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燦,字二西,錢塘布衣。著《師竹齋詩稿》。屠倬序略,吾杭隱君子二西陳先生,家君弱冠時布衣交也。長家君十年,今八十矣。倬初垂髫見先生葛巾藜杖與家君相往來,拱手端坐,作世外語。十六七時見先生作篆隸書或畫古松野梅叢竹之屬,淋漓滿屏幛,則大驚以為古人所為,詩不自收拾往往多見道語,有邵堯夫擊壤遺音。不就科舉,不事生產布衣終老,藜藿不給,無戚戚之容,不知人世有是非得失榮辱之介所謂有道君子者非歟。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二十四,清光緒刻本
陳燦,字二西,錢塘布衣。為丁敬入室弟子。工篆隸、山水、古松梅竹。居北郭枯樹灣,土廢茅屋,簾外修竹數竿,青照幾榻,燦吟誦自適,雖樵蘇不爨,無戚戚容。黃易招客任城三載,易死歸家,街為童子師。卒年八十余。
——(民國)李格《[民國]杭州府志》卷一百五十,民國十一年本
陳鴻壽,字曼生,浙江錢塘人。以明經朝考得知縣,揀發廣東。兩江總督鐵公保奏留南河效力久之,補溧陽縣知縣。多惠政,擢河工海防同知,卒于任。曼生幼聰穎,能詩工畫,精篆刻,得丁敬身之法,雅好賓客,傾襟聯褸,所在咸集,迪然樂也,年五十余卒。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六,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陳繼昌,字述之,號蓮龕。與陳鴻壽、董洵交好。生平事跡未詳。
陳焯,字映之,號無軒,歸安人。司鐸定海。博疋善鑒,工山水。著《湘管齋寓賞編》。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匯傳》卷十四,清道光刻本
《府志》:焯少有文名,受知于韓城王杰挈之入都,一時名公交相引重,嗜古博物,收藏書畫甚富,有知其所好者輒出所藏名跡助供清賞,遂作《寓賞編》,暮年鉛槧不輟,屬纊之欠尚以手纂湖州詩錄為念,道光時始刊行。
《蒲褐山房詩話》:映之清才博學,所居湘管齋具圖書彝鼎竹木花藥之盛,又舉欽定《三希堂法帖》釋文考其行草偏旁印章名氏以惠學者,所至采訪詞人逸事,掇其事跡,蓋浙東之行秘書也,其詩釆釆流水,蓬蓬遠春,正如表圣所云,常游粵東獲水坑上品,且摹懷仁《圣教序》內“水華”二字刻銘硯背,以贈朱大令笠亭。笠亭轉贈于予藏之文笥,每溪雨欲來沄然光潤。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二十二,清光緒刻本
何道生,字蘭士,靈石人。乾隆進士,入詞林,官知府。善山水,工詩,有《方雪齋集》《畊硯田齋筆記》。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匯傳》卷二十二,清道光刻本
何琪,字東甫,號春渚,錢塘布衣。著《小山居詩稿》四卷,《杭郡詩續輯》。春渚博學能文章,書法絕似董文敏,尤工八分,以世鮮識者不輕作。性兀傲,好議論,齒鍔犀利,意氣自若,被酒則嫚罵或大哭,嘗有詩云:“醉里罵人醒可怕,醉里笑唬醒可訝。我非有位如灌丈,亦非有才如唐衢。奈何故態老仍在,二者被酒無時無。”自紀其實也,得馬湘蘭所用硯,自號湘硯生,其屋榜曰“小山居”者,龔田居侍御嘗書此三字贈其祖岱瞻大令也。
《緝雅堂詩話》:東甫居北郭枯樹灣,灣南多業漁,因自號曰“南灣漁叟”。晚年慕石守道、唐子方之為人,又號二介居士。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十三,清光緒刻本
黃童,黃樹穀子,黃易弟。
黃樹穀……長子庭,國學生。坐累謫塞外,卒。所著有《輪臺小記》及《輪臺絕句》若干首行于世。未刻有《蔗馀集》《零香詞》藏于家。次經早卒。著有《武夷九曲擢歌百首》。次易今官兗州府運河同知,即小松也。次童,國學生。孫男三人,元鼎、元長、元禮;孫女五人。……嘉定錢大昕撰,仁和何琪書丹,吳門劉征恒卿刻石。(《何春渚書黃松石墓志冊》)
