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渤(東莞市第八人民醫院內科 東莞 523000)
肺心病患者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和右室射血分數(RVEF)治療前后變化的臨床意義
歐渤(東莞市第八人民醫院內科東莞523000)
目的:分析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及右室射血分數對(RVEF)肺心病治療的臨床意義。方法:以我院2012 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0例肺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合并心衰50例,為伴心衰組,未合并心衰20例,為單純肺心病組,均接受吸氧、強心、低分子肝素等綜合治療,觀察療效,同時通過電化學發光法、心臟超聲檢查分別測定并比較兩組患者NT-ProBNP水平及RVEF。結果:治療總有效率94.3%。伴心衰組與單純肺心病組治療前NT-ProBNP水平及RVEF比較、組內治療前后NT-ProBNP水平及RVEF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NT-ProBNP、RVEF可作為肺心病診治的重要指標,特別是伴心衰患者。
肺心病 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 右室射血分數
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簡稱)主要由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變引起,發病率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形勢下逐年上升,常合并心衰,增加治療難度,預后較差[1],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研究證實腦鈉肽在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中起參與作用,主要由心室容積擴張及負荷重時心室釋放形成,對左心室功能起反映作用[2]。目前臨床關于左心功能異常引發心血管疾病研究較多,但相對忽略右心室功能異常情況。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分析肺心病患者治療前后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及右室射血分數對(RVEF)變化情況,研究其在肺心病診治中的作用,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共70例,其中合并心衰50例,為伴心衰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66.0±4.7)歲,心功能分級II~IV級;未合并心衰20例,為單純肺心病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65.5±4.5)歲。選擇同期行健康體檢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66.4±5.0)歲,均排除高血壓控制不佳、近期急性心肌梗死、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惡性腫瘤等患者。對比各組年齡、性別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70例患者均接受吸氧、強心、利尿等常規治療,同時行100mg多巴酚丁胺+250mL葡萄糖溶液(10%)、10~15mL硫酸鎂+250mL葡萄糖溶液(10%)靜滴,1次/d;另外給予4000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d。治療10d。
1.2.2檢測方法:清晨抽取5mL外周靜脈血,保存于肝素鈉抗凝管中,1h內離心,轉速2000r/min,隨后及時測定血漿NT-ProBNP水平,以電化學發光法完成,嚴格按照配套儀器及試劑說明書操作。伴心衰組、單純肺心病組患者于入院后次日(治療前)、治療后測定,對照組對象則于體檢當天完成。血漿NT-ProBNP正常參考值:女性115~391pg/mL,男性79~269pg/mL。另外均接受心臟超聲檢查,測量計算各組對象右室射血分數(RVEF),正常參考值:50%~75%。
1.3統計學方法:SPSS19.0軟件錄入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治療后根據臨床癥狀、心電圖等檢查評價療效,其中顯效34例,有效3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3%(66/ 70)。治療期間無肝腎功能不全等明顯不良反應。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T-ProBNP及RVEF比較:治療前,伴心衰組NT-ProBNP明顯比單純肺心病組高,RVEF明顯比單純肺心病組低(P<0.01)。另外,伴心衰組、單純肺心病組治療后NTProBNP及RVEF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T-ProBNP及RVEF比較
近年來研究證實B型腦鈉肽(BNP)在心衰診斷、治療及預后評價中有重要作用,這與它由心室心肌細胞分泌有關,主要是通過對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作用以激活cAMPase,進而使細胞內cGMP濃度上升以增強腎小球濾過功能,減少容量負荷。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為BNP前體裂解成BNP的產物(無活性),濃度為BNP的4倍多,穩定性強且半衰期相對長,對心室容量及壓力負荷反映效果更明顯、更穩定[4]。國外大量文獻研究發現,NT-ProBNP水平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級密切相關,NYHA分級程度越嚴重,NT-ProBNP水平越高。陳以勒[5]等人研究發現NT-ProBNP水平與心衰患者NYHA分級程度呈正相關性,同時患者心功能分級越高,LVEF(左室射血分數)越低。本研究表1中可知伴心衰組患者NT-ProBNP水平明顯比單純肺心病組患者高,提示NT-ProBNP可能反映患者心力衰竭情況。
另外,目前臨床關于左心衰竭研究較多,對右心衰竭研究相對較少,肺心病更甚。針對此,本研究重點分析NT-ProBNP水平及右室射血分數對肺心病診治的作用。70例患者均接受吸氧、低分子肝素等綜合治療,多巴酚丁胺作為臨床一種常見抗心衰藥物,主要是通過選擇性對β1受體作用,以促進心肌收縮,增加心排出量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靜滴起效快。硫酸鎂對中樞神經活動有明顯抑制作用,通過阻斷神經肌肉傳導可解除其收縮性能,同時可舒張血管平滑肌,靜滴起效快。低分子肝素為臨床常見抗凝藥物,抗凝血因子xa活性明顯比普通肝素高,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100%,在預防血栓形成上有重要作用[5]。表1中可知兩組患者治療后NT-ProBNP明顯下降,提示NT-ProBNP可作為肺心病療效評價的重要指標。RVEF較治療前明顯上升,提示RVEF可能是診治肺心病的重要指標。臨床實踐表明,右室射血分數與左室射血分數密切相關(正相關性),一側心室壓力負荷上升會對另一側心室功能造成影響,為此需全面監測患者心功能[6]。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等綜合治療肺心病療效明確,NTProBNP、RVEF在為肺心病(尤其是肺心病伴心衰患者)診治中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研究。
[1]牛華,方浩徽,王云,等.N-末端腦鈉肽前體在AECOPD合并肺心病診治中的價值 [J].臨床肺科雜志,2014,12(9):1594-1595,1596.
[2]李大登,魏小妹.慢性肺心病患者檢測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及D-二聚體水平的臨床意義[J].醫學綜述,2015,21(1):178-179.
[3]付會文,許運鐸,孫濤,等.無創正壓通氣對AE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血氣分析、血漿高敏C反應蛋白和N-末端腦鈉肽前體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4,13(6):590-591,596.
[4]陳以勒,潘高云.N-末端腦鈉肽前體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0(13):3650-3651.
[5]奚正榮,胡鑫,劉文兵,等.低分子肝素鈣對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療效及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7):8-11.
[6]王宏.慢性肺心病不同時期N-末端腦鈉肽前體和右室射血分數的演變規律及其臨床意義[D].南方醫科大學,2013.
R541.5
B
1672-8351(2016)02-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