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嬌
摘 要: 俄國的近代教育是從彼得一世開始的,經過300多年的發展,高等教育世界領先,其作為我國的鄰國,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好友,其教育發展的經驗,對我國教育的發展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俄國近代教育 中心國民學校 《大學章程》
翻開俄國的歷史,教育一直在他的發展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回顧俄國教育發展歷程,其重視人才,重視教學,無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其都在改革的綱領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能取得在世界上如此輝煌的成就和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不得不感嘆知識的力量和教育的重要。
一、初級階段
俄國在彼得一世時期建立了近代教育體系。從那時起,俄國開始實行文化教育改革。改革破除了教育由東正教一手操辦的局面,早前只有神職人員才能接受文化學習,其目的是讓更多有文化的神職人員傳播東正教,而貴族子弟大多沒有學習文化的習慣。
18世紀后期,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浪潮的影響力傳遞到了俄國,農奴制開始瓦解,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市民階層興起,沙皇政府被迫實施一些措施,滿足市民階層的需要,1786年頒布了《國民學校章程》,確定在每省城設立中心國民學校,下一級縣城設立初級國民學校,如果中心學校不能滿足省城的需要,則可以設立初級國民學校。1802年建立國民教育部。后又頒布了《國民教育暫行章程》和《大學附屬學校章程》建立了1年制教區學校、2年制縣立學校、4年制中學和大學組成的四級學制,并將全國分成六個大學區,莫斯科、喀山、哈爾科夫、圣彼得堡、維爾紐斯和多爾帕特。根據章程,在學區應設立一所大學,大學不僅要擔負起教學職能外,還要承擔管理本學區內一切學校的行政與教學工作的責任,根據新章程,將本來的初級國民中學改組為縣立中學,將本來的中心國民學校改組為中學。
二、挫折與發展階段
上述章程讓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讓教育走到平民身邊,促進了19世紀初俄國教育的快速發展。但良好勢頭并沒有持續多久,很快高等教育就被沙皇監管。高校權力受到削弱,政府直接干預大學的內政。尼古拉一世于1835年發布了新的《大學章程》,徹底取消了大學領導各級學校的權利,大學自由的權利被剝奪,強調教育的目的是效忠君主。這樣,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政壇風云變幻,這對俄國也產生了影響。俄國廢除了農奴制,六十年代又頒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規,國家這次把重點放在初等教育上。初等教育在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在60年代政治風云的浪潮里,女子中等教育和大學教育也得到了發展。國家頒布了《國民教育部女子學校章程》,六年的修業年限被縮短為三年。大學通過1863年的《大學章程》,獲得了更多自治權,教授們獲得了在學術方面更多的自由。大學只是受政府監督,而內務不再被干預,從而構建了學術自由的環境。為了滿足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需求,國家增加創建技術學院和大學的資金。在俄教育中心的綜合性大學和高等技術學院,高等農業院校,師范院校圍繞著章程與對方相得益彰,這為俄國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為之后俄國屹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重要的后備力量。由此,俄國高等教育進入發展階段。
三、鞏固階段
十月革命勝利之后,新的蘇維埃政權對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進行調節。為了促進高等教育教師的發展,在大學成立了研究生院和建立紅色教授大學。同時工人和農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全國所有高等學校都附有工農速成學校。在實施多年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后,其適度增加學校建設隊伍,為高??焖侔l展奠定了牢固根基。
在1928年7月,蘇聯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逐步確立以工科院校為主體的專業學校制度。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同時蘇共派遣大批黨員團員到高等學校進行學習。普及義務教育的實施和中學網的擴大,提出大力發展師范教育的任務,于30年代建立了師范教育體系。
四、鼎盛階段
美蘇爭雄時期,高等教育努力擴展教學范疇,逐漸完善教育結構,提高教學質量。自20世紀50年代,蘇聯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全部高校建立函授教育部和專職夜校。20世紀60年代,在高等教育蘇聯接納本業之外的學生占總額的59%。其他附屬機構的范疇也迅速擴張。20世紀70年代,國家進行逐步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高校逐步實現招生具有自主權,教學和科研具有自主權,設置專業具有自主權,教學計劃和修訂課程和自主選擇課本具有自主權,國際交流與開誠布公的合作也具有自主權。高等教育有了自主權才能蓬勃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更加緊密地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相聯系,拓寬高等教育辦學經費的渠道,以解決大學經費不足的問題。
俄國近代教育的發展過程是曲折的。當改革采取的措施推動了教育發展之后,保守勢力就會對教育的發展進行阻撓,因此俄國的教育是在前進三步又倒退兩步的過程中發展的。并且每次進行的教育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都是上層階級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而做出的妥協和讓步。從18世紀,彼得大帝的“西化”到19世紀沙皇政府的“西方異化”,從20世紀開始,蘇聯的“西方反對”:自主發展的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大學教學思想飽受爭議,再到21世紀的俄羅斯標準“親近西方”。我們應該正確看待西方的文化,同時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取精去糟,以便讓高等教育的制度得到革新,促進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峰,史靜寰.高等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周光禮.俄羅斯走上高等教育強國的歷程及其經驗[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02.
[3]賀慶國,等.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卡芬烏茲,等.王忠,等譯.彼得一世改革(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6]葉柳金,著.張天恩譯.蘇聯高等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7]潘克拉托娃,主編.蘇聯通史(二、三卷)[M].人民出版社,1954.
[8]顧明遠.世界教育大系——蘇俄教育[M].吉林出版社,2000.