——(清)端方《壬寅銷夏錄》稿本
黃錫蕃,字椒升,海鹽人。著《海上竹枝詞》。《縣志》:錫蕃精鑒賞,工八分,少饒于貲,購求金石文字,曰事參考。家落,以布政司都事需,次福建上游詩重之。署上杭縣典史,辭疾歸。日坐小櫻,從事丹銷,好古之士,咸就質焉。閑與老為詩酒之會,著有《金石考》。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四十六,清光緒刻本
何元錫,字夢華,錢塘人。國學生。精于簿錄之學,家多舊書善本,嗜古成癖,雅意金石,嘗于曲阜訪求漢刻,縋幽鑿險,務獲乃已。(《定香亭筆談》)
——(民國)李榕《[民國]杭州府志》卷一百四十六。民國十一年本
江防,字旭東,號硯農,又號橙里。方伯之弟,家有紫玲瓏館,工詞,著有《隨月讀書樓詞鈔》《練湖漁唱》若干卷。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二,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盒刻本
孔繼涑,號谷園,曲阜圣裔。十歲工書,聘張文敏公照女,未娶卒。文敏以書法名天下,谷園學之能亂真。翁婿最相契,文敏公歿,純皇帝命涑摹其書以進,稱旨謂極似張照,深蒙賞賚,人以為榮。鄉舉后屢困場屋,考教習不收,春闈榜后,上命搜落卷,中楷書工整者備選中書,亦不遇。平生精于賞鑒,所蓄前人墨跡甚多,與梁山舟先生彼此以家藏易觀互相評論,皆具眼也。所刻《玉虹樓帖》張公筆跡亦其鑒定。與兄友愛最篤,兄官戶部以事戍邊,谷園鬻產贖回,侄入翰林旋卒,身為經紀,憂勞困頓以致疾病里居。時于市肆中見其書,鐵畫銀鉤力透紙背,惜未買得至今為恨。
——(清)王培茍《鄉園憶舊錄》卷三,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孔繼涑,字信夫,號谷園、衍圣公子。乾隆戊子舉人,候補中書。
幼聘婁縣張文敏公照女,文敏書名海內,君能得其筆法,吋以小司寇目之,求書者紙堆幾案如束筍。中年進而學蘇黃學米,晚更學歐虞顏。上于中水行宮命君仿張書以進,奉旨,好像張照留覽,發懋勤殿。(《頻羅菴集》)
——(清)震鈞《國朝書人輯略》卷六,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陸飛,字起潛,號筱飲,仁和人。乾隆乙酉舉省試第一。山水雜卉超逸不群,繪《柳村漁吏圖》。工行楷,能詩。(《熙朝雅頌集》《墨香居畫知》)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匯傳》卷五十八,清道光刻本
羅聘,字兩峰,自稱花之寺僧,江都人。工詩,居天寧門內彌陀巷,額其堂曰“朱草詩林”。善畫,作《鬼趣圖》,題者百余人。妻方婉儀,字白蓮,受詩于沈大成。著有《白蓮半格詩》。子允紹字介人,允纘字練堂,一字小峰,俱善畫。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三,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盒刻本
梁同書,字符穎,號山舟,錢塘人。詩正子。乾隆壬申進士,官翰林院侍講,嘉慶丁卯重宴鹿鳴,加翰林院侍講學士銜,祀鄉賢著《頻羅庵稿》。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七,清光緒刻本
