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健 謝世成
摘要: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從1957年以來“左”的思想發展等方面深刻分析揭示了“文革”發生的原因;從阻滯經濟發展,破壞民主、踐踏法制,禁錮思想、戕害社會風氣等方面指出了“文革”造成的災難性后果;立足于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對“文革”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重溫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關于“文革”的反思和評價,可以使我們理性地認識和對待當下在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關于“文革”的言論。
關鍵詞:鄧小平;“文革”;實事求是;評價;“文革”言論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9-0031-04
“文革”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段曲折的歷史,鄧小平作為“文革”當事人和受害者,在“文革”期間經歷了巨大的人生起落,對“文革”有著充分的感性認識和深刻的理性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立足于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文革”發生的原因、影響進行了深刻反思,對“文革”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評價。重溫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關于“文革”的反思和評價,可以讓我們理性地認識和對待當下在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關于“文革”的言論,樹立既不走封閉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團結奮斗。
一、關于“文革”發生的原因
原因是引起其他現象的現象,長達十年之久的“文革”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鄧小平視域里,把這些因素解讀為1957年以來“左”的思想發展、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頭腦都發熱,這三者相輔相成,釀成了“文革”悲劇。
(一)“左”的思想發展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實踐中思想有“左”、右和正確三個向度,“左”和右的思想割裂主觀與客觀辯證統一關系,既不能正確認識實際,也不能正確指導實踐,雖然取向不同,但“左”和右的思想無論誰占上風并形成路線,都會造成實踐的損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多次從思想方面論述“文革”發生的原因。1985年和非盟主席穆加貝談話時鄧小平說:“從新中國成立到毛澤東逝世這段時間里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事做得非常好,……一九五七年開始有一點問題了,問題出在一個‘左字上,‘左的思想發展導致了一九五八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后就搞了‘文化大革命,走到了‘左的極端。”[1]136-1371987年與荷蘭首相呂貝爾斯談話時鄧小平又說:“從一九三五年以來二十幾年都搞得很好。但是到了一九五七年,我們又犯錯誤了,反右擴大化。”“我們花了三年時間,糾正錯誤,……但是指導思想上沒有解決問題,這就是為什么一九六六年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1]2341987年會見匈牙利工人黨總書記卡達爾時鄧小平再次說:“‘文化大革命整整耽誤了我們十年時間。說深一點,社會主義時期我們的失誤主要來自‘左的方面。”“‘左的極端是‘文化大革命。”[1]253-254
(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
“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2]320任何一項運動發生僅有思想還只是可能性的潛在運動,不是現實性的運動,在可能性的潛在運動轉化為現實性的運動的過程中,主體能動性起著重要作用。1957年以來“左”的思想發展僅為“文革”發生提供了可能性,使“文革”成為潛在運動形態,在“文革”實際發生過程中,把“左”的思想發展引發“文革”發生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使“文革”由潛在運動形態轉化為現實運動形態的是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文革”發生與毛澤東晚年錯誤存在果因關聯的事實,1980年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提問時作了詳細說明。鄧小平指出:“在他晚年有些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思想逐漸露頭,主要是一些‘左的思想。”“他在生前沒有把過去良好的作風,比如民主集中制、群眾路線,很好地貫徹下去,沒有制定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制度。整個政治生活不那么健康,以致最后導致‘文革。”[3]175
(三)黨和國家領導人頭腦都發熱
“個人是集體的一分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個人做得出來的。”[1]173鄧小平認為毛澤東是“文革”發生的主要責任者,但他又根據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觀點強調不應該讓毛澤東承擔“文革”發生的全部責任,否則就是不公正的,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態度。在反思 “文革”發生原因時,鄧小平多次指出作為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組成成員的“頭腦發熱”(其實就是“左”的思想)也是促成“文革”發生的原因。1980年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鄧小平說:“不要造成一個印象,好像別人都完全正確,唯獨一個人不正確。這個話我有資格講,因為我就犯過錯誤。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我們是積極分子,反右派擴大化我就有責任,我是總書記呀。……我們應該承認,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4]277同年,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鄧小平又說:“‘大躍進,毛澤東同志頭腦發熱,我們不發熱?劉少奇同志、陳云同志沒有說話,周恩來同志和我都沒有反對。在這些問題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種印象,別的人都正確,只有一個人犯錯誤。這不符合事實。中央犯錯誤,不是一個人負責,是集體負責。”[4]296這里,雖然鄧小平談的是“大躍進”與“頭腦發熱”的關系,若從頭腦發熱角度來審視“文革”,毛澤東頭腦發熱是“文革”的主要誘因,而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組成成員有時頭腦都發熱則是 “文革”發生的助推因素,應該說這樣的認識是符合實際的,因為“文革”本身是“左”傾狂熱的產物。
