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摘 要: 服裝日語課程是江蘇商貿職業學院五年制高職商務日語專業的一門專業課,是適應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服裝紡織行業為背景而設置的一本專業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以商務日語專業的職業能力為依據,突出職業的技能需求,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就業、崗位技能的需求,為學生畢業后可能進入該行業從業打好先期的基礎,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可能性。
關鍵詞: 服裝日語 高職 教學效果
根據課程標準編訂的教材主要分為素材(服裝面、輔料)、服裝生產(加工)環節和貿易三大部分,皆以日文編寫。商務日語專業的課程中沒有設置專門的服裝課程,服裝日語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定位為一門專業語言課。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服裝日語是一門語言課又高于一般的語言課。所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必須做多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1.教材
1.1教材的選用
以往選擇的幾本公開出版發行的教材都比較側重于日語會話,涉及服裝日語的主要為一些基本詞匯,不能反映出服裝行業生產的實態。幾輪試用后,商務日語教研室組織有服裝行業工作經驗的三名日語教師,依照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考慮服裝行業生產、貿易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商務日語專業師生實際情況,編訂校本教材《實用服裝日本語》。
1.2教材適用對象(教授者、學習者)的基本要求
a.教授者:具備相關從業經驗的日語教師,即所謂“雙師素質”教師。
b.學習者(學情):需具備日語中級基礎水平和相關外貿業務知識。我校商務日語專業四年級(五年一貫制)學生,先期已經學習了基礎日語、日語交際口語、國際貿易實務、商務日語等課程,因此在四年級開設服裝日語課程。
1.3教師對教材的處理
1.3.1熟悉與研究教材
服裝日語作為一門語言課,不僅僅對日語有教學要求,其對與服裝相關的知識也有較高的要求。即使教師有過多年的服裝行業的工作經驗,由于每個教師的過往從業企業的不同,也會存在個體的差異,在對教材的認知中也會有所差異。為了彌補這些差異,教師必須對教材內容熟之又熟,同時要和其他教師進行研討,互補長短,加強對教材的深入研究。
1.3.2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補充
教材內雖然有一些圖片,但主要以日語文字的形式呈現。如果不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補充,難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影響學習效果。不僅如此,服裝日語這門課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有了感性的認識,才更有利于做到真正掌握某一服裝日語詞匯,了解某一生產工藝,并用日語進行正確表達或正確翻譯。
例如,“ボタン(紐扣)”這個日語詞匯。學生很快就能夠識記,能熟練進行中日文互換。一般情況下,達到這種效果,可能有教師就會認為很成功了。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請學生畫出或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ボタン(紐扣)”。結果發現,由于每個人著裝習慣的不同,其對“ボタン(紐扣)”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偏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備課階段就必須準備不同的“ボタン(紐扣)”實物及圖片等做教具,增加學生對紐扣的感性認識。同時,可以趁熱打鐵,補充一些常見的、不同種類的紐扣的日語詞匯,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日語表達能力。
剛才說的是實物、圖片作為教材的補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我校沒有服裝類的專業,在實訓室建設方面當然沒有“服裝實訓室”。在教學中如果要展示一些動態的生產流程,這時的教材中因為有的只是相關的日語描述,學生能夠做到的往往是對單詞進行識記,對句子進行字面翻譯,對真正的生產流程并不了解。像這樣的學習,可以想象一下,學生是多么“苦”。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如何在沒有實訓室的情況下突破這一瓶頸?如何將“活的”實訓室搬到普通多媒體教室?憑借曾經的服裝企業的工作經歷和對教材內容的研究,我嘗試對教材進行補充:到相關企業去,根據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對相關工藝流程的生產現場進行視頻拍攝。對拍攝的視頻根據需要進行簡單的后期處理,如剪輯、合并、分割、插入日文字幕等。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補充的材料,從“活的”生產現場感知某一服裝生產工藝流程。這樣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學習,不僅能鞏固知識,而且能提高日語的表達與翻譯能力,更能很好地突出服裝日語課程所應具備的“職業”色彩,增強學生對未來可能的職業期待感。