梁同書,字符穎,晚號山舟,浙江錢塘人。大學士詩正子。乾隆十七年會試未第,高宗特賜與殿試,入翰林大考,擢侍講。淡于榮利,未老因疾不出,晚年重宴鹿鳴,加侍講學士銜,卒年九十三。好書出天性,十二歲能為擘窠大字,初法顏、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乃變化,名滿天下求書者紙日數束,日本琉球皆重之。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列傳二百九十,民國十七年清史館本
盧蔭文,德州人,官建平知縣。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科石韞玉榜。
——(清)成璀《(道光)濟南府志》卷四十二,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李堯棟,字松云,山陰人。乾隆壬辰進士,官福建延平知府。著寫《十三經室詩鈔》。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十清光緒刻本
李鐘沛,進士,天津知府李時萃之子。字作霖,號守拙。例授奉政大夫,晉封朝議大夫,候選府同知。生于雍正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丑時,卒于乾隆六十年十月二十一丑吋。配張氏……繼配張氏。子二:大岑、大峻。
——《濟寧任城李氏族譜》,清光緒刊本
潘應椿,字仿泉,歙縣舉人。知懷來縣,總督裘高勘和合口玲瓏石壩,應椿以和合口為媯水、桑干、洋河三水匯流之咽喉,若束而狹之,橫溢為害可立待也,上書數千言力陳其不可。裘據以聞,詔曰:可。永定河下游數州縣被澇,奉檄往勘,直陳民病,皆得賑恤。官豐潤,有官地數千畝,民多塋葬,忽奉撫檄開墾,椿力止之,遂定為義冢,著于令。后補廣宗縣,以勞卒官。(《歙縣志》)
——(清)何紹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八十七,清光緒四年刻本
錢坫,字獻之,大昕從子。乾隆甲午順天副榜。游西安畢沅幕,與洪亮吉、孫星衍討論訓故地理之學,授乾州州判,得疾歸,卜居吳門大井里,卒。坫工小篆,晚年右體偏枯,以左手書之。(《道光志》)
——(清)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十二,清光緒九年刊本
錢維喬字竹初,維城弟。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孝廉,工詩,畫法秀逸,饒有士氣。乾隆四年己末生,嘉慶十一年丙寅卒,年五十有八。
——(清)秦祖永《續桐陰論畫》清同治三年刻朱墨套印本
錢維喬,字樹參,號竹初,維城弟。乾隆壬午孝廉,為鄞縣。早歲即工翰墨,為兄代作已咄咄逼真,后筆尤蒼厚,山水茂密不繁,峭秀不塞,作家士氣兼備。乾隆己未生,嘉慶丙寅卒,年六十有八。有《竹初未定稿》。(《墨香居畫識》《懷舊集》)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匯傳》卷十八,清道光刻本
邱學敏,字至山,號東河,鄞人。乾隆丙子舉人。官江西臨江知府。著《秋樹根軒詩鈔》。董沛曰:先生工書法,為梁山舟所推重。初宦粵東,以循吏著。收藏金石書畫甲于江浙,身后漸以散亡。余少時猶及見其古錢,凡干余品,周漢之物,多泉志所未載者。著《有三樹堂文集》。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七,清光緒刻本
宋葆淳,字帥初,號芝山,山西安邑人。乾隆丙午順天孝廉,司鐸隰州。山水蒼秀嫣潤,幾自成家。(《墨香居畫識》)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匯傳》卷五十一,清道光刻本
史紅亭,原名失考。《秋貪遺稿》中有《題史紅亭小照》詩,為黃易官濟寧時之友人。
陶梁,字寧求,號鳧鄉,長洲人。諸生。《蒲褐山房詩話》:鳧鄉風流儒雅,為近日吳閶文士之冠。尤擅倚聲,吳穀人、倪米樓諸君放手推之。予撰續《詞綜》,搜釆編排多其所助。詩不多作,少學《長慶集》而能去其淺率,無乖正始之音。