二、關于“文革”的影響
思想——運動——后果是運動發生、發展、影響的邏輯鏈。在鄧小平看來,“文革”對中國社會造成了“災難性”影響,這一影響從共時性角度講涉及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是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從歷時性角度講是持久的,“后果極其嚴重,直到現在還發生影響。”[4]302-303從結果角度講“整個社會處于停滯狀態。”[1]232
(一)“文革”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文革”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突出表現在對經濟發展的滯阻。對此,鄧小平多次予以說明。1984年會見美國使節基金會主席阿姆斯特朗一行時鄧小平說:“我們從一九四九年建國至今有三十五年了。這三十五年內,我們為中國人民做了不少事情。但中間也有波折,最大的波折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這十年波折使中國的發展受到了阻礙,所以我們還處于落后狀態。”[5]10131987會見共產主義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科羅舍茨時鄧小平又說:“中國社會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時間,實際上處于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5]11941988年會見捷共總書記雅克什時鄧小平再次說:“‘文化大革命耽誤了十年。”“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于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5]1234
在反思“文革”對經濟的影響時,鄧小平不僅說明了“文革”對經濟發展滯阻的具體表現,而且從所有制結構、社會主義社會本質和對外開放等方面闡明了“文革”對經濟發展造成滯阻影響的原因。
1所有制上實行單一公有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需要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文革”期間背離了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無視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生產關系上人為地追求純而又純的公有制,排斥其他所有制存在。1981年鄧小平會見臺、港知名人士介紹國內現行政策時指出:“個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建國后一直存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取消了。”[5]764取消結果是生產力發展受阻,群眾積極性受到壓抑,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和停滯。
2曲解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在建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沒有弄清楚的問題,“文革”期間更是如此,特別是在林彪、“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下,把富裕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對立起來,提出“寧要窮的共產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 [1]171的謬論。在這種荒謬理論指導下人們不敢求富、談富色變。對此,鄧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當中……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結果中國停滯了。”[1]223-224
3關起門來搞建設。事物存在和發展都和其他事物處于聯系之中,國家經濟發展也是如此,任何國家經濟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國家交流與合作。“文革”期間在“左”的思想擾亂下把與其他國家交流與合作看成是“崇洋媚外”“賣國主義”“洋奴哲學”,關起門來搞建設,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對于“文革”期間關起門來搞建設影響經濟發展的事實,1978年在會見阿根廷經濟代表團時鄧小平說:“很長時間里,中國經濟發展有‘四人幫干擾,關起門來搞建設,耽誤了時間,阻礙了發展。”[4]319同年在會見馬來西亞外長里陶丁時鄧小平又說:“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過去‘四人幫動不動就扣‘崇洋媚外的帽子,結果使我們處于非常落后的地位。”[4]3891984在中顧委第三次全體會議講話中鄧小平再次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對外開放的,“以后關起門來,……總的說來沒有多大發展。”[1]90
(二)“文革”對政治的影響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在反思“文革”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影響的同時也對“文革”對我國政治發展造成的影響進行了反思,在反思“文革”對政治發展影響時鄧小平更多地把視角放在民主與法制層面,認為“文革”破壞了民主,踐踏了法制,且這種影響不僅存在于十年“文革”期間,在“文革”結束后較長一段時期內仍然存在,這一影響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根源之一。
1破壞民主。 “文革”期間曲解了民主的本質內涵,搞不要集中、不要紀律、不要黨的領導的“大民主”。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聯系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此種“大民主”予以反思,認為此種“大民主”其實不民主,對此種“大民主”的追求造成了全社會混亂,窒息了民主,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出現的根源之一即是對“大民主”的追求。1985年和陳鼓應教授談話時鄧小平指出:“中國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出現一種思潮,叫資產階級自由化”,“實際上是一種動亂,是‘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做法。”[1]123-1241987年會見日本自民黨干事長竹下登時鄧小平說:“‘文化大革命時搞‘大民主,以為把群眾哄起來,就是民主,就能解決問題。實際上一哄起來就打內戰。”[1]2001989年會見美國總統布什時鄧小平再次強調:“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一定會出現‘文化大革命中那樣‘全面內戰的混亂局面。”[1]285
