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邵井波(大慶市龍鳳區人民醫院內科 大慶 163711)
天麻素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0例臨床觀察
張玉梅邵井波(大慶市龍鳳區人民醫院內科大慶163711)
目的:觀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應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符合條件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80例,通過隨機方式分為兩組:治療組(天麻素注射液組)、對照組(磷酸川芎嗪注射液組),每組40例,用藥均為1周,分別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統計學比較P<0.05。結論:天麻素注射液能明顯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肯定,未見不良反應,是治療和預防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安全可靠藥物。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天麻素注射液 磷酸川芎嗪注射液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以眩暈惡心嘔吐為主要癥狀。我們應用天麻素注射液和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各40例,通過觀察對比,從改善患者癥狀及腦血流方面看前者優于后者,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將觀察病例隨機分為天麻素注射液(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治療組和磷酸川芎嗪注射液(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作為對照組,每組各40例,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4.2±4.7)歲;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49.5±5.6)歲。
1.2病例選擇:所選病例為2012年4月~2014年6月在我院內科門診就醫病例,全部患者符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標準[1]:通過腦部CT或者MRI排除了腦干、小腦及枕葉梗死或出血等方面疾病,同時給予患者經顱多普勒(TCD)檢查手段,進一步確定診斷,確診為椎-基底動脈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血管性眩暈。兩組病例不包括以下患者:治療時所用的藥物過敏、眼部疾病導致的眩暈、心肺功能不全性眩暈、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和有出血傾向。
1.3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天麻素注射液0.6mg,日一次靜點;對照組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磷酸川芎嗪注射液100mg,日一次靜點,兩組療程均為一周。同時觀察患者用藥期間病情變化及不良反應,并進行記錄。
1.4療效評價
1.4.1臨床癥狀改善評價:一療程結束后進行評定: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②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③有效:臨床癥狀減輕但偶爾頭暈等;④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病情有加重趨勢。
1.4.2經顱多普勒檢查腦血流改善評價:一療程結束后進行評定:①痊愈:經顱多普勒(TCD)復查正常;②顯效:TCD復查大致正常;③有效:TCD檢查部分正常;④無效:TCD檢查無任何改善或者缺血加重。
按照上述標準進行記錄、統計及分析。
2.1臨床癥狀改善(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效果比較
2.2經顱多普勒(TCD)檢查腦血流改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效果比較
2.3兩組在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毒副作用。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在臨床上為常見病及多發病,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耳鳴、行走不穩等,該病給患者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帶來一定影響,如果反復發生會給腦干、小腦以及枕葉帶來嚴重危害,并可引起神經系統功能受損,留下后遺癥,所以臨床上必須給予足夠重視,預防該病和快速糾正發作狀態,對于患者日后生活質量非常重要。本組研究結果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說明天麻素注射液對改善腦血流,解除腦血管痙攣有重要作用。TCD檢查作為患者診斷,客觀觀察的無創傷手段重要客觀指標,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缺血病理改變,產生一系列綜合性腦缺血性臨床癥狀和體征[2],多有動脈硬化、腦血管痙攣、頸椎壓迫等原因導致毛細血管或阻力血管收縮,腦血流量減少,顱內動脈血流低流速[3]造成平衡器的供血不足表現出臨床癥狀,此病發病率有逐漸升高趨勢,腦干中的前庭神經核,對于缺血和缺氧極其敏感,只要有輕微的缺血缺氧,就可能出現患者眩暈發作。
由此可見,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給予擴張痙攣腦血管,增加腦供血,防止復發非常重要。天麻素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對循環系統影響能增加血管順應性,有改善血流作用。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天麻素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效果顯著,說明天麻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眩暈等癥狀,解除腦血管痙攣及缺血狀態,增加腦部動脈血流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療效確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價格合理,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安全可靠藥物。
[1]粟秀初,黃如訓.眩暈[M].第二版,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
[2]劉厚艷,王風華,趙巖楓.臨床實用醫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803.
[3]史百川.通心絡聯合氟桂利嗪治療頸性眩暈60例[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4,21(1):274-275.
[4]傅宏義.新編藥物大全[M].第三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R277.7
B
1672-8351(2016)02-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