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成霞
傳統的英語語法課一般以形式結構為中心,很少注意語義和語用功能。現代英語教學理論倡導語法教學要把語言的形式或結構與語言的意義及其運用結合起來。教師教授語法的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語言規則,而是將語言的形式與其意義、交際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在實際語言語用中內化語言規則,從而使學生準確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1]。
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渴望積極自我表現是青春期的中學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這一特征有三個方面的表現:1.精力充沛,熱情奔放,求知欲強;2.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好奇心強;3.喜歡親自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總之,他們力求成為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和學習知識的主人。這種愿望一旦實現,心理上會獲得成就感,進而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以求下次成為更好的主人,有更出色的自我表現。作為對思維要求較高的語法課,如何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教學呢?英語語法交際型教學成為一種嘗試。這種嘗試需要教者設計一些問題,提供感性材料,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討論、課堂評價、自主練習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我在新教材7A Unit2 Granmmar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的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
Step One Lead-in
Present some sentences: Lin Shuhao plays basketball very well. Many people like him. They often watch his games on TV. In my free time, I watch TV too. But my cousin lik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首先是提供感性材料,讓學生發現,引起他們的好奇心。
剛打上課鈴,學生雖坐在教室里,但精力尚未集中,思維不活躍。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思維和行動總是由好奇心引起的,這時我急需將學生的思維拉到課堂上,如果提供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感性的材料,這樣的材料學生不僅感興趣,還會有較強的好奇心,學生很好奇:這堂語法課跟這有何關系?我提供的文字讓人疑惑:“這打籃球和玩電腦游戲好像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吧?而這些又跟我們這堂課有什么關系?”帶著這些疑問,學生的好奇心被引過來,注意力也集中起來。
Step Two Presentation
1.T:這段話里有時間狀語嗎?是哪個?
2.T:研讀這段文字,找出每句話的主語及謂語。
3.T:結合以前學過的時態,歸納這些句子用了什么時態?這個時態的基本用法是什么?
其次,教師問題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好奇心。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實際語法教學中應解決的問題進行問題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發現和探索這段文字中一般現在時的用法,將“這堂語法課跟這有何關系”的好奇心轉換為“這段文字在哪些地方與本堂語法課有關系”。
有些學生觀察力很強,馬上就看出這段文字里有個“often”,我夸他:“You did a good job!”其他學生受到激勵,陸陸續續地說出自己觀察所得到的成果,受到了表揚。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心理上獲得了一種成就感。這時學生的思維被打開,學生小學也學過這個時態,順勢我就請學生歸納出一般現在時的用法,學生很快就歸納了出來。
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探索甚至是合作討論得出的語法規律是他們的“勞動成果”,我首先對他們進行一種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對得出的結論進行評價,最后點評展示規律。當他們的“勞動成果”一一被老師肯定且展示出來時,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漸漸就濃厚了。學生自己觀點的表達受到聽者——老師的尊重及肯定,更樂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了。
趁機利用學生喜歡自己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的心理特征,在呈現句子結構部分,讓學生根據這段文字找找這里的謂語動詞,再由這些動詞看看什么情況下用第三人稱單數形式,什么情況下用原形。通過看一看、想一想,學生很快得出了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我一開始所提供的文字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提供了依據。
Step Three Group Work
T:小組討論動詞三單形式的變化規則。
動詞原形如何轉換為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有沒有規則?有規則,那規則又是什么?帶著這些疑問學生自己看書,自己探索。因為這個規則比較繁雜,書上又都是英文表述,部分學生有閱讀障礙,所以這里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探討,然后小組可以派代表進行匯報結果。學生思維活躍度在這時處于高峰期,學生得出的規則很完整。通過比較與老師的點評,能完整得出規則的代表同學大家給予掌聲以示大家的贊同與表揚,這樣的表揚對學生來說可能是至高的贊譽。其他學生同時會受到激勵,也希望接下來表現很好,尤其是班上的優秀生更希望表現更好,學生的積極性就來了,接下來需要記憶規則的環節學生就不會想偷懶了。對背得快又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如果背得不好給予表揚,但會指出不足之處,沒有一味地表揚,較為客觀的評價會激勵其他學生背得更賣力。
學生得出了結論就很想做一做,看看自己所歸納的規則是否實用。在黑板上我就給出三組動詞原形讓學生寫出它們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學生完成得很快,在巡查時,我同時發現學生的正確率很高,可見學生自己歸納出來的東西是能熟練運用的。
Step Four Practice
Do some exercises.
為檢查學生對一般現在時的基本使用方式的情況,讓學生進行習題操練。在檢查這些練習完成結果時,要求學生讀出句子,并進行句子翻譯,同時要求他們分析解題思路,這樣可以培養并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Amy ?搖 ?搖swimming every week.這個句子時間狀語是every week,表明是一般現在時;而根據短語go swimming,選詞go;句子主語是Amy,是三單,動詞也用三單的形式,所以這里填goes。這個過程不僅可以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本堂課所學的重點知識。在這一環節,部分優秀生找到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學習積極性高漲,心理上會得到一種極大的成就感。
Step Five Conclusion
Make five sentences to describe your friend , your family or yourself with the grammar that learnt in this class.
學習語法不僅僅是要知道語法知識,而且是要我們運用它讓我們可以表達想要表達的即要實現它的語用功能。在本課即將結束時,我請學生用本堂課所學的語法知識用五句話來描述自己、朋友或家人的習慣、愛好或能力。“習慣、愛好和能力”就緊扣在一般現在時上了,學生完成好句子后,分別展示了三個學生的作業,前兩個是分了五行的句子,讓其他學生根據這堂課所學評價這些句子的語法問題;最后一個同學的句子沒有分行且都是寫的家人,正好可以構成一篇介紹家人的作文的分段,原來寫英語作文描述我們想要表達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難嘛。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用鼓動性的語言和合適而自然的表情動作讓學生通過聽覺和視覺等途徑激發學生情感上的認同,學生也會產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迫切情感。學生的發言要認真去傾聽,他才會體驗到你對他的尊重,同時老師對他的評價會進一步促進他接下來的表達。
老師的傾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表達,學生的表達是為了更好地傾聽老師對他的評價。總之,傾聽與表達在學生和老師之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語法課如果經過精心設計,讓師生共同盡情傾聽對方并表達自己的觀點,語法課也會是讓人愛上的一堂課。
參考文獻:
[1]陳玉卿.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初中英語.2012.3,第一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