2踐踏法制。“文革”期間對不要集中、不要紀律、不要黨的領導的“大民主”的追求不僅破壞了民主,同時也踐踏了法律、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在反思“文革”對法律、制度的踐踏時通過對當下需要做什么的肯定來對“文革”對法律、制度的踐踏進行否定,進而揭示出避免法律、制度再受踐踏的具體辦法是改革制度和加強法制。1980年接受意大利記者法拉奇采訪,回答怎樣才能避免或防止再次發生“文革”問題時鄧小平說:“這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5]666同年在回答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電視臺采訪時鄧小平又說:“中國有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經歷,在青年一代中,發展了無政府主義,發展了極端個人主義,所以我們在提倡社會主義民主的同時,也要加強法制。”[5]688
(三)“文革”對文化的影響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之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在反思“文革”影響時鄧小平堅持了全面的反思觀,在反思“文革”對經濟、政治造成影響的同時也反思“文革”對文化造成的影響,在反思“文革”對文化造成的影響時又著重于思想、社會風氣和教育方面,這一反思的理論邏輯根源于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鄧小平一貫強調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實踐邏輯。
1禁錮思想。思想的特征是自由,自由的思想是生動活潑的。1957年毛澤東曾提出“造就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6]543的目標。遺憾的是這種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出現,非但如此,十年“文革”,由于林彪、“四人幫”大搞禁區、禁令,制造迷信,把人們思想封閉在他們的假馬克思主義內,不允許人們思想超越他們設定的禁地,如果超越就要被追查,就要被扣帽子、打棍子,在這種境遇下,人們不敢去開動腦筋,不敢去想問題,思想受到嚴重禁錮。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針對有些人不想改革、不敢改革的情形,鄧小平說明了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1978年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說:“不少同志的思想還不解放,腦筋還沒有開動起來,也可以說,還處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4]1411979年在會見美國吉布尼和加拿大林達光等人時鄧小平又說:“有十來年,林彪、‘四人幫的精神枷鎖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限制了人們充分發揮智慧和創造性。”[4]232
2破壞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指整體或者局部社會在一個階段內所呈現的習尚、風貌,為一定社會中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行為模式、道德觀念以及時尚等要素的總和。新中國成立后形成了崇尚法制、大公無私、團結互助、艱苦奮斗等良好社會風氣,這些良好社會風氣在一段時間內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文革”卻破壞了這些良好的社會風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提出“兩手抓”的思想后為強調社會風氣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多次對比“文革”前后我國截然不同的社會風氣反思“文革”對社會風氣的破壞。1977年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鄧小平指出:“建國以后想當一段時間,整個社會的風氣是好的。”“后來由于‘四人幫的破壞,風氣不好了。”[3]541979年會見吉布尼和林達光等人時鄧小平說:“你們如果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來,可以看到中國的社會風尚是非常好的。”“林彪、‘四人幫把這種社會風氣徹底破壞了。”[4]2331981年會見日本參議員代表團時鄧小平又說:“‘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精神上的問題很多,所以搞現代化要增加精神文明的內容。”“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如過去,動不動就打砸搶”。[5]705同年會見日本公明黨訪華代表團時鄧小平再次說:“‘文化大革命帶來了年輕一代人的思想混亂,其中一點就是盲目崇拜西方。其實,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們的精神面貌、道德風尚是很好的。” [5]769
3戕害教育。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社會進步的杠桿,是文化發展和傳承的紐帶。“文革”期間打擊知識分子,荒唐地提出“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謬論,對教育造成了極大的戕害,耽誤了人才的培養,嚴重影響到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對此,鄧小平有深深的體悟。197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指出:“‘四人幫反對嚴格要求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反對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胡說這是‘智育第一,是脫離無產階級政治。” [3]103-105同年在會見美國作家舒爾茲時鄧小平又指出:“林彪、‘四人幫對各方面都有干擾、破壞,各行各業都有損失,但最大的損失時在科學和教育方面,主要是教育方面,十年基本上沒有出人才,耽誤了一代人。”[4]3471982年鄧小平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去四川訪問時說 “‘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大錯誤就是耽誤了十年人才的培養。”[1]91987年會見加蓬總統邦戈時鄧小平再次說:“‘文化大革命帶壞了一代人。”[4]205
從經濟、民主與法制、思想、社會風氣和教育方面說明“文革”造成的影響,是鄧小平說明“文革”所造成影響的主要方面。除此,鄧小平還說明了“文革”對黨、對民族關系、對對外關系等的影響,但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說明“文革”對經濟、民主與法制、思想、社會風氣和教育影響的次數最多、最頻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經濟、民主與法制、思想、社會風氣和教育是事關改革開放成敗的核心問題,這些說明具有現實針對性、指向性,是對“文革”批判的關鍵點,也是為推進改革開放歷史進程順利前行理論思辨的焦點。
三、對“文革”的總體評價
“文革”是一段曲折復雜的歷史,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評價觀,對“文革”做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其評價演變路徑經歷了從不匆忙評價到否定評性價再到辯證性評價的辯證發展過程,貫穿于這一演變路徑的中心紅線是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7]20
