豪又說,“比如你們都知道,要在墻上固定一條長棍子,至少需要在兩端各釘一個鐵釘,但是你們能想起來你們是怎么知道要釘鐵釘的嗎?”
同學們更是一頭霧水。
“‘兩端各釘一個鐵釘就是常識,其中包含的學問就是‘兩點確定一條直線,你們說不出你們是怎么知道釘鐵釘的,但我如果問你們是什么時候學會‘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這個學問的,你們就能很清楚地回憶出來了,是嗎?”谷超豪微笑著問。
“對,初中第一冊的幾何課上就學到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常識與學問的區別豁然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