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娟 朱濤
摘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頂層設計,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觀意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反映了人民至上的價值依歸;全面深化改革體現出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科學運用;全面依法治國折射出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辯證分析;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對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的深刻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開辟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又內在地浸潤著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當代的新發展。
關鍵詞:唯物史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治國理政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9-0080-03
從十八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14年底的“全面從嚴治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依據新階段中國的現實情況,加強頂層設計,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可以說,“四個全面”折射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深邃的治國理政思想。從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立場與方法出發,探求分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哲學基礎,擴展深化其學理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加堅定自覺地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至上的價值依歸
克服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缺陷,唯物史觀不僅看到歷史人物對于歷史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非根本性的、基礎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闡發了群眾史觀的基本內容,包括對人民的概念、價值、地位、作用的揭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了人民。唯物史觀指出價值屬于客體對主體需要滿足的范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為了滿足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這同時也表明人民至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依歸。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秉承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宗旨,自始至終將人作為所有工作的立足點與落腳點。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三步走”戰略之后,又將第二步的目標設定為在20世紀末實現小康社會,并指出“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些”。[1]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在1997年就提前實現了,然而這種小康是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總體小康。十六大又作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決策。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新要求。而十八大依據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適時地將大會主題定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從“總體小康”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發展恰恰印證了我們黨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目標原則。
全面建成小康區別于總體小康主要在于“全面”。從五位一體總布局透視,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個領域的目標,全方位折射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依歸在于人民。從經濟發展目標著眼,四個現代化的目標為人的發展創設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切實實普惠7億農民,讓農民共享全面小康的發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唯一量化的目標就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2]更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量化指標不僅僅追求GDP總量的提高,更加注重城鄉居民最終實際分到的“蛋糕”到底有多少。在民主政治方面,國家將充分展現人民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彰顯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與合理利益訴求的表達,充分尊重與保障人權。就文化建設而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主流文化廣泛傳播,凝聚人們的價值共識,形成了公益的道德價值體系,為文化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異彩紛呈的文化產品滿足社會各個階層人民發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最終整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在提升綜合國力的同時,也為人民發展的實現帶了文化價值自信。在社會發展方面,公共服務體系的健全凸顯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教育、住房、就業、醫療等難題的重點解決又推動人民生活水平與質量的大幅度提升。在生態建設方面,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推廣建設,改變了以往片面追求高速GDP增長的固化思維,提升GDP同時減少污染環境、降低單位GDP能耗,增強生態系統平衡性、穩定性,為現代人的生存發展創設適合的自然環境,更為人的繁衍留下寶貴的自然財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靠人民。唯物史觀指出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歷史,他們是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因而,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與道路上,必須牢記、善用人民群眾的地位與作用。首先,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人是生產力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鄧小平曾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也側面強調了人對于物質資料生產的重要性,因為人是科學技術掌握、應用的主體。其次,縱觀一切精神財富得以產生的最終根源,我們都可以追溯到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廣泛實踐中去。人民直接生產了精神財富、傳承了精神財富,間接加工了精神財富。再者,人民群眾決定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走向。從舊社會到新社會的更迭發展,就是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直接將量變促成質變,實現質的飛躍。十八大以來,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各級黨政部門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善用人民的智慧扎實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二、全面深化改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科學運用
唯物史觀闡述了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三重動力。其中,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根本動力,改革與革命是基本動力,階級斗爭是直接動力。然而,基本動力與直接動力的作用也都是間接通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得以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4]這種智慧、措施與方法的來源,不言而喻,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邁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性質也變成了社會主義社會。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我國只有單一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不作為一個階級而存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前進路向也只有一條,即共產主義社會。但與資本主義社會相同的是,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正是認清上述實際,進而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強調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具有對抗性質,是非對抗性的,不必采用具有變革社會性質式的革命途徑,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即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矛盾。
我國的改革不是單一領域或者方面的改革,而是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深化改革。在當下改革阻力重重、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更要科學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運動。首先,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情況直接影響著生產關系的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產力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水平,與之相對應應存在不同形式的生產關系。在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低水平階段,所有制形式不可能完全公有制或集體制,分配方式也不可能只是單一的按勞分配。因而,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要形式,多種分配方式共存。在生產力發展到達了一定高度,社會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之后,生產關系必將實現完全公有制化(集體化)、按勞分配化。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提升,反之則阻礙。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初期,我國實行生產資料全部公有制或集體所有制,分配方式也就是單一的按勞分配。當社會主義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時,一開始這種生產關系是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但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現有的生產關系就無法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所以,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經濟發展始終沒有大的突破。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人重新從歷史唯物主義中找尋社會主義建設的良方,特別是恢復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統一的黨的正確思想路線,進而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又立足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情況,對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新世紀以來,中國GDP十幾年的高速度增長就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并實現生產力大幅度跨越的最好證明。