(一)不匆忙評價
“文革”是一場災難,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但由于“文革”是“左”的產物,“文革”結束后“左”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部分人的頭腦中,如果立即對“文革”做出否定性評價,可能會引起社會動蕩。另外,“文革”是毛澤東親自領導和發動的,對“文革”的評價不能不涉及到對毛澤東的評價問題,不慎重就會造成對中國革命的否定,對新中國的否定。基于以上因素考慮,“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并沒有對立即“文革”作出評價,而是告誡人們對“文革”的評價不要急,放一放。1979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情況報告會上鄧小平再次指出:“現在的關鍵是安定團結。”“像評價‘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問題,可以暫時放下。”[4]493
(二)否定性評價
“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強調對“文革”評價可以暫時放下,與此同時鄧小平也在為評價“文革”準備著條件。一方面,鄧小平倡導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討論,批判“兩個凡是”, 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促成人們頭腦的解放,為評價“文革”準備著思想條件;另一方面,重新啟用在“文革”期間被打倒的一批老革命家,清理具有頑固的“左”的思想的領導人出中央核心領導層,為評價“文革”準備著組織條件。在對“文革”作出評價條件已經具備的前提下,鄧小平對“文革”作出了否定性評價。1980年會見日本公明黨領導人時鄧小平說:“現在大體上可以說,‘文化大革命肯定是個錯誤,因為‘文化大革命確實沒有給我們帶來好處。”[5]6741981年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交談時鄧小平又說:“‘文化大革命不管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不正確的。”[5]734
(三)辯證性評價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為客觀公正地認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和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所形成的經驗和教訓對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鄧小平對“文革”由否定性評價過渡到辯證性評價,多次論及“文革”經驗教訓對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作用。1986年接受美國記者華萊士電視采訪時鄧小平說:“‘文革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到底也是好事,……為什么我們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和教訓。”[5]11331988年會見美國國務卿舒爾茨時鄧小平又說:“中國不僅領導層支持改革,而且全國人民上上下下都要求改革。這要歸功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變成了全國人民的大課堂。……所以我們不能只講‘文化大革命的陰暗面,它也有些作用,這種作用就是教育我們要改革開放。”[5]12421988年會見捷克總統胡薩克時鄧小平再次說:“我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應該說‘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 [1]272
四、余論:新時期對“文革”言論的理性認知
從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關于“文革”反思和評價可以充分說明“文革”對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的人民沒有帶來任何文化的進步和心靈的提升。但近年來,在網絡世界以及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一些關于“文革”的言論,特別是在今年“文革”發生5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關于“文革”言論頗為增多,這些言論旨在或為“文革”翻案,或留戀和向往“文革”時期的普遍貧窮造成的所謂的社會的公正和公平。這些為“文革”辯護或贊頌的言論,一方面是一種認識上的“撕裂”,因為在當下的中國對“文革”認識的共識遠遠大于對“文革”認識的分歧;另一方面與中國人民的現實關切相背離,注定這些言論終歸掀不起比百姓對美好生活和安寧社會向往更高的浪潮。因此,我們對當下一些關于“文革”的言論不要大驚小怪,不要驚慌失措,更不應該造成一種思維和認知錯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國家日益強大,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斷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闊,這一切帶來的是語言環境的寬松和自由,在自由寬松的語境中關于“文革”言論可以訴說,但重走“文革”之路圖謀必須堅決反對。重溫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關于“文革”的反思和評價目的就在于正確認識“文革”,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堅決防范和抵制圍繞“文革”問題而產生的來自“左”和右的干擾,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帶領黨和人民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黨中央確定的目標、方向和任務是明確的,深得黨心民心,深受人民的擁護。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越需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埋頭苦干,把我們今天的事情辦好,把我們的既定目標實現好,把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不為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的奇談怪論所干擾,堅持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團結奮斗。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姜素萍,張明杰,張曙.鄧小平在歷次論爭中[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4.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6]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7]周有健.論鄧小平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J].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