以上是對教材進行補充嘗試的兩列,通過實踐發現還是行之有效的。當然,對教材處理還遠不止這些,今后還會繼續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2.教學方法
2.1講授法
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思想理念,并促進他們的職能與品德發展的方法。由于商務日語專業學生沒有學過相關服裝方面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授服裝日語時,還必須對相關服裝知識進行講解。講授法往往會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的教法,更有極端者將講授法認為是一種落后的教法。有此種看法者常常會舉出如“滿堂灌”“填鴨式”等例子,造成此種認識根源在于對學生缺少研究、對于授課內容的研究與加工的不足。
在服裝日語課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對日語詞匯的講授,學生更習慣去接受,這與他們多年識記日語詞匯的經歷有關。對于服裝工藝、生產等方面的知識,如果“照本宣科”,學生自然會感到沉悶單調、痛苦、煩惱。這樣下去,勢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丟失,產生厭學情緒,嚴重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與質量。
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意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對服裝日語有了興趣,理解所講授的服裝知識,才可以說一堂有效的、有質量的課。在服裝日語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對學生的年齡、個性、已有的知識情況等要多做了解,同時結合服裝日語的課程任務與內容,對所要講授的內容、方法、活動進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取舍有度,當細則細,當粗則粗,不可一味迎合學生興趣,而使學生對講授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抵觸和否定。
如講授小知識點“割り縫い(分縫)”,由于學生對服裝的生產流程不熟悉,如果直接講“割り縫い(分縫)”是什么什么,多數學生可能會覺得無趣或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因此在備課階段就預構了一個小場景由學生試答:當你拿著一根木棍,要走過一片半人高的草叢,為了走得更順、更安心,你會如何使用木棍?很快就有很多學生回答了用木棍將草往兩邊按壓,開出一條小路。由該問題很快就可切入“割り縫い(分縫)”這一小知識點,即用熨斗將縫制后直立的縫頭燙壓倒向左右兩側。這樣一來,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講授對服裝日語課堂教學而言是很重要的,不僅要注意內容的科學性、趣味性,而且要在研究學情的基礎上講究策略與方式等,更要注意授課設計的藝術性。
2.2演示法
在上述“1.3.2”中,提到補充實物、圖片、視頻作為對教材的充實。通過這些演示,會加強學生服裝生產和服裝日語的直觀感知,對實現教學目標起到積極作用。在服裝日語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不同章節的內容需要,事先準備好演示道具,要注意所選演示內容必須緊密配合服裝日語課程的相應章節教學內容。同時,對每一次的演示教學效果要進行總結和反思,為今后的課堂教學如何進行演示、采用何種演示內容等提供經驗。
2.3情境實訓法
服裝日語是一門“職業性”很強的課程,“職業性”主要體現在日語翻譯(分筆譯、口譯)、對日業務聯系等方面。根據課程內容設置具體的職業體驗環節,對學生加以實訓,達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付屬(服裝輔料)”的環節,創設如下職業情境:(1)輔料清單的翻譯(主要為筆譯);(2)輔料裝訂的工藝翻譯(可設定筆譯與口譯兩種情境)等。全真模擬日資服裝企業的翻譯工作的某些“片段”,指導學生進行相關作業并進行多樣化的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會經常地采用情境實訓法,將諸多的職業片段在最終實現拼接,使學生的服裝日語技能要求達到一定的高度。
2.4其他教學法
當然,在服裝日語課堂上的教學法絕對不止上述三種,還會采用練習法、討論法等。根據課程需要,為了更好地體現服裝日語課程的“職業性”,還可以不斷嘗試改革創新,應用新的教學法。
3.結語
以上分別從教材、教學法兩個方面,就增強高職服裝日語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闡述。服裝日語課程的任課教師應該更多地幫助學生增加對“職場”的認識,不斷對學生進行合理可行的職業訓練,提高其職業技能,使服裝日語的課堂教學取得真實的、理想的效果。為此,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地繼續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羅伯特.J.斯滕伯格.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3]安妮塔·伍爾福克.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水野佳子.きれいに縫うための基礎の基礎.文化出版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