——(清)王昶《湖海詩傳》卷四十五,清嘉慶刻本
唐仲冕,字枳六,號陶山,湖南善化人。乾隆五十八年進士,歷任荊溪奉賢、吳江知縣。嘉慶四年調吳縣,一以潔己愛民為享,嚴察奸蠹,使不得逞,吏有去而徙業者。以圣廟樂器殘缺,出私財補制清理。韓敬堂墳地立,吳縣知縣題名碑,修唐寅墓,刻六如居士詩文集,嘗作《桃花庵》四律。諸名士屬和成帙曰“花塢聯吟”,拔取長洲副貢沈奎詩壓卷。七年遷知海州。其去也,凡前仕虧空悉以漕余補之,曰吳縣物即辦吳縣事,吾不入私橐,其不茍取如此。(《吳門補乘》)
——(清)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卷七十一,清光緒九年刊本
魏成憲,字寶臣,號春松,仁和人。乾隆甲辰進士,官山東道監察御史,著《清愛堂集》二十三卷。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十四,清光緒刻本
汪大菇,字中也,號雪礓,歙縣人。畫師陳玉幾,與厲樊榭、江冷紅鑒別古畫及銅玉器,得秘法。《墨香居畫識》:裔字中也,與江橙里同里。畫仿倪高士,尤精金石之學。
——(清)王鑒《揚州畫苑錄》卷四,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汪大宗,字鄰初,號阪隱。汪舸子,汪裔弟。
王復,字敦初,號秋塍,秀水監生。又曾子宮偃師知縣,著《晚晴軒稿》。畢沅《晚晴軒稿序略》曰:王大令秋塍為亡友谷原比部之子,髫齡孤露,克自植立,讀書負米,出游四方。乾隆癸卯之春,謁予青門節署吋,及門之士若錢獻之、洪穉存、孫淵如輩咸集,極談燕唱酬之樂。秋塍自弱歲及是已五試北雍,不合尺度于有司,予因札薦以佐幕相屈,由秦而豫,連宰劇邑。公余之暇,猶能不廢嘯歌。予曾選刊才士之詩為《吳會英才集》,其中皆與秋塍友善,而于予嘗有一日之長者,秋塍之作亦在焉。
——(清)阮元《兩浙鞘軒錄》卷三十七,清嘉慶刻本
王復,字敦初,號秋塍,秀水人,監生。由四庫館議敘官偃師知縣。有《樹萱堂詩》。《蒲褐山房詩話》:秋塍承其尊人谷原之學,殫見洽聞,詩才凌厲,少即與汪云壑、祝西澗、蔣春雨諸人聯吟斗險,眾避其鋒。既而入京,師游秦中,從子及秋帆撫軍最久。迨筮仕中州,初任商邱令又偕幕寮彭受園等流連觴詠,尋調偃師,繼湯君毓卓之后。湯君南皮人,乾隆壬午孝廉,搜羅金石,重輯志書,與武君虛谷交。君繼其后風流,彌劭游龍門砥柱,極山水之勝,作長卷以紀之。同安陽令趙君希璜皆以仙吏稱。
——(清)王昶《湖海詩傳》卷三十八,清嘉慶刻本
翁方綱,號覃谿,大興人。乾隆壬申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擢司業,累至內閣學士。先后典江西、湖北、順天鄉試,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嘉慶元年,預千叟宴。四年,左遷鴻臚寺卿。十二年,重宴鹿鳴,賜三品銜。十九年,再宴恩榮,加二品卿,年八十二矣。又四年,卒。
方綱精研經術,嘗謂考訂之學,以衷于義理為主,論語曰“多聞”、曰“闕疑”、曰“慎言”,三者備而考訂之道盡。時錢載斥戴震為破碎大道,方綱謂:“詁訓名物,豈可目為破碎?考訂訓詁,然后能講義理也;然震謂圣人之道,必由典制名物得之,則不盡然。”
方綱讀群經,有《書》《禮》《論語》《孟子》附記,并為《經義考補正》。尤精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剖析毫芒,參以《說文》《正義》考證至精。所為詩,自諸經注疏,以及史傳之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貫徹洋溢其中。論者謂能以學為詩。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二,文苑二
