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
摘 要: 現代教育技術已滲透到教學各個角落,多媒體在體育課上運用可以提高體育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身體鍛煉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互聯網+ 體育教學 素質教育
互聯網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互聯網進入課堂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精彩的窗口,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到各種陽光體育運動,使他們熱愛體育,積極鍛煉,互聯網的引進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學生可以感受到體育之美,互聯網可以搜索到健美操、武術等表演性體育運動,大大提高學生對體育的熱愛。
“互聯網+”時代為信息技術課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信息技術課程面臨著諸多挑戰。新環境下,不是要完全顛覆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要求利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改進教學模式和強化教學效果。“互聯網+”時代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這條路很艱辛,但是我相信在這條路上我們會有更多的“獲得感”。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這一概念逐漸被人們廣泛關注。“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更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近幾年來,“互聯網+”已經改造影響了多個行業,“互聯網+教育”突出云端技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的應用,突出了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促進了教育與企業的跨界融合,催生了教育為國家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貢獻的新業態。
“互聯網+”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一步實踐的產物,有人甚至說“互聯網+”會帶來一次產業革命,“互聯網+教育”正在改變著課堂教育的模式。中國第一代教育以書本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輔導和案例方式出現,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核心。
實際上,早在2012年9月,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就提出具體要求:“‘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http://guanli.1kejian.com/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統。”新形勢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途徑不斷豐富,“微課”、“反轉課堂”、“慕課”等新的學習模式的出現,教師在教育當中的主導作用不斷淡化,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激發興趣,進行思維的引領,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學習助理的角色。
“互聯網+教育”給我們展現的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這樣學校教育就不得不面對一個“最后一公里”問題:移動終端。無論是“微課”、“反轉課堂”還是“慕課”,在理想狀態下要求每位學生都能配備一部移動終端,以便學生在課上、課下或者在家里隨時利用移動終端在互聯網上獲取知識,這在許多學校特別是寄宿制學校實現這一“標配”是非常困難的。就算是有條件給每位學生配備平板電腦,實現人手一部移動終端,但是這樣每節課學生各自為政獨立學習,失去了課堂教學最寶貴的交流和溝通。
在“互聯網+”時代下,課程教學需要以下幾點:首先,就硬件條件來說,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三通兩平臺”的加速建設,學校微機室已經升級為網絡教室,信息技術課上可以確保每位學生獨立操作一臺電腦;其次,就“軟件”條件來說,信息技術教師由于專業特點,對于教學資源的收集、開發、利用能力相較于其他學科任課教師要強得多;最后,就信息技術課程特點來說,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可自學性”,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活動,在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手段和目標等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鮮明的“交互式”特點,在整個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與計算機和網絡的“人機對話”狀態中,學生把從老師和教材上得到的指導性語言,變成對計算機的操作,計算機立即給予驗證和響應,反饋迅速及時。
以學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育要真正做到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信息技術課堂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堂要借助“互聯網+”發生改變,網絡教學要成為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形式。“‘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1],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信息技術課堂通過各種教學軟件、即時通訊軟件之間的聯系,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利用微課、慕課提高講授知識的針對性和連續性,既可以實現面向個體的專項指導,又可以實現面向全體的統一教學,信息技術課堂要將各種全新網絡下的教學手段進行有效融合,以不斷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那么,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的作用是不是淡化了呢?其實不然,教師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由于網絡課堂教學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備更多、更強的教學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課堂環境下幫助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網絡資源具有共享性使教師主動參與,使自主學習成為可能”[2],在利用“互聯網+”服務于教學的同時,更應該利用“互聯網+”創作出符合自身實際的教學資源。體育教師要不斷提高施教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網絡課堂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協調好課堂內外、“網上網下”的各種因素完成每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師在輔助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要監控和管理學生對網絡的使用,讓學生在教師的監控管理下選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不要漫無邊際、無目的地搜索與教學無關的學習知識,更不應該讓學生接觸有損身心健康的信息,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寶貴的時間搜索有用的信息資源。
“互聯網+”時代為信息技術課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信息技術課程面臨著諸多挑戰。新環境下,不是要完全顛覆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要求利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改進教學模式和強化教學效果。“互聯網+”時代,相信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這條路很艱辛,但是我相信在這條路上我們會有更多的“獲得感”。以學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育要真正做到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信息技術課堂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堂借助“互聯網+”發生改變,網絡教學要成為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形式。“‘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1],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信息技術課堂通過各種教學軟件、即時通訊軟件之間的聯系,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利用微課、慕課可以提高講授知識的針對性和連續性,既可以實現面向個體的專項指導,又可以實現面向全體的統一教學,信息技術課堂要將各種全新網絡下的教學手段進行有效融合,以不斷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J].《光明日報》《教育周刊·教育時空》,2015.06.09第014版.
[2]梁以芹.信息技術是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的有效平臺[J].信息技術教育,2007(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