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安陽縣總醫院中西醫結合兒科 安陽 455133)
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臨床研究
李秀娟(安陽縣總醫院中西醫結合兒科安陽455133)
目的:探討在小兒肺炎喘嗽中應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兒肺炎喘嗽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給予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治療,觀察組給予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7d為一個療程,觀察兩組體征恢復正常時間以及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退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以及胸片恢復正常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小兒肺炎喘嗽中應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能夠縮短患者體征恢復正常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小兒肺炎 喘嗽 麻杏石甘湯加減
肺炎喘嗽是兒科常見肺部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發熱、氣急、喘嗽、鼻煽、痰鳴等癥狀,四季均可發病。小兒肺炎喘嗽多是由于小兒氣血未充,腠理疏薄,衛外不固,外邪侵犯于肺,入里化熱,煉液成痰,肺部氣阻不暢,肺熱熏蒸,痰阻肺絡,壅塞氣道,上逆所致[1]。臨床上西醫多采用抗細菌、抗病毒、抗支原體治療,但抗生素的副作用及耐藥性,對小兒身體健康影響較大。麻杏石甘湯源于我國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是我國醫學經典方劑之一,具有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本研究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兒肺炎喘嗽患者60例,采用麻杏石甘湯加減進行治療,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兒肺炎喘嗽患者120例,均符合《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診斷標準,并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器官功能性障礙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最大13歲,最小2歲,平均年齡(7.64±3.28)歲;病程1~5d,平均病程(2.35±0.78)d;體溫37.8℃~39.7℃,平均體溫(38.14±1.06)℃;觀察組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最大13歲,最小1歲,平均年齡(7.58±3.19)歲;病程1~5d,平均病程(2.42±0.60)d;體溫37.8℃~39.7℃,平均體溫(38.07±1.15)℃。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體溫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對癥治療,使用祛痰劑祛痰,冰枕冰敷退熱,呼吸困難者給予輸氧措施。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治療,劑量為10mg/(kg·d),7d為一個療程,若患兒有憋喘癥狀,給予吸氧聯合(3mg/kg)氨茶堿治療。觀察組給予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藥方由麻黃1~5g、杏仁3~10g、石膏5~15g、甘草1~2g、桑白皮6~9g、浙貝母5~10g、地骨皮6~9g、地龍2~8g、橘紅3~8g、丹參4~9g組成,隨癥加減,水煎,1劑/d,7d為一個療程。對于陰虛肺熱者,加用百合、玉竹、沙參;對于風寒閉肺者加用半夏、防風、荊芥;對于脾肺氣虛者,加用白術、防風、黃芪;對于痰熱閉肺者加用全瓜蔞、紫蘇子、葶藶子;對于風熱壅肺者加用魚腥草、黃芪、連翹、金銀花。記錄兩組患兒退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以及胸片恢復正常時間,比較兩組療效。
1.3療效評價標準:根據病情改善情況分為4個級別[3],即痊愈:體溫恢復正常,肺部炎癥吸收,肺部啰音以及咳嗽癥狀消失;顯效:發熱、咳嗽等癥狀得到很大改善,肺部啰音基本消失,胸片檢查肺部有稍許病灶;有效:發熱、咳嗽等癥狀有一定改善,肺部啰音減少,胸片檢查肺部存在病灶;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出現惡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進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體征恢復正常時間比較:觀察組退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以及胸片恢復正常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體征恢復正常時間的比較(±s,d)

表1 兩組體征恢復正常時間的比較(±s,d)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1。
胸片恢復正常時間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退熱時間 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60 60 tP 4.45±0.52 2.39±0.34a25.6832 <0.01 8.35±1.98 5.44±1.00a10.1618 <0.01 7.65±1.36 5.15±0.90a11.8743 <0.01 8.47±2.01 6.13±1.58a7.0896 <0.01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小兒肺炎喘嗽發病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是小兒氣血未充,腠理疏薄,衛外不固,正氣虛弱,抵抗力差,外因是外邪侵犯于肺,或夾寒,或夾熱,入里化熱,煉液成痰,肺部氣阻不暢,肺熱熏蒸,痰阻肺絡,壅塞氣道,上逆[4]。從中醫辨證角度出發,化痰清肺是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首要原則。
麻杏石甘湯出自我國經典醫學著作《傷寒論》,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組方而成。麻黃為君藥,為肺經之專藥,有利水消腫、發汗解表、祛熱宣肺的作用;石膏為臣藥,清肺中壅熱,具有清泄肺熱、辛散解肌的功效;杏仁主肺經,通便潤腸、止咳平喘;甘草不僅能夠解毒清熱,還能調和各種藥材的作用;輔以桑白皮、浙貝母、地骨皮、地龍、橘紅、丹參,通利肺絡,活血化瘀,改善肺循環。全方共奏開肺宣閉、解毒化痰、止咳平喘之效。麻杏甘石湯不固守原方,可根據患兒病情發展,加減變化,靈活用藥[5]。從本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退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以及胸片恢復正常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小兒肺炎喘嗽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可以縮短病程,減輕患兒的痛苦及患兒家長經濟負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在小兒肺炎喘嗽治療中,應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能夠縮短體征恢復正常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1]張守燕.健化止瀉顆粒治療小兒肺炎喘嗽恢復期并發腹瀉54例臨床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5,30(9):1921-1923.
[2]袁昕.小兒肺炎喘嗽的中醫證型特點分析 [J].北京中醫藥,2015,34(4):294-297.
[3]汪秀芳.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小兒肺炎喘嗽40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3):73-74.
[4]丹丹.麻杏石甘湯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8):285-287.
[5]李云鵬.麻杏石甘湯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5):27-29.
R272
B
1672-8351(2016)02-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