王轂,予同郡黟縣人也,字御榦,號東蓮。家素力田。轂生而好學,髫齔竊聽于鄰塾,歸執一卷效睜唔。其尊甫見之,因延師課誨,然性流動,泛覽九經,涉獵諸子,粗知大意便另習他藝。又不愛作科舉文,入泮后有聲黌序。戚友咸規勸其專力帖括,而轂獨嗜臨池,精鑒賞,訪求周彝秦鼎、法帖碑版不遺余力。且復從事六書,棲情鐵筆,日與漫公吳兆杰、家明經肇隆游,研究始一終亥之義,急鑿緩鑄之道,章法刀法莫不大雅。丁酉秋,棘闈偶躓,即負篋北游,冀以他途進身。會開四庫全書館,需工八法者,侍御硯廬張公霽見其書端謹莊秀,保送效力。筆墨余暇,留神吏治,見事明敏,頗具判斷才。期滿敘勞,得職選授荷澤縣縣丞,年尚未及四十,學業政事造詣,正末可量也。
——(清)汪啟淑《續印人傳》卷四,清道光二十年海虞顧氏刻本
吳錫麒,字圣征,錢塘人。乾隆乙未進士,授編修,歷宮國子監祭酒,入直上書房。著有《正味齋集》行世,博釆閣覽。其為詩詞清峭婉雅,駢體文字則濃思縟釆之中風骨蒼然,獨與古會,尤為學者推重。
——(清)穆彰阿《[嘉慶]大清一統志》
卷二百八十六,四部叢刊續編景舊鈔本
奚岡,號鐵生,錢塘人。工山水,筆墨蒼秀,得思翁、南田兩家法,老年入李檀園一派,為浙中畫家巨擘。近日杭人言書法者必宗山舟,言畫學者必宗鐵生,此亦一時好尚,鐵生嘗為余作《養竹山房圖》,又似云林生,蓋其天分極高,無一點塵俗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十一下,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徐曰簪,號柳堂,江蘇陽湖人。蔭生,十三年八月任。
——(清)成璀《[道光]濟南府志》卷三十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楊駢,黃易侄輩。生平事跡失考。
張愛鼎,字研村,符升之子。任衛輝通判,曹單同知,開封下南河同知,遷武定知府。清廉峻直,絕饋遺黜,墨吏修學校,建書院平振士風,凡郡中鄉賢先達必立祠祀之,其勸勵類如此。弟文鼎官儀睢通判,少年倜儻,勇于任事,以疾早卒,人咸惜之,崇鼎現官東河候補知州。
——(清)潘鉻《[嘉慶]蕭縣志》卷之十二,清嘉慶刊本
張廷濟,字叔未,嘉興人。嘉慶三年舉鄉試第一,應禮部試輒躓,遂歸隱。以圖書金石自娛,建清儀閣藏庋古器,名被大江南北。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三,民國十七年清史館本
趙魏,字晉齋,號菜森,一號洛生,仁和恩貢。《府志》:魏好學,精篆籀,酷嗜金石文字。阮元許為歐趙著錄,不是過也。尤愛其詩。《古均閣寶刻錄》:晉齋博學耆古,尤工篆隸,
所藏商周彝器款識漢唐碑本為海內第一,著有《竹崦貪碑目》《華山石刻表》《歷朝類帖考》《小學雜綴》等書。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二十九,清光緒刻本
張燕昌,字芑堂,海鹽貢生。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湖海詩傳》:芑堂屏居村落,性孤介,夙嗜金石,尤愛小品。搜奇釆癖,凡靨缺零星都為一集,名《金石契》,予所藏西漢雁足鐙亦并著焉,又撰《古來飛白書考》。常往寧波入范氏天一閣,在藏書中獲北宋石鼓文拓本,摹勒以歸重刻之,因撰《石鼓文釋存》,證以篆籀,考其偏旁點畫,較薛楊潘董諸家更為精審。
——(清)潘衍桐《兩浙鞘軒續錄》卷十八,清光緒刻本
鄭震堂,原名失考。《秋盒遺稿》中有《調鄭震堂納姬》詩一首。從黃易與其信札中看,可知其亦工繪事,精于鑒賞,黃易官濟寧時常與過從研討書畫。
責任編輯: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