再者,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運行良好的國家或社會,其上層建筑部分就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不斷調整上層建筑,改變舊的上層建筑,實現新的上層建筑。其次,上層建筑反過來會影響經濟基礎的狀況。政治上層建筑的核心是政權,所以,政治體制改革十分重要。它不僅會直接關系到經濟基礎的現實狀況(鞏固或瓦解),而且會影響經濟改革的成敗。再次,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運動不可能永遠保持同步。他們運動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且矛盾是永久的。而化解矛盾的方法只有改革,所以,“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5]如果這種矛盾的斗爭性慢慢放大,結果往往是社會的穩定被破壞,因而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統一的穩定”。[5]
三、全面依法治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分析
2013年底,中共中央就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進行了集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辯證分析了當前中國社會的客觀物質條件,提出了先瞻性的判斷與認知,推出要全面依法治國并將其上升到戰略布局的高度。
眾所周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是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在社會歷史領域的表現。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取決于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必將帶來社會意識的變化。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經濟模式比較單一,對外交流開放較少以及中國處在國際關系中相對獨立的位置,這些都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比較簡單、單一。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結構復雜多樣,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有了明顯改變。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對整個社會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前期的經濟方針政策帶來的整個社會的變化發展轉型在當下產生了明顯效果。正面效果從整體上表現就是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進步,而負面效果多樣且復雜。首先,就是民眾價值觀念轉換引起的道德滑坡。在社會轉型期的過渡階段,由于大量思想文化產品以至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元素大量涌入,造成社會價值觀念多元,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拜金觀念被肆意宣揚。在主流思想的主導地位不突出情況下,民眾容易被個人的利益蒙蔽,而為了個人非正當利益越過道德的邊界,甚至越過法的界限。其次,整個社會風氣浮躁、功利。人們在社會實踐時,越發的想走捷徑、想“多快好省”完成當前的任務。往往實踐的結果差強人意,不能到達改造世界的目的,甚至可能與初衷相悖。總之,社會存在的變化已經完全顯露,社會意識的相適應尤為必要。葉劍英在改革開放后總結“文革”時曾說道:“這使我們懂得,一個國家非有法律和制度不可。”[6]全面依法治國提出的一個重要緣由,就是法的精神得不到完全彰顯的社會現實。社會存在的變化強烈呼喚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意識。
另一方面,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發展存在一種不平衡性,即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正是由于社會意識具備這一性質,才使它擁有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而在反作用中,最重要的還是社會意識的實踐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社會的活動具有一定的推動和指導作用。1982年,全國人大重新修訂了憲法。1992年,全國人大又將“實行依法治國,建立法治國家”寫入憲法。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作為國家基本方略。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將依法治國作為主題在黨的全會上進行全面討論,這是以往黨的全會中沒有過的。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要要素,是黨對新階段國情全面認知后所形成的一種社會意識。這種社會意識的實踐指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強大的上層建筑保障,鐵一般捍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受動搖,確保國家安全與社會的和諧穩定。二是,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帶領中國融入世界政治潮流,推動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三是,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重要條件。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家只是社會組織,無階級性,法作為階級產物不可能存在。當法治發展深入人心時,人們只要遵從社會規則就能處理好人際關系。
四、全面從嚴治黨: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的牢牢把握
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存在五種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依次更迭,體現了社會歷史規律。“但這不表示否決了人的主體性,恰好相反,反而突出重視了人的主體存在與主體性發揮。”[7]當一個民族的發展出現轉折點時,社會歷史會展現出多個路徑選擇,而到底走那條路,就是本民族依據其歷史、風俗、地理、社會交往等多因素去選擇。
縱觀歷史,一些政黨在執政七、八十年時失去了執政基礎、丟失了政權,更為嚴重的甚至被顛覆了國家性質。就當前中國形勢分析,從國際上看,社會主義16國減少為5國,整個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從國內看,社會轉型期矛盾表現較為突出,社會各個方面的改革都遇到重重困難。面對這樣的局勢,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更要牢牢把握主體選擇的歷史向度,“深化對執政黨自身建設規律的認識”。[8]鄧小平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指出:我們國家要出問題還是會出在共產黨身上。在世情、國情、黨情復雜多變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面對“四種危險”“四種考驗”,黨的建設也面對這兩大歷史性課題。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黨員干部貪污腐敗現象較為嚴重,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問題較為突出。
十八大以來,查處的高級黨員干部超過了建國至十八大的總和,其貪腐程度令人觸目驚心。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嚴格八項規定,堅決反腐倡廉,“老虎”“蒼蠅”一起打、徹底反“四風”,更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后修訂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準則》《條例》一剛一柔,《準則》從道德情感處呼喚共產黨的純潔黨性,《條例》則在黨紀約束下嚴格規范黨員的行為,從而指導黨員的實踐活動。
近些年來,由于多種因素影響,部分黨員理想信念逐漸弱化、缺失,嚴重威脅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習近平將理想信念喻為精神之鈣,直言一些黨員干部缺“鈣”,得了軟骨病。黨員是人民中的先鋒斗士,是共產主義的傳承者。得了軟骨病,只會成為黨內的“伯恩施坦”“考茨基”。2016年2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執行。“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一做”就是“做合格黨員”,而一個合格黨員的首要標準就是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在封建社會末期,中國人在資本主義道路與社會主義道路的分叉口經過慎重抉擇,奔向了社會主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全國上下一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進程中,依然有少數腐敗分子妄圖搞“全盤西化” ,復辟資本主義。一些黨員理想信念缺失、貪污腐敗,不少已經墮入了錯誤思想的深淵。他們從根本上忘卻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合理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自信。他們受資本主義腐朽思想侵蝕,公然割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聯系,企圖把中國引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意志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與訴求。人民順應歷史潮流選擇了社會主義,黨就要義無反顧地捍衛社會主義。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整肅黨的隊伍,就是要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順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凝心聚力,將人民的歷史選擇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即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逐步過渡。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3.
[3]宋林飛.“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研究叢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46.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39、40.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葉劍英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99.
[7]賈高建.遵循唯物史觀 推進“四個全面”[N].經濟日報,2015-07-16.
[8]雙傳學,毛俊.唯物史觀:“四個全面”的理論基石[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